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人生最大的悲傷,莫過於缺乏深度思考,只是將一輩子的聰明都耗費在戰術上。當抬頭看時才發現,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們所在的職業或行業己經衰落,或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都很低微,或前進的戰略大方向錯了。——題記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什麼是深度思考?

我認為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

為什麼說是“不斷逼近”呢?因為深度思考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做到在第一次對某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觸其本質,但卻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問與深度思考後,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直到有一天終於觸及那個本質,並將它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

比如“自由”是什麼?清晰說出它的本質可不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如果將這個定義具體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現。

1. 精準的用詞和打比方

劉潤曾經說過:“所謂洞察本質,就是會打比方。”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質後,才會聯繫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從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比如,劉潤老師在文中舉例,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劉德跟他說“小米生態鏈中為什麼會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產品,原因是這些生意對於小米而言是‘烤紅薯’生意。小米發展到今天,用戶可以說已經積累很多,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科技產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墊等高品質日用品。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這個“烤紅薯生意”,就是因為洞察了這種生意的本質,而這無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2. 對各種概念及概念間的關係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常會痴迷於一些重要概念的定義。比如:“什麼是愛?”

佛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中給“愛”這個概念下了定義,“真正的愛是要喚起對方的生命力的東西,而雙方都因換起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像這樣對概念的清晰理解與表述,絕對是經過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對愛的定義則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然而,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閱歷,沒有看過足夠的書,單單隻憑“深度思考”怕也是無用。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

3.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到,“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而相反,如果我們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們就能提煉出更具一般性的解決思路與原則,這種思路和原則就可以被遷移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

舉例來說,你看了一個電影,連連稱好。我問你“好在哪裡?”你說“很感人”。這個簡單的回答顯然是沒有經過“深度思考”,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 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覺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論對概念還是問題都會有持續的思考。這種習慣也會遷移到對自己的探究之中,從而擁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覺知。

舉例來說,你發現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絕了你約會的要求,你都會非常生氣,即使他的拒絕理由十分合理。這個時候如果能進行深度思考,也許你會發現,每次都生氣的根本原因在於你有一個十分強烈的EGO(自我),這個強烈的EGO讓你很難心平氣和的接受拒絕。然後你繼續思考,為什麼自己會有如此強烈的EGO呢?這個問題很難馬上就有答案,但隨著思考的深入和在腦中長時間的停留,你最終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樣的過程就是自我覺知。

5. 比一般人更能發現規律、趨勢以及掩蓋在趨勢下不變的東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個問題只想到一個問題,而不是發現背後隱藏的規律,這樣的人顯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為何需要深度思考?

1. “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因為習慣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

2. “我們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

3. 每個人都有一個更高的自我,更高的自我會對很多終極問題產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持續探尋、給予回答,從而擁有更加豐盈和蓬勃的人生。

4. 深度思考能帶來巨大的成就感。

當你在持續深度思考後忽然明白了某個重要概念,你就會體會到那種極致的成就感。而馬丁·塞利格曼則說,成就感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5. 我們需要通過深度思考去獲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覺知。

即使面對同樣的痛苦與挫折,有自我覺知的人會走的更有信心,而缺乏自我覺知的人會一直走在混沌之中,所以走下去的最終結果會有天壤之別。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1. 向自己發問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的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

所以,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於向自己發問,而且常常不是隻問一個問題就結束,而是持續的問下去。比如:當你要解決一個複雜問題時,你可以先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然後再一層一層的問下去。

2. 情緒的無紛擾

我們只能在水面平靜的時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緒無紛擾的時候才能看得清問題的本質。

3. 思考要有持續性和開放性

對於複雜問題,我們往往無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們需要在思考中不斷的接納各種輸入,包括自己的閱歷、閱讀以及與人的交流,然後再思考,再接納輸入,直到最後洞察本質。

“深度思考”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自我訓練逐步養成。但一旦養成習慣,就不會覺得辛苦,反能成為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