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钉子户,活到老考到老,不值得提倡

随着高考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高龄考生加入到高考的大军。四川成都51岁的梁实,今年参加了人生第22次高考,今年总分为469分,他觉得考的不理想,决定明年继续参加考试;辽宁一位71岁农民康连喜第18次参加高考,被媒体称为“爷爷考生”; 江苏南京86岁的高龄考生汪侠,拄着拐杖仍在坚持高考。对于这些高考钉子户,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赞其精神可嘉,有人却对此不以为然。我觉得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原因如下:

高考钉子户,活到老考到老,不值得提倡

一、人在什么年龄,就该做那个年龄该做的事。

虽说活到老,学到老,但一个人学习的最佳时期就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时候人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学习力最强;30岁以后看经历,就是把前期所学灵活运用的时期,学以致用,去成家立业,实现事业与人生的辉煌;60岁以后,人处于生理衰老时期,应多致力于身体机能维护和对后辈的有效指引。当年错过了高考,已然是一种遗憾,那我们就应该干好在中年、老年应该干的事,不要为了弥补一个遗憾而造成另一个遗憾。

高考钉子户,活到老考到老,不值得提倡

二、做高考钉子户,是对国家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

高考是国家组织的最重要的考试,事关年轻人的上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每年国家公共资源对高考有很大的倾斜,最明显的就是贫困学生定向、少数民族倾斜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培养、发现有用人才。而这些高考钉子户的最大特点就是年龄偏大,学习力差。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上,即使上了,也不一定跟得上学习,反而会是一些年轻学子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高考钉子户,活到老考到老,不值得提倡

考高圆梦,要立足现实,认清自己,适可而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