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长安路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赵晨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长安路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赵晨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为深入推进《梁家河》学习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钻研梁家河的“大学问”,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留在梁家河的宝贵财富不断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获得教益,从《梁家河》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的奋斗谱写新时代碑林区追赶超越的崭新篇章。

近期,按照碑林区委的部署要求,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梁家河》诵读活动,将全区各级党员干部群众的部分诵读内容录制诵读音频。从6月7日起,在微信公众号“碑林发布”和“魅力碑林”连续推送。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长安路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赵晨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长安路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赵晨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今天

碑林区长安路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赵晨

为大家诵读

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诵读来自碑林发布

吃的记忆

挨饿是经常的事。晚上躺在炕上,他们经常会聊起吃的,越聊越饿。当时的一份资料显示,一年后国家取消了知青的粮食供应,有40%的知青粮食无法自给。

回忆起那时饿肚子的经历,习近平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的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是经历过的。”

队里有时会把小麦磨成面提供给知青,给他们改善生活。巩政福记得,一次做农活,习近平带了白面馍上山,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老乡吃的都是糠做的窝头,他不好意思吃,就把白面馍分给妇女,自己饿了一顿。

习近平在梁家河还吃过一顿白米饭,那是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中仅有的一次。当时的陕北,大米很稀罕,逢年过节都吃不上。那碗米饭是李印堂送给他的。

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和习近平很要好。有一回,他回家时带了一点儿大米,让母亲蒸了给习近平尝尝。印堂妈细细淘了米,蒸了一碗白米饭,让印堂趁热给习近平端过去。过了几天,已经调至关庄公社工作的王宪平回到梁家河,习近平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黑子,我前几天吃上白米饭了!”“嘿,你咋吃上这好东西了?”“印堂家给我送来一碗,可把我吃香了!”习近平说着,还好像刚吃过一般。

习近平感受着这来自梁家河的温暖。“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习近平对时不时来串门的王宪平说。

这温暖,温暖着青年习近平。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长安路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赵晨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赵晨 中国共产党党员,碑林区长安路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