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感觉?南方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总给人一种很文明的气象

我生活在北方,我周围也都是北方人;我去了南方,周围也有不少北方人。北方人喜欢南方,即使嘴边数落着南方种种,但还是用脚投票,留在了南方。


大约三四十年前,中原一带的南方人不少,特别是像一些工业部中的研究院所,一些从南方整体搬迁过来的工厂里,南方人大把。

你有没有感觉?南方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总给人一种很文明的气象

记得我在中原某市上中学时,同学中有不少上海孩子,他们是附近棉织厂的子弟,50年代,整体从上海搬迁过来。这些“下江仔”一般不和其他地方的孩子多过话,自成一统,用我们听不懂的吴侬软语谈得高兴。有意思的是,这些上海家庭每到礼拜天(那时不休礼拜六),就去乡下弄(买)鸡去,当时中原的一般家庭都不吃鸡,也吃不起,而这些上海家庭工资高,爱吃好的,带动了这个小城吃的风气(或者说带坏了风气,后来许多土著家庭也爱吃鳖、鸡这些过去中原人从来不吃或少吃的东西,很是破坏了一把环境)。

你有没有感觉?南方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总给人一种很文明的气象

我父亲所在的研究所是从北京搬来的,招了许多南方大学生和技术工人。工人多是从武汉招来的,他们的特点之一也是爱吃。当时北方饭食一般都比较朴实,不对他们的口味儿,他们就想尽办法弄鸡弄鸭(那时候正经菜市场是没有鸡鸭卖的,只有想办法到农村去换去淘)。武汉的工人大哥们很抱团,也不太与当地人来往,打起架来一起上,让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看着这群嘴上老是“个吧妈”的工人觉得还是比较狠的。

你有没有感觉?南方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总给人一种很文明的气象

后来,上述上海人、武汉人全走了。改革开放以后,政策宽松了,能走的南方人全南归了。

再后来,北方人也去了南方,这是从珠海特区、深圳特区开建以来所带来的风气,北人南去。再后来,大浦东开建,海南“开埠”,更多的北人南向寻家园去了。

为什么在南方定居的北方人很多,而南方人却很少去北方定居?

还是说说历史吧,从根上说更清楚。中国历史上从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起就是从北往南迁徙这样一个大趋势。最早的南向移民应该是避秦乱啊而来的六国人士。著名文化隐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写了避秦乱而南下的人们寻到了一个世外桃园一样的地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怡然自乐地生活着。

你有没有感觉?南方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总给人一种很文明的气象

到了三国及魏晋南北朝,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胡人入侵,以及气候原因,汉族人南迁的第二个高潮掀起, 从士族大家到普通百姓,衣冠南渡蔚然成风。 中原人口涌入南方各省,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主流的融入升华 。以后每到王朝末年照例都会有一次巨大的南迁浪潮,唐末异族做乱和乱匪四起,驱赶着北人继续南迁;有宋一代,整个南宋都是北方王朝整体搬迁过去的; 明末这种北人南迁的趋势仍在继续,更广泛,更底层了……

经过了无数次这样的迁徙,可以说北方中原地区的人文经典、汉家精华都差不多悉数搬到了南方。从两宋开始,科举考试中第进士及举人的最热门地已变成了江浙及湖广等地,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原、西北和华北各省,反而中选人数寥寥。

广大北方地区经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入融化,传统汉人的血统已经被稀释淡化,文气也很薄弱,风华物典,色泽不再。各种人文习惯和文明形态已跟南方有较大区别。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南方更容易与海外西洋文明沟通,贸易发达,海运通畅,先后涌现出许多风气较为洋化、工业产出精良的大中城市,而北方除哈尔滨、大连、天津等"沾"了外国人光的少数几个城市外,均是传统文化浓厚的地区(因为异族的数次统治也已不是真正的中原汉文明的传统文化),比如,当北方农民仇视外来文化闹义和团的时候,南方各大区域"东南互保"保护了洋务运动以来的商业文明的自由发达。中国近现代的新革命、新文明、新文化、新制度、新时尚、新物品……基本上是由南而北引进,影响力渐次递减。

综合所述,由于历史和近现代各种原因,南方各省尤其是东南诸省,相对来说现代文明氛围更浓厚一点,物产和工业制作也更丰饶和精细,气候和居民的性格也更适于居住,因而只见北人南迁,而不见南人北往。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前头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国家指令,大量的南方特别是上海及周边诸省的工厂、商店北迁,大量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被招唤进京,奔赴北方各省的重要技术岗位;上世纪70年代又有大量的南方城市知识青年被派遣到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新疆的建设兵团和农村农场……当然这些都带有指派性,相信千年的习性没有改变,大趋势还是"孔雀东南飞"。

你有没有感觉?南方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总给人一种很文明的气象

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在北方的城市中见到南方人,是喜欢他们作派方式,还是喜欢他们说话口音?我也说不准,总之南方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总感觉有一种很文明的气象,大概跟我小时候所处的环境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