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項目爲王 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項目為王 推進鄉村振興

瑞安既有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資源稟賦,又兼具“千年古縣”的豐富人文內涵,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比較紮實。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積極對接溫州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建設,謀劃實施了以“兩帶九片”為重點的鄉村振興示範項目建設,4月底首批358個鄉村振興項目集中開工或竣工,標誌著鄉村振興戰略在瑞安全面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前段時間,根據省委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和領導幹部蹲點調研的要求,我先後蹲點調研了6個鄉鎮8個村,深入剖析瑞安中西部鄉村振興發展的情況,對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了一些更深的思考。

堅持項目為王 推進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情況

在調研中,我聚焦“兩帶九片”建設,重點察看了湖嶺鎮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芳莊鄉奇雲大漂流項目、林川鎮溪坦工藝禮品文化創意街區、曹村鎮東岙村青蓮廣場及村民活動中心、平陽坑鎮善源農業產業園、東源文化創業園,以及高樓鎮宋村·頤莊文化休閒區招商項目、大水缸萬畝茶葉聯盟發展基地等項目。各項目發展態勢良好,前景令人期待,初步探索出了瑞安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新模式:

一是“農旅振興”模式。主要以農村風貌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迴歸自然的休閒需求。比如,曹村鎮東岙村西鄰全省連片面積最大的天井垟糧食生產功能區,有著得天獨厚的田園風光資源,正在打造青蓮廣場和村民中心,通過對蓮子種植基地進行景觀改造,吸引市民賞蓮花、住農居、購農產,打響東岙蓮子、東岙索麵等鄉土品牌。又如,芳莊鄉奇雲大漂流項目利用長約3公里的三十二溪下鴻雁峽段水資源,由民間資本和全鄉31個村共同入股開發,項目一期有望於今年夏季投入運營。

二是“產業振興”模式。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經營美麗鄉村統一起來,發展美麗經濟、特色產業,培育形成新的增長點。比如,平陽坑鎮引導全鎮22個村參股,組建了善康農產品供銷平臺,搭建了6個生產基地和8個戰略合作基地,生產60餘種優質綠色生態農產品,打開了農村土特產新銷路,有望帶動3000餘人脫貧致富。又如,高樓鎮“大水缸”萬畝茶葉聯盟發展基地,擁有茶農800多戶,茶園總面積1.1萬畝,形成種、產、研、銷“四位一體”生產模式,並冠以“瑞安清明早”品牌銷售,2017年產值超4000萬元。

三是“文化振興”模式。通過注入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使古村落、民族村煥發時代新氣息。比如,平陽坑鎮東源木活字非遺文化創意園,依託木活字世界性文化品牌,打造國內首家以中國木活字印刷展示館為核心、集展示和體驗為一體的文化旅遊觀光園。又如,高樓鎮上澤宋村·頤莊文化休閒區,具有典型宋代江南建築風格,2017年9月入選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是全國為數不多、保留完整的古村落,計劃以“安縵村落”的理念,實現整村招商。再如,林川鎮素有“中國工藝品之鄉”之稱,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基礎和文化資源,該鎮溪坦工藝禮品文化創意街區列入省級文化創意街區創建試點,今年計劃總投資2400萬元,圍繞“工藝品創意生態旅遊觀光”特色文化主題,全力推進23個項目建設,以“+文化”推動禮品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工藝禮品特色小鎮。

堅持項目為王 推進鄉村振興

二、瑞安推進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串點成線、鎮村融合不足。打造鄉村振興示範項目,點上要有震撼力,串成線也要精彩。由於過去村莊沒有系統規劃,鄉村的房屋修建和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鄉村的鄉土氣息、自然氛圍日漸淡薄,一些項目點可進入性差,沿線道路雜亂破損,周邊設施老舊滯後。一些項目之間聯繫不緊密、整合不充分、資源不共享,還未真正“串點成線”,不能有效發揮集聚效應。

二是文脈傳承、特色發展不足。鄉村之美,美在特色。但目前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一方面,外在亮點不夠亮,一些鄉村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建築風格千篇一律,開發層次較低,沒能做到特色開發;另一方面,內涵延伸不足,鄉村背後的文化基因沒有充分挖掘,特別是一些旅遊項目品位還不夠高、生命週期較短,遊客的參與感、互動感、體驗感不強,影響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三是產業支撐、要素保障不足。鄉村振興,使農民致富是根本目的。瑞安經濟薄弱村數量還不少,美麗鄉村建設資金主要靠財政補助,農村自身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大多還是以果蔬採摘、觀花賞景、農家樂等為主,業態偏同質化、單一化和低端化。同時,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留在鄉村務農的農民大部分為50歲至70歲間的老人,其中90%以上為初中以下學歷。

堅持項目為王 推進鄉村振興

三、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之策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項目為王,通過實打實的項目帶動發展。重點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利用瑞安鄉村青山綠水、國家非遺文化、歷史古村落等現有資源條件,結合書記市長、鄉鎮長項目工程和村級集體經濟消薄任務,因地制宜謀劃實施一批示範項目,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

一是堅持環境先行,推動鄉村面貌大變樣。深化“八美八化”行動,整合資源,強化舉措,動員各方力量,建立健全田長制,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和田園大整治,推進治理髒、亂、差,拆舊建新、整合提升農業管理用房,加快農村垃圾分類、汙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立足統籌規劃、突出景觀設計,對農房外立面、出入口節點、農村道路、綠道漫步道等重點實施改造提升工程,進一步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同時,要力避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出現過度拆整、破壞環境等現象。

二是堅持“兩帶”先行,打造示範引領新樣板。沿飛雲江南北兩岸,集中力量打造兩條“產村人”融合發展示範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瑞安鄉村面貌整體提升。比如,在飛雲江南岸,通過美麗河道、美麗田園和美麗公路建設,將曹村、馬嶼、平陽坑、高樓四鎮連線,把沿線的天井垟田園綜合體、聖井山宗教養生旅遊區、九珠潭風景區、世界非遺木活字小鎮、五穀小鎮、幸福谷樂園、寨寮溪風景區等景點串點成線,構建一條集自然風光、名勝古蹟、民宿旅遊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帶。同時,還要多元開發、深度挖掘,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精品,像東源村木活字印刷還要融入時尚創意的元素和青山綠水的韻味,走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三是堅持要素先行,築牢鄉村振興“壓艙石”。重點強化“人、地、財”三大要素保障:用“人”方面,與瑞安農業技術學校、溫職院瑞安學院等院校合作,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優惠政策和優質項目,引入一批“農創客”,激活農村創新創業力量;在用“財”方面,充分運用PPP模式、眾籌等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引導鄉賢助力家鄉建設,吸引在外鄉賢帶著資本回家鄉;在用“地”方面,充分利用閒置宅基地(農房)、“四荒地”發展休閒農業,用好省“坡地村鎮”建設用地試點政策,發展鄉村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