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到底“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达尔文进化论没有解决,现代科学或许也在探索中……

  • 那么,炎黄二帝到底谁先谁后,看似简单,正如有人所言——“炎黄炎黄,肯定炎帝在先”;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因为,远古有太多的奥秘,太多的玄幻……太多太多让人无从知晓的东西,就说“炎黄”吧,其实众说纷纭,有人说“炎”、“黄”都是氏族部落的名称,有人说“炎黄”都是具体的人文始祖;窃以为,既然当时无文无据无考,那就还是以诸如《史记》等正史记载为准好。

  • 炎黄二帝,到底谁先谁后、谁大谁小?只要你深入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三皇文明”、“神农文明”、“五帝文明”,我想,答案自然明朗。

  • “三皇文明”。

  • 追溯人类历史,一百七十万年就有了人类的祖先活动……到了人类“洪水大毁灭”时期,人文始祖伏羲与同母异父妹妹女娲相婚,再次缔造人类——人类进入上古文明时期,距今至少有七千年历史。伏羲乃中华有典籍记载的第一王,他开创了“三皇文明”——开始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

  • 三皇(公元前 ? 年——公元前三O七七年),即羲皇(伏羲)、娲皇(女娲) 、农皇(神农)(《吕氏春秋》记载)。伏羲,三皇之首,中国典籍记载第一王,华夏、夷族(东夷、西夷、南夷,湖南瑶山古瑶歌中就有伏羲兄妹的典故)共同的人文始祖,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建有伏羲庙),农历三月十八出生,风姓,《史记》中称青帝,与女娲乃同母异父兄妹,相传,洪水滔天,人全淹没,兄妹躲在葫芦中得救,为繁衍后代,兄妹相婚。羲皇称帝一百一十一年,创立《易》(八卦)、文字,发明瑟、曲子,教民渔猎,缔造人类、创立婚姻(对偶婚)制度;羲皇陵位于河南淮阳县,占地八百七十五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与炎帝、黄帝同为华夏始祖地位……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图片来自网络:始祖伏羲与始母女娲相交图。

  • 就说有典籍记载的中华“第一王”吧,其实,也并非真正的“第一王”,因为之前,还有诸如神话故事中的“盘古”,盘古开天地,才会有之后的华胥氏与雷神相交而诞生伏羲。《山海经·内东经·郭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龙的儿子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这就是“龙的传人”的最早传说。伏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氏就是“龙祖之祖”了,华胥也是祖中之祖了。所以说,远古多奥秘、多玄幻!

  • “神农文明”

  • 据《史记》记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尚有神农文明——相传,伏羲禅让帝位给神农氏,传位七十(又说十七)世代,传承了约二千年,但有典籍记载的,神农文明的确传承了九世代(即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榆罔——炎帝),传承了五三O年。农皇——炎帝,三皇之末,出生于陕西宝鸡(但据《普书》卷92《文苑传.伏滔》说炎帝出于“黔中之地”,炎帝又号“连山氏”,炎帝出生于华阳之“常羊山”,而湖南会同县内的确有连山,连山境内有常羊山,与连山一山之隔的马鞍乡境内有“神农山”和“神农庙”,连山至今还完整保存一个“茶亭庵”——炎帝发明了“茶饮”,因此,有学者考证炎帝故里在湖南会同县连山,确有依据。但不管怎样,炎帝存于湘葬于湘,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葬于湖南株洲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图片来自网络: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 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

  • 炎帝功绩:制耒耜、种五谷;偿百草、立市廛;织麻为布,削木为弓;作五弦琴,制作陶器;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炎帝乃农耕文明始祖,故号农皇。炎帝治国有方: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仰韶文化”印证了“三皇文明"——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鲁翼、西至洮河(甘肃西部)、北起河套、南达汉水,最早发现于豫渑池仰韶村,故曰“仰韶文化"(此时期的遗址尚有“西安半坡村"、“临潼姜寨"等),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出土文物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铲等粮食生产加工工具)、骨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等渔猎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盘、杯、壶等用具,或印有动物图案)、动物骨头(猪、狗、马、羊、牛等兽骨);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可见,原始农牧业得以发展;因此,神农文明,实际上就是原始农耕文明。

  • “五帝文明”

  • 黄帝居功甚伟,被中华民族尊为始祖,但炎帝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中亦功不可没,因此,亦被共同尊为始祖,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黄帝崩后,他的直系孙、曾孙、玄孙(只有舜为八世孙)——颛顼、喾、尧、舜先后继承了帝位,史称“五帝时代”。“五帝文明”,特别是饶舜文明,家喻户晓,黄帝可是“五帝文明”的开创者。

  • 黄帝统一了中国,中国完成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黄帝时代,中国有四大部落集团:华夏集团(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首领为炎帝,号河洛民族)、东夷集团(以黄河下游为中心的齐鲁大地,江淮、东北一小部分,首领为蚩尤,号海岱民族)、苗蛮集团(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延扩至江淮湘蜀黔等广大地区,号江汉民族)、百越集团(以东南沿海为中心,含福建、两广、台湾、浙江大部分,号百越民族)。黄帝三战炎帝于阪泉,取代了炎帝部落盟主地位,炎黄二帝本为同根部落,很快就融合了,在炎帝的帮助下,黄帝征服了东夷(杀蚩尤于涿鹿)、九黎(苗蛮和百越的泛称),统一了中国。

  • 黄帝生卒年份(出生于农历三月初三)不详,《史记》中只记载其崩后葬于桥山(陕西延安黄陵县桥山),但道家将其继位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作为道历元年,相传,黄帝20岁继位,在位近百年……黄帝逝世后,虽然葬于桥山,但其陵墓中却未安葬有其遗体,因为,“龙飞鼎湖”的故事告诉后人,黄帝原来“乘龙上天”了!

  • 龙飞鼎湖——《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汉·刘向《列仙传》:“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 。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图片来自网络:黄帝陵,乃《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 黄帝的主要丰功伟绩:统一中国居功甚伟,建造房屋、车船、井田,发明阵法、音乐(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继承和发展了炎帝的农业、历法(令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记年,沿用至今)、兴文字(令仓颉造字,开创了中华文化)、创医学(《黄帝内经》)、制衣服(元妃嫘祖养蚕以丝制衣服)、铸鼎(在荆山铸鼎,分华夏为九州)……龙去鼎湖,相传,黄帝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铜鼎(当时已有铜铁冶炼技术)在湖边铸出来时,天上飞下一条龙,黄帝即乘龙上天,后来,帝王逝世,就是“龙去鼎湖"。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龙山文化”就是“五帝文明”很好的佐证。“龙山文化”因在龙山镇(山东章丘县)发现而得名,据C14检测,其遗址产生于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时间恰在“五帝时代”。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文明程度更高;它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远超“仰韶文化",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

  • 言归正传,了解了“三皇文明”、“神农文明”、“五帝文明”,我们就不难发现,如果按时间排序,那炎帝自然在先、黄帝在后,正如《史记》记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的确有“神农文明——神农时代”。

  • 但是,若按其所处时代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来说,则他们各有千秋:首先,炎帝传承了伏羲的天下,自然属于“三皇文明”的范畴,开始了“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社会开始脱胎于原始社会而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而黄帝则是先战败炎帝而取而代之做了部落联盟之盟主,由于炎黄二帝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部落,很快就融合在一起,黄帝在炎帝帮助下,黄帝征服了东夷(杀蚩尤于涿鹿)、九黎(苗蛮和百越的泛称),统一了中国;黄帝开创了“五帝文明”,彻底完成了“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所以,炎黄二帝所缔造的文明时代不同、范畴不同,虽然黄帝有史以来正式第一次统一中国,使炎帝时代的“松散式”部落联盟变成了“统一式”部落联盟,从这一点来看,黄帝的功劳是最大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炎帝神农文明的累积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正如“一个人吃第四饼吃饱了,可绝不能否认前三张饼的功劳”一样,所以,炎帝的功劳也是无与伦比的。其次,炎黄二帝所缔造的文明既相辅相成,又各有差异:炎帝所缔造的农耕文明依然是“石器文明”——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铲等粮食生产加工工具)、骨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等渔猎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盘、杯、壶等用具,或印有动物图案)、动物骨头(猪、狗、马、羊、牛等兽骨)为特征的农耕文明;黄帝所缔造的农耕文明的文明程度远超“石器文明”(铜器时代)——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最后,文明所履盖的国土范围已大不相同:炎帝时代的“仰韶文化”主要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鲁翼、西至洮河(甘肃西部)、北起河套、南达汉水。而黄帝时代的“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所以,历史总是向前推进的,论功劳,比贡献 ,炎黄二帝难分伯仲,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炎黄二帝都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再追溯至伏羲,伏羲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再再追溯,则有华胥、盘古,则恐怕乃“祖中之祖”啦!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