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政府沒有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會怎麼樣?

這是ChrisQu的第15篇歷史小故事

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

“如果清政府沒有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會怎麼樣?”

咋一看這個問題有點奇怪,敵強我弱,人家都兵臨城下了,難道我們還能不籤嗎?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大膽腦補假設一下,大清真的死豬不怕開水燙,老子就不籤,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你打死我算了。這樣的態度其實列強還真不好辦。

甲午戰爭的時候,當時日本已經攻下了旅順港,旅順隔著渤海就是天津和北京。這時候時節已經進入冬季,在東北作戰的日軍這時有2種意見:

1、乘勢直接攻入北京,儘快和清軍主力決戰,直搗黃龍。

2、冬季暫時屯兵休養,等第二年春天,天氣好點,再出擊。

戰略計劃傳到日本天皇那裡,天皇覺得還是不夠完美,於是找來了伊藤博文。當時雖然伊藤博文是首相,但他還是屬於文官,能參加軍部會議的只有最高長官和參謀長,所以軍部對伊藤博文來參加不甚滿意。

但伊藤博文的意見一下子語驚四座,他首先把2個方案都否定了,並提出嚴厲的批評。他的觀點是,戰爭一旦爆發,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結束戰爭。直接從奉天殺到北京一是天寒地凍,很容易陷入對日軍不利的持久戰,就算一路推到北京,但問題是,北京打下來以後怎麼辦?

伊藤博文認為,打下北京,消滅清政府並不困難,而一旦清政府垮臺,中國就會陷入群雄割據的情況,現在英美法德俄都在虎視眈眈,到時日本不但失去了一個和談敲詐的對象,還會讓西方列強來撿勝利果實。

當時日本是舉全國之力來入侵中國的,如果沒得到賠款,還要繼續和西方列強開戰,顯然得不償失。

所以當時情況,各國列強其實都不打算把清政府推翻,而只是想敲詐威脅。就好像經常在電視劇裡看到的情節,一個名人被某個小人物抓到一個把柄,比如出軌什麼,最後有那個小人物真的會公佈這個名人的醜聞嗎?一定是沒錢了就去敲詐一下,拿他當長期飯票了。

歷史上的清政府就是這樣的“長期飯票”,但我們再開下腦洞,如果我們硬氣一點,一個條約都不籤,賠款也不賠,大不了3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大清提前亡了。要真這樣可能對中國真是好事。

如果清政府沒有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會怎麼樣?

有人可能要問了,都亡國了還算什麼好事,別急,慢慢分析,為什麼說好事,有幾點

1、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數目是343個,當然不全是大清籤的,但割地賠款的事基本都是大清乾的,2次鴉片戰爭賠了幾百萬兩,割了香港;北京條約和璦琿條約被俄國割了蒙古、新疆、東北大部分地區;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又賠了日本2億兩;辛丑條約最厲害,賠了列強11國9億8千多萬兩。這錢先放著,

如果清政府沒有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會怎麼樣?

2、被繳獲的各種戰利品,甲午一戰,日軍全軍擁有的戰炮300多門,繳獲的大炮居然有608門;整場戰爭日軍消耗炮彈34萬發,子彈124萬發,繳獲的炮彈260萬發,子彈1745萬發;還有北洋艦隊沒有被擊沉的軍艦,7000多枝13連發毛瑟步槍。日本當年財政收入大約為6000萬兩白銀,一場仗打下來夠日本白吃4-5年。

3、日本在甲午戰爭前曾經對大清安插了眾多間諜情報人員,基本把大清的情況都摸清了。詳細到什麼程度,日本當時已經計算出大清一年財政收入在8000萬兩白銀左右,但實際老百姓繳納的稅款至少是這個數字的四倍以上!多出來的錢去哪了?就是被地方官和各種利益集團貪汙瓜分了。

4、賠款的這些錢最後是誰出的?可以說是朝廷出的,但朝廷的錢也是稅收來的,條約簽了,可皇上和皇天后可沒有捱餓挨凍,官員們也繼續中飽私囊。最終苦的還是老百姓!

綜上所述,大清國通過割地賠款的苟延殘喘,完全是在給敵人GDP做貢獻。那如果大清真的提早亡了,中國又可能是一幅什麼景象呢?

首先肯定會是群雄割據,可能會有列強各自扶持的勢力上臺,袁世凱很可能會脫穎而出,而且這些勢力的軍事能力和戰鬥力會非常強。

很可能會有“新義和團”出現,和原來大刀弓箭的義和團不同,因為沒有賠款,“新義和團”會有全套德國裝備,甚至有克虜伯大炮,他們將讓列強痛苦不堪。

改革會更快的發生,會有更多的康有為、譚嗣同,有一群人會開始討論議會、民主、共和,也存在小部分人想復辟。

如果清政府沒有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會怎麼樣?

戰亂會發生一陣子,然後終會有一個人站出來領導一群人,他也許還曾經在德國或歐洲其他地方留過學,在那個年代他會知道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說過:“

當代的所有重大問題不是靠投票和多數表決能解決的,而是靠鐵和血”。最終他會團結所有人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國。

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藉著這個腦洞我也想到,中華民族過去遭受過很多苦難,但每一次我們都能重新起來,也許在未來我們還會遇到許多挑戰,但就像海明威在《老人與海》裡說的那樣: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