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应县乡村振兴如何发力

怎样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看应县乡村振兴这样发力——

产业振兴是基础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强百业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深入改革,下社镇石庄村大抓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效果。

石庄村2980人,耕地6600亩,人均2亩多土地,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1998年,全村投资100万元,建起100个温室大棚,由于技术、管理跟不上去,农民收入甚少,直到2011年由党员干部牵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促进大棚种植整装再出发,使设施农业逐步完善发展起来。2018年全村固定和移动大棚达到1142个,面积达到1900亩,占耕地不到30%,但农民大棚纯收入占到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800元的60%,成为全县大棚发展第一村。农民王玉才,今年62岁,全家4口人。从2011年种植固定大棚2个,移动大棚3个,共5.4亩土地,经营已七年时间,每年纯收入都在8.9万元。2018年5月初,2个固定大棚,黄瓜收入3万元,西葫芦2万元。石庄村大棚发展方兴未艾,不仅本村农民发展势力旺盛,而且外地人也来该村发展大棚。河北省正定县农民佘全福,唐志杰2016年秋,在石庄村流转土地80亩,建起大棚50个,2017年收入相当丰厚。

石庄村为什么大棚发展这么快,效益这么好。其主要原因有四条:一是重视技术。2011年从山东寿光重金聘请种植大棚“土专家”张存忠常年坐阵指导,每年有200多人到外地和本县进行种植大棚技术和管理培训。到目前全村有种植大棚职业农民150人。二是不惜重金调换新品种。比如,2018年种植的津绿98号黄瓜种子,每珠0.2元,粉钻西红柿种苗,从山东以每珠0.6元调运。三是加大农家肥施量。每年种三茬,前两茬花果蔬菜,每亩施牛粪10立方。四是注重销售。除本县销售外,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广东、广西、深圳等地。

人才振兴是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气旺,乡村才有希望。义井乡北张寨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县有名的产粮大村。由于浑河水供不应求,后来水地变成旱地,人们生活一落千丈,三分之二的人出外谋生,使整个村变成了“空心户”、“空心村”。后来,在外地创业成功并发了财的薛日宏,见到家乡非常懒的状态,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在乡党委动员下,于2013年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从此开始了艰苦奋斗历程,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和干部群众滚在一起,亲自拿出70多万元,二年打深井40眼,把6000亩旱地变成了水地。把垮台13年的学校重新办起来,现有学生130名,把学校办到了群众家门口。把原来脏乱差村变成了绿树成荫、街道硬化,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景象。原来出外的1000多人又回到村,使村里人气又旺起来。2012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000元,到2017年不仅贫困户全部脱贫,而且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薛日宏大抓种植结构调整,已种植黄花菜190亩。

南泉乡东楼固村岳玉文、赵爱清夫妇两人,丈夫做过工,妻子教过书,是两个创业的年轻人,他俩90年代闯到山东寿光,经营蔬菜,挣了不少钱。2010年为回报家乡,在本乡周家地村南,流转土地500亩,建立了应县和顺苗木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8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人,技术人员3人。投资1500万元建成15000平米和500平米连栋智温室各一座,配备了通风、采暖、加湿、补光系统等高科技设施。实行自动化控制,科学化管理,主要培育无公害抗病毒蔬菜和野生黄芪种苗。

公司建立七年来,所培育的蔬菜和黄芪种苗,都是绿色、环保、无公害、抗病毒,生产的果实质优,深受用户青睐,苗木供不应求。2018年培育蔬菜种苗800万株,供应农户500多户,蔬菜种植面积2000多亩。近年来,为晋、蒙等地区培育优质野生穴盘黄芪种苗,发展野生黄芪13000多亩,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力120多人。同时,利用公司的培训基地和实验基地,每年培训农技人员80多名,及时地为周边农民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大发展。

文化振兴是关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赌博、大操大办、讲迷信等等。特别是赌博从古至今都视为社会的一大恶习,赌博不仅严重影响社会风气,而且直接间接诱发各类犯罪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大黄巍乡北湛村党支部针对农民“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问题,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农民进行教育,用文化代替了赌博,促进了社会风气好转。北湛村1008人,2012年前就有100多男女“打麻将”、“摸九点”等赌博现象。不仅影响生产、家庭和谐,而且带坏了社会风气。2013年开始,该村先后投资40多万元盖起文化大舞台,占用20多间房,办起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由农民贺登清自编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数来宝”等节目。利用这些平台和形式,有100多名男女参加的广场舞、文艺节目、民乐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从2015年到2017年,每年乡里举办广场舞大赛,北湛村位居全乡第一,特别是2017年全县广场舞大比赛中,以北湛村为主的大黄巍乡广场舞队获得全县第一名。过去村民李春山、梁淑兵经常泡在赌博场内,现在不仅不赌博,而且成了村里文艺活动骨干。

生态振兴是底色

守住好生态,才有好日子。义井乡义井村,全村739户,1839人。该村过去是一个污水乱流,垃圾乱堆,建筑物乱搭的脏乱差村庄。近几年来,在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大搞村容村貌整治,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打好三个攻坚战,使村容村貌取得历史性的成绩,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第一、打好硬化、绿化、亮化攻坚战。一是大抓硬化,用两年时间,把全村五条大街,长3000米,40条小巷,12000米,全部硬化,水泥路通到各户,杜绝了过去晴天人骑车,雨天人扛车的现象。二是大抓绿化,扫除了义井村因盐碱地植不活树的不作为思想,采取大坑大水,调整树种等办法,在5条大街3000米和两个广场800平方米地方栽植国槐、柳树等乔木6000多株,栽植金叶榆、水蜡等灌木7500株,把整村变成了绿的世界。三是大抓亮化,大街小巷用79盏路灯全覆盖,人们晚上出门和白天一样方便。

第二、打好排污攻坚战。在大街小巷埋地下排污60到1米管道3000米,修理水泥渠500米,过去污水乱流现象已成历史,基本达到城市排污水标准。

第三、打好垃圾攻坚战。全村建立5000平方米垃圾厂一座,设立垃圾站10个,配备大垃圾箱4个,一般垃圾箱10个。以村成立清洁卫生队,配备清洁工5人,自卸三轮车2辆,电动三轮车4辆,使村里卫生常态化。

为了巩固村容村貌成果,具体采取三条管理办法。一是全村分五大片,每片选一个片长,每片还配一名村干部协助片长管理各片卫生。二是组成以老党员老干部15人的义务治安、卫生维护队,整天在街巷巡查。三是每年评选卫生街和卫生家庭。形成了人人关心村容村貌,户户争当卫生家庭良好局面。

组织振兴是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的基础。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把组织振兴放到了更加突出位置。

大黄巍乡有基层党组织23个,党员507人。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去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抓住基层组织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基本能力专业化的“三基建设”,而且抓得扎实,抓得有效。具体把好三个关键环节:第一、把好班子和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在抓好思想建设的基础上,乡党委聚焦各村班子内耗和班子主要领导不稳定的两个问题。2017年“两委”换届工作中,10个村实现了“一肩挑”,占全乡18个村的56%。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连任率分别达到89%、72%。同时设置了支部专职副书记,加强支部日常组织工作。第二、把好场所建设这个关键环节。乡党委针对“五小一房”建设不完善问题。近两年新建梁亭村组织活动场所,维修康辛庄等四个村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干部周转房18间,小食堂、小澡堂、小卫生间、文体房、图书室都配备齐全。第三、把好党建促进民生改善这个关键环节。解决了17个村1万多人的吃水问题。完成18个村41户危房改造。完善各村硬化、绿化、亮化问题,进行了大规模村容村貌整治。2017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5元,92%贫困人口脱贫,今年全部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