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的佛学实相——清华大学问答

(一)问:我来自清华大学水利系。现在很多社会上的企业家、学者、人生导师、佛学大德都在提“活在当下”这样一种概念,您认为什么是活在当下?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活在当下?

答:对很多年轻人来讲,“活在当下”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道理。它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活在当下”,认为散乱也好,懈怠也好,只要把人生度过就可以,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另一种理解方式是“珍惜当下”,我们的人身来之不易,因此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坚强地去面对,这种态度非常重要。因此,无论是企业家、人生导师、世间名人,还是比较底层的人,都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

实际上,人生就是遇到问题、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放下问题的一个过程。有些人内心脆弱,别人跟他说话时,一个用词不当就让他痛苦半天,又或者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会让他一蹶不振。这样的心态在年轻人中比较常见。所以,我觉得“活在当下”应该是用坚强的精神和勇猛的心态来面对一切问题。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会不同,比如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再过二十年,有些人可能非常成功,有些则不一定。但每一个人所走的路,都和自己的福报因缘有一定关系,我们应该用欢喜心去接受它。...

(四)问:我来自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如果现实与梦无别,那么我们存在于现实的意义是什么?

答:还没有醒来之前,一个人在梦中也有存在的意义,也有他的价值观、生活等等。

(五)问:如果这一切都是梦,醒了,一切便消失了,这样的话,佛家的因果、轮回又该从何说起呢?

答:虽然人生如梦,但梦中也有善恶、苦乐。比如说,一个人在梦中杀了人,那么他也会在梦中受到惩罚。

佛教对善恶业果的成熟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一个人的执著非常强烈,那么他的善业、恶业所成熟的果报会比较迅速、强烈。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执著,善业、恶业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后果,这也是为什么梦中杀人,并不会对醒来后的自己造成特别大影响的原因。因为实执不同,成熟的果报也会不同。

梦中行为会受到梦中因果律的支配,而当我们没有从梦中醒来时,还是要遵循这一规律。

《盗梦空间》的佛学实相——清华大学问答

(六)问:我来自北京大学。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如梦如幻的人生,珍惜难得的人身?

答:今天我们是从理论上,用佛教最究竟的观点来剖析“人生如梦”这个道理。其实不仅是佛教讲“人生如梦”,中国古代也有庄周梦蝶、黄粱美梦、南柯一梦等哲理故事,这些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描述。因为人们不懂得“人生如梦”,因此对很多事情特别执著,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苦恼。

现在社会上离婚率、自杀率都越来越高,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但如果我们懂得“人生如梦”的道理,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什么执著的必要。

但反过来说,既然人生是一场梦,那是不是就不用努力,干脆生活在消极的状态里呢?并不是这样。虽然人生如梦,但我们还是要坚持做完这个梦,并且要把这个梦做成一个善梦,而不是恶梦,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如果你在这个梦中没有孝顺父母,没有积极地工作,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那人生就变成了一个恶梦。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做一个善梦,梦想成真。

(七)问:如果人是活在梦中,那这个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不是梦呢?如果说娑婆世界是梦,那极乐世界是不是梦呢?

答:可以这么说,山河大地也好,六趣众生也好,一切都是梦。《圆觉经》中讲“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其中“生死”指的是轮回,“涅槃”指的是净土,这些都是梦。以唯识宗的观点来讲,六道轮回属于不清净的依他起7,而极乐世界属于清净的依他起,这两个都是心的虚妄假象。

如果六道轮回是梦,那极乐世界也是梦。一切就如同《金刚经》当中所讲的那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有相,就是虚妄,只不过有清净和不清净的差别。

《盗梦空间》的佛学实相——清华大学问答

(八)问:是什么原因让当代人在遇到问题时不再诉诸佛学?

答:对于汉地来讲,可能跟这里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关系。而就藏地而言,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论是好的问题还是不好的问题,一般都会依靠佛教中的一些思想去处理,佛教已经融入了藏民的生活。当然,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现在也有一部分藏人不再依靠佛教来解决问题了。

(九)问:我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老师,专业是传播学。您为什么相信佛法的教义是人和世界的终极所在?

答:我一出生就身处佛教的世界,没有其他选择。在我们藏地,我的父母、邻居以及周围的人都是佛教徒,我就是以这样的缘起而信仰佛教的。学习佛法这么多年以来,我也研究过各种学说和思想,但还是觉得当初的选择没有错。不论我用怀疑的态度去观察佛法,还是以信心的角度去观察佛法,都找不到它的缺点。因此,我觉得成为佛教徒,不仅是我的“宿命”,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

(十五)问:我们今天究竟是不是在梦中交流?

答:从我们的观念、习惯上来讲,我们不是在做梦,而是在现实中交流。但从逻辑或者理论上来讲,“是不是梦”这一点,确确实实需要大家再三思考,因为我们执著为实有的东西并非都很可靠。

我希望今天的交流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当然,每个人的判断标准和所得的结论不一定相同,我们今天也不需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大家无论是从佛学、科学、哲学还是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来交流,如果能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或许会得到一些利益。大学演讲 丛书 - 智悲佛网

https://www.zhibeifw.com/jl/dx/b/#cpr_ae8db63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