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式的伟大科学家?

历史沉淀的理性


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向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是因为近代中国遭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外族入侵,国家大量的资源被掠夺,人们饱食都成了个问题,天天担心是否会被侵略成为外国人的奴隶,还哪有时间来研究这种宇宙定律。

再加上近代中国自身有一段黑暗时期,大量的科学家被文斗批判,损失了大量有才华的科学家。

正因为这段时间,西方就建立了自己的科学体系,但是硬要说中国有没有哥白尼、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我还是会说有,比如(杨振宁)

杨振宁在中国念完硕士学位后,就赴美留学,之后加入了美国国籍。他对现代物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违反了当时对物理学的认知,一举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科普: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是指:

γ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说,这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的话,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居然不一样!用科学语言来说,“θ-γ”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

在最初,“θ-γ”粒子只是被作为一个特殊例外,人们还是不愿意放弃整体微观粒子世界的宇称守恒。此后不久,同为华裔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用一个巧妙的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从此,“宇称不守恒”才真正被承认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

杨老对物理学的贡献可以说历史上是排的进前十的,不仅仅是“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还有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可以说杨振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科学家之一,其实不仅仅杨振宁,近年的中国饱受战争困扰,不少的顶尖的物理科学家都逃亡到了美国,例如与杨振宁一起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李政道。

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还有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吴健雄,著名核物理学家,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国居里夫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

同样被公认为最杰出的物理科学家之一。

后两位虽然是美籍华裔,但都出生在中国,要不是中国战乱无法让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潜心研究,我相信他们还是会回到中国研究物理学。



武仙座超星系团


题目里的科学家其实可以换成许多其他名词,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但对于那些其实一点也不懂中国文化,但言必称“中国文化”,口口声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很宝贵”的人来说,这样的问题会让他们抓狂,反问你一句“做人怎么可以这么极端”,然后祭出百试不爽的伪辩证法。

很抱歉,这不叫极端。这种客观存在的问题,本身就是反思之源,如果你稍微有点脑子,就会好好反思,然后做一个明理的现代人。如果非要抱残守缺,给老祖宗脸上贴金,那你跟那些脑后垂着辫子的清朝人没有什么区别。

不管你如何粉饰中国文化,都应该看清这样几个事实:第一、中国哲学的高峰数来数去,其实在百家争鸣时代,起点极高,但起点就是高峰,之后都在这个基础上打转,而且空间越来越狭窄。第二、即使是百家争鸣时代,中国哲学也缺乏足够的逻辑性,你现在能看到的典籍和民间老话,多半没有逻辑可言,这是跟古希腊哲学的最大差别。第三、如果剔除历史教科书里造假的地动仪等玩意儿,你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太多跟科学沾边的例子,当然,作为曾经璀璨的文明,实用类的技术成就还是有的。第四、宋代以后,世界文明史上的所有重大发明,完全跟中国无关。最后一点,你现在享受的现代文明的所有便利,都不是中国人所发明,从手机到电脑,从空调到冰箱,从抽水马桶到电灯……如果靠你的老祖宗,你的生活标准只能参考清朝。

没有科学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看不上“奇技淫巧”。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没有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没有具备足够逻辑能力的哲学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忙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这几个很好看的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过化为两个字:做官。

中国人太喜欢做官了,自古以来,很少有知识分子真正坐下来思考。少有的一些光辉人物,直到今天都未必能受到认同。

做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想升官发财,还是想为民请命,所依托的都是体制。而在人类历史上,体制从来都是对思想的束缚。真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还有文学家,他们从来都是跳出体制的独立个体。

当一个国家的读书人牢牢依附于体制时,他们必然不会认同所谓的“异端”,偏偏思想、科学和伟大的文学作品,最初都是“异端”。

越是这种依附体制严重的地方,就越欠缺活力。眼下也是如此,那些招有编制的环卫工人都有一群硕士博士去报名的省份,那些不是公务员不是事业编制,哪怕年薪几百万也被人们视为不务正业,最好回老家找个好工作的省份,那些认为女孩子就应该留在家乡当个公务员或者老师才算正经的省份,不都是年轻人最想逃离的地方吗?


叶克飞


人是生活在历史中的,他的成就会受时代和地理的局限。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其实也就100年左右时间,所以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的伟大科学家是不公平的。

哥白尼和伽利略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这样的人物西方现代也产生不了,因为近代科学已经有了,这就是时代的局限。牛顿是力学的集大成者,爱因斯坦是革新了经典物理的大师,这样的大科学家以后也许还会再有,至于出现在西方,还是出现在中国不一定。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写出史记的司马迁,比如明代创立心学的王守仁等。中国历史上的这些著名人物及其成就足以证明中国文化是一个传统深厚并充满活力和弹性的文化。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既能接受到东方的传统也能接受到西方的传统,在我的眼里司马迁和王守仁是我学习的对象,哥白尼和伽利略也是我学习的对象。在思想上,我们既是柏拉图的传人,也是孔子的后代。

承认中国没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并不会影响我们的自信,如果你推崇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你就去研究物理好了,只要你掌握了他们的科学思想,他们的灵魂就会活在你的身体里。

科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引擎,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投入的加大,以及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科学事业,我相信距离中国科学家作出一流原创工作的时候并不远了。

下一个爱因斯坦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

针对网友评论的讨论:

1.日本确实有很多诺贝尔科学奖,但那也是社会长期稳定繁荣和政府民间持续对科学投入的后果,中国最近10年20年以来正在加大对科学的投入,假使这种趋势维持不变20年,中国在未来很快将有大量一流原创工作出来。

2.科学昌盛今后将主要由技术和需求驱动,由投资和体制保障,中国科学的大进步还需要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但并非不可完成。


物理思维


【质疑创造价值】科学精神意味着严谨而大胆的叛逆。要想产生伟大的科学家,我们这个社会必须要允许甚至欢迎这种叛逆。历史上和现实的状况如何呢?是相当不容乐观的,因为这几位伟大科学家促成的科学进展,会颠覆我们对世界基本认识。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自从孔仲舒帮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所有的意见都必须是以儒家经典为准。这种意识甚至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语言里面,比如“引经据典”“离经叛道”“名不见经传”。可是不管在社会科学方面,还是自然科学方面,创新一定意味着指出前人的错误,提出前所未有的见解。

在古人传统的学问儒学领域里,产生创新的思想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比如在后来成为儒家主流的程朱理学,至今地位仍然非常高的王阳明心学,在它们刚诞生的时候,尽管在民间受到欢迎,但是也曾被官方目为异端,甚至动用政府的力量来否定和压制。中国传统的儒家一向是鄙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所谓劳力者治于人;有些学问比如天文学又被皇家所垄断,技术上可以追求更精确的计算,在理论上要想有所创新,那简直是太难了。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既能够提出问题去质疑古代的错误思想,又要有足够好的方法论传统——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逻辑和数学。比如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有两种学说同时存在,盖天说(天如穹庐,地如棋盘)和浑天说(天如鸡卵,大地平坦)。对于他们各自和之间的矛盾,有很多人提出过可能有问题,但是都不了了之。

这个基础问题没有突破,反映了在逻辑论证和几何学上的重大缺陷。由于缺少这个传统,一直等到明末清初,利玛窦等人把地球概念和地心说、日心说带到中国来才使中国天文学理论走出了泥坑,融入了世界主流。可惜这个改革开放,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大清朝你懂得……到清末再重新开放,随之而来的是百余年的内乱外患,你也懂得……仅有的少数科学家们都几乎失去了基本的工作条件。

当然今天科研的环境,至少是硬件环境已经具备了,但是伟大的革命性的成果诞生所需要的允许质疑、叛逆、颠覆的软环境,是否有了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松鼠老孙


谁说没有?杨振宁就是牛顿、爱因斯坦一样的伟大科学家。

只不过我们习惯踩活人捧死人,只喜欢死了的圣人,却爱把活着的圣人骂成伪君子。

邓稼先对杨振宁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讲过: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是可以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想媲美的,要比他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有更深远的意义 ”

——邓稼先夫人许鹿希,《至今热血犹殷红——谨以此文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逝世20周年》

再看看美国科学界是怎么评价杨振宁的:

量子电动力学奠基人之一、国际备受景仰的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称杨振宁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卓越的设计师”。

美国声誉卓著的鲍尓奖在颁奖词中称,“这个理论模型,已经跻身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世代产生相当的影响

。”

以下是公告原文: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general field theory which synthesizes the physical laws of nature and provides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forces of the universe. As one of the conceptual masterpiec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laining the interaction of subatomic particles, his theory has profoundly re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and modern geometry during the last forty years.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lready ranked alongside the works of Newton, Maxwell, and Einstein, will surely have a comparable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es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combined with his championing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and his promo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mong the youth in all corners of the globe reflect the scientific and humanitarian genius of Franklin himself.

当杨—米尔斯理论发表五十年之后,有一本论文集问世,名字叫“Fifty Years of Yang-Mills Theory”。篇目的作者几乎全是诺贝尔奖得主,诸如't Hooft. Weinberg, Wilzcek, Englert等等。将近二十几个诺贝尔奖得主——高能理论界几乎全体大佬一齐上阵——为杨振宁的理论祝寿。

从以上种种来说,杨振宁绝对是近代以来中国,或者说华人,不,甚至可以说黄种人对世界科学,对人类探索未知最大的贡献。

但是,杨振宁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一样的尊敬。

我发现我们有多传统有特别大的问题,比如叶公好龙、踩活人捧死人。

比如我们明明有杨振宁这样堪比牛顿(邓稼先评价)的科学家,但是舆论却没有给予他牛顿的待遇和评价;人们一边贬低诋毁杨振宁,一边喋喋不休,祥林嫂一样呓语:为什么我们没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式的伟大科学家?

比如网上对他和翁帆的婚姻就极尽诋毁之能事,比如下面这种恶心的段子——

这种情况甚至连美国科学界都有点瞠目结舌,比如美国物理大牛弗里曼·戴森不明白在中国“为什么人们要对一位新太太抱有敌意”,他在美国从未听到关于此事的任何负面评论。作为朋友,他为杨振宁感到开心。“杨自己告诉我第二段婚姻让他感到年轻了20岁,我向他致以最温暖的祝福。我也认识他的第一任太太致礼,而且我确信她如果知道他有一个年轻的新太太照顾他的晚年生活,也会感到高兴。”

所以不是中国没有产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式的伟大科学家,而是中国产生了产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式的伟大科学家为什么人们老爱诋毁他。


兰台


有。

杨振宁在物理界,是可以和这哥几位排在同一水平线的。不过,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为什么中国本土没能自发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即使是杨振宁,我们知道他的主要成就也是在美国完成的。

一个社会能否产生科学家,首先在于这个社会是否有科学。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开始逐渐产生近代科学,于是优秀的科学家一茬又一茬地诞生。文艺复兴的起点在意大利,而早期的大科学家,如伽利略等普遍都在意大利出生、学习、教课。后来,科学发展的重心移到了英伦三岛,于是我们又看到了来自英国的牛顿、波义耳等大科学家;再后来,欧洲大陆又兴起了科学热潮,法国、德国(普鲁士)的科学家也不少,而一战之后,伴随着欧洲政治动荡,很多人都移到了美国,于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科学界群星闪耀,爱因斯坦只是其中一员。

这其中没有中国人,因为中国没有产生科学,也没有被科学之风光顾。当然,也不是真的没有光顾,而是当这阵风刮来时,统治阶级把窗给关上了,闭关自守,断绝了向西方学习的这条路。

那么为什么在近现代科学出现之际,中国没有能够自发产生呢?

这其实也正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是英国的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技术十分推崇,他感到十分不解的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那么发达,却没能产生科学。

这个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中国的学者们也给不出最准确的原因,但如果说内因的话,主要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以及统治阶层的错误认知。

不过呢,我们还是要自信,一来中国人骨子里并不笨,甚至我们要比大多数民族更聪明,所以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并不发达的民国教育体系,还是选拔出了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让中国人也能够对物理学做出一份贡献;另外一点就是,当我们调整好方向,开始重视科学之后,科学家这个群体已经在逐渐壮大,出现大科学家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几年前屠呦呦刚刚获得诺贝尔奖,而事实上,中国科学家当中,已经有不少都距离诺奖不远,只要不出现大的动荡,例如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浩劫,继续提升科学家的待遇,中国科学界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新的一极,是一件大概率会发生的事。


分子美食家


文化基因不一样。

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科学,这本身就是李约瑟博士问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宏大的学科了。

基本上有两类看法,一类看法是,如果中国继续发展,会逐步发展出科学。另一类看法是,中国文化这个体系本身,如果不是外部力量介入,无法发展出科学。

事实上,中国古代确实没有发展出西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之下的科学。

反过来,欧洲历史上,也没有产生过类似朱元璋这样的帝王,以及在这种权力构架和文化体系内的各种文人、政治家。当然,西方有西方的文人与政治家。欧洲也没有中国的禅宗,写意山水等文化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把中国,纳入他的那套体系发展中讨论。只是笼统的称为小亚细亚生产方式。事实上,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西方对中国的全面解读同样是有限的。

但,现代中国的巨大变化,使得中国在很多方面融入了西方的文明体系,在科学方面是有发展的,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的基础内容,更不要说应用学科的大发展。从这点上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令狐迦基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中国没有科学传统,有很漫长的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有科学人士比如墨子出现,他的门派讲究科学实验,也做一些机械设计,但都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停留在工程师的层面,因此没有科学概念。后来到了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很多科学书籍也烧了,因此后世留传的科学类书很少,这就是科学的断层。到了汉朝初期,韩信点兵很成功,有了中国剩余定理,这是中国数学的世界级成就,后来到文景之治,追求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本来科学也会重新萌芽,但是好景不长,到了汉武帝时期,思想开始禁锢,要求学习儒教经典,其他门派的学问被封杀,于是,科学再次夭折。东汉末年分三国,世事动荡不安,曹冲称象很成功,但没有发现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国家已经失去了科学精神,而被易经的占卜八卦精神笼罩。到了南北朝时期,那就更不得了了,佛教进入中国,成为社会风气,大家追求的是慈悲与来世,却忘记了今生今世。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底下,也使得科学没有机会萌芽——因为大家似乎没有这个需求,佛教是麻醉人的。后来到了隋唐,这时候出现了科举制度,但科学制度选拔的人才还是不重视数学水平,因为高考不考数学,所以大家都不学数学,因此整个国家的管理体制陷入了一种“无数目字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缺乏现代的会计制度。没有数学,也就没有科学,全社会没有科学的土壤,一直到了元朝,这个蒙古大帝国本来可以吸收很多阿拉伯的数学,希腊的数学,但是,这个帝国很快完蛋了。后来出现的明朝,建国的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个和尚出身,本身就没有什么知识,除了恨贪官,他从来不追求科学。因此,这个国家依然没有科学,这就是领导人喜欢什么,下面就会追求什么。皇帝不喜欢科学,下面的人也不会追求科学。到了清朝,康熙时代,有了很多传教士来中国,也带进了西方科学,但只局限在宫廷。一直要到鸦片战争,中国被打醒,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世界很多年,在中国,科学的匮乏,总体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中国,这个事情是一个梦,最后梦醒来,已经过了2000年了。中国人追求实用,老问科学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这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真正的科学肯定是要供养的,你老问科学的用处,科学就死了。


作家张轩中


类似的问题已经被提及很多次,每次都会引起网友们激烈的争辩!中国古代取得了辉煌灿烂文明,这点事毋容置疑的,但近现代的中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放慢了脚步,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会在教育方式,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甚至语言上找原因,但都不能服众。不得不说这是多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问题,而我只想说一点!

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没有实质性的科学进步发展,但为之后的科学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神学和哲学固然与科学大相径庭,但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人们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而工业革命彻底让科学各方面的发展得到了彻底释放,同时,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革命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资本家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需要科学研究帮助他们提高效率,而科学家在把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时会发现总结各种问题,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这就是科学的飞跃!

简单说,工业革命的大环境,越来越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矛盾逼迫科学技术不得不快速向前!

举个例子,织布机我们都听说过,但或许你不知道织布机更新换代暗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织布机上的竹板上有很多小孔,可以织出各种不同的图案,那些小孔的本质就是信息代码,类似于现代计算机的编码!

而中国解放前基本上都是农业为主,简单的农耕不需要很高的科学技术,人们很少去思考如此从根本上提高农耕效率,因为单凭人力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没有矛盾和需求,科技就很难有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再举个例子,伽利略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而事实上伽利略一开始只是一名商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努力研究更好的望远镜,因为当时的政府在战争时需要更好的望远镜,伽利略可以卖个好价钱!而望远镜技术的提高也增加了人们观测太空的欲望,于是我们知道了地心说受到了颠覆!

所以说,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向来不是孤立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更高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又反过来服务于我们!

好像有点跑题了,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我们近现代科学史上没有出现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但还是坚信中国科学界在以后会出现顶尖科学巨匠!


宇宙探索


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创新精神。而我国缺乏这种创新的大氛围。



1、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开放的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的历史有焚书坑儒,有N多次文字狱,有了科举制,有八股文,每一样都是思想的桎梏。以后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样对思想的禁锢。诸子百家中有好多精华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我们只能学其中某一方面的内容。

2、我国的封建专制思想不利于创新。西方民主思想下允许质疑和挑战权威,而我国的质疑和反叛可能在摇篮里时就遭到扼杀,质疑权威意味的不仅仅是学术的不成功,更可能涉及的是生活甚至生存。专制的社会听不得不同于认知的“异端邪说”,这也是我国少有创新科学大师的原因。



3、我国还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历史上多个大老粗毁掉了多个大家,知识分子穷酸、迂腐、爱多嘴多舌,这样的印象中,若干次,知识分子被打倒,变成“臭老九”。很多政客对于知识分子避而远之。而创新需要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很多人急功近利,对于眼前见不到实效的事情不愿投入。曾几何时,造飞机的待遇不如制玩具飞机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待遇不好也激发不了人的创造热情。相比较诺贝尔,因为发明创造能够迅速发家致富,我们的激励机制的确还有很大欠缺。

4、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师待遇重视不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最优秀的人才集中于教师队伍。源于优厚的待遇,一个小学校长工资可以两倍于县长,达到每月40大洋,而一个知名教授每个月可以拿400大洋。因而那时候大师云集,因而那时候培养了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笔者有个观点,我国解放后的两弹一星等科技发明,功劳就在于解放前对于教育的重视;而近几年科技发明比较多,源于恢复高考后的那一段时间对于教育的重视。而之后怎么样?说不好!



基于以上原因,我国不可能出现象哥白尼那样的大家,起码短时间内没可能。你说对吗?

我是头条【文轩阁】,专注教育,思想深邃,喜欢直言,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