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从好好说话开始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甚至实现阶级逆转,成为精英,成为贵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俯视万物、万人,那么,到底什么是贵族,什么是精英?

壹.真贵族和假贵族?

精英一词的前身叫“贵族”,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彰显了阶级差异,甚至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在自由、民主与平等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它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于是精英摇身一变,成为其替代品。

关于真贵族和假贵族的问题,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在二百年前就提出过了,他认为“自然贵族”是真贵族,“人为贵族”是假贵族,美国必须由那些因德性、能力优越而出类拔萃的“自然贵族”来统治,而那些“人为贵族”则最可能是对国家造成伤害的人。

真正的贵族,一定是那种精神上真正高贵的人,并应该是“社会的良心”,而假贵族是靠奢侈品堆砌出来的,他们更关注自己生活的品质,而不是对社会的责任。

拥有善良、正直、诚信等品质的人,是没有奢侈品来装饰的“精神贵族”,但是在目前的语境之下,所谓的贵族,首要条件是珠光宝气,精神上的不算。

贵族如此,那精英呢?

贰.真精英和假精英?

北大钱理群教授提出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曾经引发热议,钱老对它的定义是“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异曲同工的是,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发表的《优秀的绵羊》,也引起了广泛争论。在威廉教授的书中,他尖锐地批评了美国常青藤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

威廉教授说,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对于这些在世人眼里卓有成就的精英,两位知名大学教授各自提出批评,这是很有深意的,不能否认,这都是指一部分人,不是全部,而且钱教授特别指明,这部分学生出现这些让人心痛的特质,与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大氛围是脱不开干系的。

那与家庭教育有没有关系呢?

叁.父母想把孩子变成“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世界级小说家契诃夫的名篇,主人公别里科夫“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 他把自己的脸 “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墨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也“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精神高度紧张,口头禅就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中国的家长,是最怕孩子“闹出什么乱子来”的,为了不让孩子闹乱子,会从各个角度给孩子树立一套规矩和家法,为了保证孩子以后“不闹出什么乱子来”,就需要让他们有足够的保障——物质保障、学历保障、前途保障,于是在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好这面伟大光荣正确的道德旗帜下,中国家长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焦虑中,预留房产、考上名校、出国深造、考公务员……这都是家长们自己拼尽全力来做,并给孩子提供的 “最有保障”的建议。

除了这些,很多家长立足于在孩子品行培养上速战速决,快速成功,试图在十年之内迅速地培养出一个“贵族”,保证自己的家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最起码“站稳阶层,守住产业,别倒退”。中国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贫穷,为了解决安全感问题,前半生忙着赚钱,后半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非常有趣的是,有一次在大脑智库“幸福爸妈”课程上,吴明建教授给在座家长提出一个训练题,是说飞机遇到问题了,只有几分钟来写遗嘱,让家长写出对孩子和孩子监护人的期望,结果几乎没有人写必须让孩子考上什么211、985或者双一流,都是希望孩子“无论人生如何,健康平安就好”,而对孩子将来监护人的期待都是“通情达理,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云云。

这就是家长们的不同面孔,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实的?

肆.失去“真我”的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

打比方说孩子是一部汽车,如果他们没有“真我”,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发动机,但是他们依然能够上路,驱动力来自哪里呢?可能是为父母而战成了发动机,为振兴家族成了发动机,或者物质刺激成了发动机,这种物质刺激不仅仅包括钱,中考、高考、名校学历等都算。

但这都不代表是孩子内心最忠诚的想法,不是他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之源,只要是为了别人才做的事,为了外在事物才做的事,几乎都不可持久。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孩子的书在高考前就读完了,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完全迷失,进入一种放纵的生活享受中。

这都是没有找到“真我”造成的恶果。

伍.求学究竟是为了啥?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并成就其独一无二,一直是大脑智库的理念和核心工作。其实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了孩子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多样化的上升渠道,想要孩子成为精英,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孩子不该只走父母设计的道路,名校确实增强了成才的可行性,但是不该是唯一一条路,不同禀赋的孩子一定都有自己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孩子来到世间,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使命,不是仅仅用来完成父辈的理想,也不该复制父母的人生。

大脑智库--中国个性化教育引领者(brainbase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