能否做出IOT的場效應,決定小米的未來?

能否做出IOT的場效應,決定小米的未來?

文|李佳師

6月29日,雷軍和小米創始人核心團隊完成了兵分三路的7個城市(香港、紐約、波士頓、舊金山、新加坡、倫敦)路演,前一天小米IPO獲得了10倍的港股散戶認購,加上此前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的千萬級別的股權認購,以及機構方面包括高瓴資本、Capital Group、索羅斯名下基金公司參與的認購,小米的路演可以說是成功而勝利結束,如無意外,7月9日小米將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代碼是1810)。最近這些日子關於小米的估值、小米推遲國內CDR發行、小米是什麼公司、小米的未來預期等等問題,無論在哪個圈子都是關注的焦點。

小米是否新物種?

小米的估值是關注點。小米在這個時間IPO,恰逢港股低迷、美聯儲加息、中美貿易摩擦給市場帶來不確定性、中國證監會對資本市場強烈的維穩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這段時間發生的故事必是跌宕起伏。

小米最終推遲國內CDR、最終選擇港交所、最終把發行價定價17港元,靴子落地。此前小米公佈的發行區間是17港元到22港元,小米IPO定價選擇了區間下限,按照此價格小米的估值是539億美元,與此前傳言的1000億美元比較看,是低估的。但這未必不是好事,先抑後揚,給出空間和時間讓大家最後看清楚小米究竟是什麼公司,留給股民一起分享成長紅利的機會。

在當下,小米的估值是關注焦點,而決定小米估值的關鍵,是它的公司屬性。智能手機企業是製造業的定價,而互聯網公司定價的參照系是BAT。小米究竟是智能手機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亦或其他新物種?

從公佈的最近三年收入數據看,小米這三年智能手機收入分別為537.15億元、487.64億元和805.64億元,佔比超過了70%,這意味著小米收入7-8成來自智能手機,同期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4.8%、9.6%、8.6%,佔比不到10%。如果說小米只是智能手機制造企業小米顯然不認同,但是如果按此數據就認可小米是互聯網公司,證監會同樣有質疑。證監會需要基於眼下的數據呈現真實,而雷軍認為“智能硬件+互聯網+新零售”的組合拳在未來有更大的變量,而這樣的組合,沒有人做。6月23日在香港四季酒店舉行的小米新聞發佈會上,雷軍表示,小米是一個新物種,市場上沒有參照系。

就像傑夫·貝佐斯創辦亞馬遜時沒想到衍生的雲計算業務AWS,後來會成為其利潤支柱;馬雲創辦阿里巴巴之時,並沒有想到後來阿里雲、支付寶、螞蟻金服會成為關鍵業務;劉強東做京東商城時,也沒想到京東的倉配一體化後來會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一樣,現在小米是有方向,但將影像從“顯影”、“定影”逐漸變成真實需要時間。

應該說,小米既不僅僅是智能手機廠商,也不完全是互聯網公司,在目前現成的上市企業的模板裡,沒有辦法精準的將小米套裝進去。智能硬件+互聯網+新零售的組合,帶來的爆發力是在物聯網時代,落腳點是智能生活IOT設備的供應商,時間是在小米將所有“點”上的落子串成“線”、連成“面”的時候。在香港四季酒店舉行的小米新聞發佈會上,雷軍說:“小米去年的收入裡手機佔比為70%、IOT設備及生活消費品超過20%。也許八年、十年後,IOT設備會佔到小米收入百分之四五十。”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智能硬件大多同質化、差別並不大,但如果小米最先將智能硬件的“場效應”做出來,到那時人們只想到要買“質優”、“價廉”、“好用”、“方便買”的生活IOT智能硬件和消費品,第一個想到的是小米,就像現在人們想家電買家電上京東、網上搜索用百度一樣,生活IOT設備和消費品會成為小米的標籤。這樣的目標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雷軍要強調小米的硬件利潤永遠不超過5%,為什麼在IPO定價要選厚道的下限17港元,為什麼要在機場、時尚商業區域佈局“mi”品牌零售店?這些都與“質優”、“價廉”、“好用”、“方便買”的標籤密切關聯。

未來小米的市值應該採用物聯網IOT企業的考量方法,它除了設備還有大量設備數據運營的衍生價值,它既不是現在製造業定價也不是互聯網公司的定價。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看,雷軍在香港路演時稱“小米的估值應該是蘋果乘以騰訊的市值。”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與蘋果相比,小米的智能硬件將更多、更豐富;與做連接的騰訊相比,小米連接的不僅僅是人還包括了更多的設備,雷軍的夢在“物聯網”。

長沙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鍾偉表示:“小米未來的市值走向可能與亞馬遜最像,兩駕公司都堅持把好東西做便宜,對未來都有清晰的路線,最重要的是兩者都不存在一個確定的邊界。”

靠什麼將“點”變成“面”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物聯網,在互聯網演進的三級跳裡,目前在第三級裡沒有標誌性的商業模式和企業巨頭,尤其是在消費物聯網領域。不僅僅因為這個市場碎片化,更因為在“物”與“網”的跨界融合裡,面臨的現狀是,互聯網的陣營不懂製造,製造企業不懂互聯網,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儘管大家都想伸手到對方的區域裡做融合,但是彼此更多是在“點”上做試水,培育著一些看似“爆款”卻還沒有完全形成規模市場的產品,誰都還沒有將市場從“點”連成“面”。

小米會是那個“誰”嗎?

2018年4月11日,初心使命軟件公司總經理宋可為參加了小米調研活動,宋可為用手機拍下了當天小米公司副總裁介紹的小米“鐵人三項”模式:“硬件+互聯網+新零售”。其中“硬件”目前以手機為主,包含電視、AI音響、路由器、生態鏈;“互聯網”包含MIUI影業、金融、雲服務、互娛;“新零售”包含小米商城、小米之家、小米小店、有品商城。

而讓宋可為內心受到震撼的是小米對生態鏈的投資和控制模式,在他看來,小米這樣的模式,有可能最快時間將中國IOT設備和生活消費品最大提供商的標籤做成。宋可為總結了目前小米對生態鏈公司做三件事,一是投資股權佔比不超過20%,參股不控股目的是保留和鼓勵創業團隊的積極性和獨創性。二是確保採購原材料的品質達到小米品質,同時因為大規模採購而擁有更大的議價能力和供應鏈控制力,通過多重內測環節,上市前即經過苛刻的品質檢測,上市後返修率和投訴率低,採取低毛利策略,降低消費者嘗試的門檻,優質低價的商品上市初期即可快速放量。三是向生態鏈輸出價值觀、產品觀、方法論,外觀工業設計,確保設計簡約、時尚同時形成小米統一風格。

正是這幾點預示著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IOT設備和家庭智能硬件都貼上“小米”的標籤,而將競爭激烈的IOT家庭標準一統到小米身上,成為智慧家庭的實際控制人。目前家庭IOT設備有幾大派系標準,皆因為缺乏足夠多的設備支持量而形同虛設。眼下,互聯網企業和家電企業,都希望掌控智慧家庭核心話語權,但因為互聯網企業不懂製造,而家電企業不懂互聯網,決定了這場戰爭短期內難見分曉。

而小米正好兼顧互聯網又通製造流程,因為用“互聯網+製造”模式成功造出了“手機”,現在有機會將這樣的模式複製到更多的智能硬件領域,從電視到空氣淨化器、電源插座、檯燈、溫度計,從家電到出行、從健康到家居。如果小米把“質優、價廉、時尚”的標籤貼在越來越多的IOT設備上,那雷軍一直唸叨的“物聯網”夢,就有可能成真了。目前小米投資的生態鏈公司已經超過百家。今天所有小米IOT設備是可以通過手機來操作的,在未來所有家用IOT設備將是由小米的AI音響來操控。也是在前兩天,小米宣佈開放其AI平臺,加速其人工智能的推進步伐。

雷軍的“物聯網”造物方式,不僅僅是贏得了創業者們的支持,也在某種程度上與製造業大佬達成了共識。去年長虹董事長趙勇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透露,他本人正在思考將更多軍工級的智能製造能力以服務方式輸出出去,從自動售賣機到更多元的IOT設備。在前端互聯網與創業公司有更好的想法,而在製造上,長虹這樣的公司具備的更優質的製造能力,這兩者的結合,能夠加速物聯網設備市場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不一定是一個企業把所有鏈條完成,或許這樣的組合能夠帶來更高的性價比和更高效快捷的方式。事實上,小米的空氣淨化器就是由長虹生產的。

從投資IOT生態鏈到自己製造“爆款”IOT智能硬件,從通過MIUI不斷“吸粉”推高活躍用戶數到線下快速開“MI”零售店,從中國市場加速向海外市場擴張,從金融到雲服務,從影業到文娛。小米正在各個“點”上不斷落子、連“線”,蓄勢以待連成“片”、連成“面”。BAT用了十五年完成了互聯網的造風計劃,小米站在物聯網的風口,希望成為與亞馬遜並肩的新物種,再用8年的時間小米能實現嗎?我們等待市場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