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有SCI怎麼辦?第一篇搞起來~

我还没有SCI怎么办?第一篇搞起来~

我还没有SCI怎么办?第一篇搞起来~

我也想寫基金,但是沒有前期基礎,沒有SCI,好忐忑啊怎麼辦?好多小夥伴都困擾於此。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寫。

可是我沒寫過啊!不會啊!答:廢話!誰沒有過第一次啊!

原諒今天麥子的慰問就是這麼簡單粗暴0.0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謀劃一下,怎樣把第一篇SCI搞到手。

我还没有SCI怎么办?第一篇搞起来~

咱能寫什麼類型的文章?

就算大家都是零基礎,每個人起始的處境還是不一樣的。有的小夥伴已經有了自己的課題,或者直接從老闆那裡接到了課題,做了實驗;或者在跟著師兄師姐做實驗,準備分一杯羹。但有的人連課題都還沒有,或者師兄師姐不給分羹。

前者的情況稍好一些,參考一下別人做實驗的文章,即論著Original Article),照貓畫虎也就寫得差不多了。因為課題不管是你自己設計的,還是老闆、師兄師姐設計的,你為了透徹地理解它、做好它,肯定已經讀過不少相關文獻了(你肯定讀了的對吧?不要說沒讀哦!),應當對本實驗有相當通透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實驗記錄、平時跟大家的問題討論和思考、筆記,整理一下就好了。

後者雖然略顯暗淡,但也不要捉急,辦法是有的。

綜述(Review):這是最容易想到的辦法,但操作起來並不簡單。SCI上的綜述,大多都是牛人所作,對其研究領域做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總結回顧,一般還是編輯約稿的。但如果你前期讀了很多文獻,對某個領域有深刻的洞見和獨到的見解,也不妨一試,可以先給期刊編輯發封郵件,簡要介紹下綜述內容,問他是否同意投稿。同意的話就可以擼起袖子幹了。

信/評論(Letter/Comment):光從平時讀文獻中獲取素材的話,這個類型也可以嘗試。就是讀完一篇文章有了一點感想,或者手頭有別的數據、讀過的其他文章支持/反對該文,就可以整理成一篇文章發表。不過更多見也更容易發的還是反對意見,所以處理不好的話容易得罪人。雖然科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百家爭鳴的,但又不得不在意人情社會,全看你的魄力和演技了。

要演戲就要演穩了:客觀,就事論事。先簡要介紹一下對方的文章,然後直接甩證據,最後討論儘量語氣平實,可以寫成“我們得到了怎樣怎樣的結論,和某教授某文所述不一樣,可能有什麼什麼原因(此時可以直接道出對方可能存在的問題,也別忘了分析己方因素),建議讀者在做出臨床決策時根據具體情況考慮”之類。

病例報告(Case Report):臨床醫生也很容易想到這個辦法,畢竟手邊的素材嘛,一挖一麻袋。但是,大家都是醫生,誰沒見過幾個病例啊?所以要寫病例報告的話,必須有亮點,要滿足以下3點至少其一:(1)必須是首例報道;(2)必須是罕見的,獨特的;(3)能夠證明某個專家的假說或者理論。

內容跟病房的大病歷差不多,要包括首診症狀,診斷程序、方法,病情變化及治療過程,治療結果和跟蹤隨訪。但除了報告病例本身,討論的內容更為重要,包括醫生的診斷/鑑別診斷思路和分析、既往文獻的回顧等等。聽說協和住院醫平時的大病歷也非常注重這部分,要是遇到符合要求的病例是不是翻譯一下就可以投出去了。

NEJM上有個麻省總院病例報告專欄,每週一例,是很好的參考,平時也可以當故事來讀一讀。

臨床實驗研究計劃(Study Protocol):以上三種類型都反映了你對自己所關注的領域有一定的見解,那麼Study Protocol就是你把見解、想法付諸實踐的前一步準備了。它是報道即將進行(或者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只需要報道相關研究計劃(試驗目的、試驗方案等詳細內容),不需要研究結果。

當然也不必指望高分期刊,肯定高不了,而且這類文章本來也不要求多高分。比如BMC系列,對投Protocol類的稿件有個說明,如果能提供證據證明本方案已通過倫理審查或得到主流基金機構(major funding body)資助,那就不需要同行評審。不過多major才叫major,麥子也不知道,總之見過國內三甲醫院的院級資助的Protocol,但也經過了同行評審。這樣的基礎大概能申請國自然的青年基金吧,當然有本實驗的後續報道就更好了。

寫作難?找個模子填材料

有了思路,但真的要寫了還是會咬筆頭。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找個模子把自己的材料灌進去。想想要做個大衛頭像雕塑,是泥漿灌模簡單還是從一塊石頭雕刻出來簡單呢?先瞄準一家期刊,按照該刊的要求去寫吧。

我还没有SCI怎么办?第一篇搞起来~

那要選哪家期刊?老闆和同組的大夥伴們都是很好的資源,因為你的研究方向肯定和他們有聯繫的吧。把比較成熟完善的想法和老闆說說,請他給你推薦合適的期刊。如果他一定要你自力更生,那不妨把他發過的文章研究一下,他的哪種類型文章都投過哪些雜誌,模仿起來。為什麼一定要跟在老闆屁股後面?——因為老闆是你的靠山啊!他投得多的期刊,說不定編輯還能眼熟他的名字。

如果你自己就是開山祖師……就從平時讀過的文獻裡找吧。同樣是找一篇和你正策劃的那篇同領域、同類型的文章,要是它家期刊的IF你覺得自己還夠得著的話,Bingo!

從文章去找期刊有一個好處,因為每家期刊的宗旨、接收文章的類型都各有特色,要是直接找期刊的話你還要先了解各刊的胃口,對於只想發一篇文章的新手來說沒什麼卵用;倒追的話,這期刊都發過的類似的文章了肯定我這篇也在接收範圍裡。

還有一個小問題,新手往往不太自信,選擇偏低分的期刊,於是就容易掉坑裡。其實可以往高分的試試,萬一被接收了呢?就算被拒,也許還能收到很有價值的意見。如果非要投不太主流的雜誌,萬一人家被踢出SCI了豈不是白髮?可以用Thomson Reuters網站下的Master Journal List工具(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jl/)來查詢。在搜索欄裡輸入期刊名字,以Scientific Reports為例,下拉框中選擇Full Journal Title。

我还没有SCI怎么办?第一篇搞起来~

搜出來的對應期刊下,Coverage列表即為收錄該刊的數據庫,看到Science Citation Index就放心了。

我还没有SCI怎么办?第一篇搞起来~

找到心儀的期刊之後,先上官網把Guide to Authors/For Authors之類的頁面熟悉起來,看清要求,從文章內容、文件格式、插圖分辨率到cover letter的必備內容等等繁雜又不能忽視。然後看看該刊裡同類型的文章,模仿它的結構來組織自己的素材,把素材組織好了其實文章也就差不多了。

模仿著寫完之後,你至少已經有一篇成型的文章了,哪怕到時候這家期刊不接收,改投另一家,修改起來也比從零開始寫輕鬆多了。

呃,你說難是指語言?這個只有靠平時多讀多積累了。聽說現在四六級的作文都不讓用老例句了,SCI就更很難說了,培養語感才是王道。而且我們母語非英語的,太依賴例句的話文本重複率一不小心就很高。雖然靠語感也不可必免會用上常見句型,但畢竟是在理解、融通的基礎上運用,還是顯得自然一些。

有時候寫不出來不一定是語言問題,而是故事本身不夠充實,沒話可說。所以還是多把精力花在內容上吧,靠日常讀文獻、做實驗、寫記錄、討論和思考來積累。

寫完投出去之前,別忘了請老闆和所有署名的共同作者讀一遍。正經講,因為他們署名了,所以要讓他們確認文章符合自己的學術利益。雖然其實大家並沒有那麼耿直,但是對你自己來說,也需要一雙fresh eyes來審查校對,萬一出醜不要先出到審稿人那裡,所以跟你在一條繩上的所有螞蚱無疑是最佳選擇。讓老闆把握大方向(瞄一眼),有投稿經驗的師兄師姐審結構、邏輯、圖表、學術語言規範等等,師弟師妹挑拼寫、語法錯誤,就醬。

恭喜你啊,到這裡好像就差臨門一腳了!不過你還要和守門員大戰三百回合,而且守門員還不止一個。這可能比寫作還要讓人焦心,因為寫的時候你至少有事做,現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在乾等。

文章投出去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你以為是臨門一腳,其實還在中場徘徊:

我还没有SCI怎么办?第一篇搞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