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的成功家庭教育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學者。他很好地體現了孟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價值主張。其淵博的學識和開明的思想也潤澤在子女身上,不僅締造了滿門才俊,一門三院士,而且其對子女的教育,至今仍可引導我們教育子女。

梁啟超的成功家庭教育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個個事業有成:

長女梁思順是詩詞研究專家;

長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築學家;

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學家;

三子梁思忠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

四子梁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三女梁思懿,從事社會活動;

四女梁思寧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

五子梁思禮前不久去世,是新中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關注子女,賦予子女強烈的愛

直到現在,很多中國父親都很難十分直白地對孩子表達愛。但梁啟超經常會告訴孩子們,自己有多愛他們。他曾在給孩子們信中如此表白: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不光是口頭上說說,梁啟超確實為子女的成長花費了極大的精力。

長女梁思順同他一起流亡日本,由於找不到適合的學校,便由他親自教授讀書,有時甚至為女兒批改作文到凌晨。經濟狀況稍好之後,為了培養女兒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他還在家裡闢出一座實驗室——如果聽到現在還有人鼓吹女生學不好數理化,梁啟超一定是第一個嗤之以鼻的人。

九個兒女,各個性格不同,梁啟超要確保他們都能感受到父愛,而且都覺得自己是父親心中特殊的一個。他給大女兒思順取愛稱“大寶貝”“我最愛的孩子”,三女兒思懿被他取了個外號叫“司馬懿”,小兒子思禮的代號則是“老白鼻”(老baby的諧音)。

對次女梁思莊,他在信中肉麻地寫道:

“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

二、正確而又清晰地人生觀、價值觀

如果梁啟超生活在現在,他是絕不會去寫《我的兒子讀哈佛》之類的暢銷書的——因為“讀名校”“升官發財”之類,根本不是他對子女教育的目標。

那梁啟超看重的是什麼呢?在他給子女的家書中,大概能窺見一二:

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

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三、對各個學科、學問的包容

梁啟超的子女中,大多學的不是所謂的“熱門專業”,但凡是真心喜歡,且對社會有益,他必定全力支持。梁思成主修建築史,梁啟超深知這個專業找工作不易,但依然全力支持兒子的學業。次子梁思永立志投身考古,他便親自聯繫當時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自掏腰包,讓梁思永有機會參加實地考古工作。

他也會給子女提建議,但絕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本來,他很希望次女梁思莊學生物,但思莊嘗試之後,自覺興趣不大,他便又忙寫信道:

“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四、對子女一時並不成功的結果的包容

我們現在特別關注孩子做事所達到的結果,卻不能體諒孩子一時的失敗。而梁啟超也對子女的學業非常關心,卻並不在意一時的考試成績。梁思莊在剛到加拿大時,一次考試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十分沮喪。梁啟超得知後,立刻寫信說:

“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後來,思莊經過努力,成績一躍成為班上前幾名。梁啟超高興之餘,特意寫信囑咐:“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彆著急……你們弟兄姐妹個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功課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五、中國傳統教育是基礎

梁啟超讓孩子們從小讀《論語》《孟子》,教導他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道理。

即使在梁啟超過世後,梁氏子女依舊牢記著他的這些教導。抗戰期間,梁思成、梁思永全家踏上顛沛流離的流亡之路;長女梁思順在丈夫去世後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生活極為艱辛,但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三子梁思忠身為軍官,在淞滬會戰的戰場上浴血奮戰;小女兒梁思寧投奔了新四軍。

梁氏兄弟姐妹九人中,有七人都曾經留學海外,而且都是哈佛、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名校。學成後,他們全部選擇了回國。在梁家,“報效祖國”這四個字,從來不是一句說來好聽的空話。

而這,或許正是我們為何如此尊敬梁氏一家的原因。在這個崇拜成功、膜拜金錢的時代,總該有人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精英。

六、和諧夫妻關係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重心。梁啟超對兩位夫人的尊敬和愛戴確保了梁家的安寧、祥和。對李蕙仙,梁啟超信任、體貼、關懷。他在給李蕙仙的信中曾得意地說:他們的結合是“美滿姻緣,百年恩愛”。他在檀香山遇到何蕙珍的戀情,不僅如實告訴了李蕙仙,還將其所贈的兩把精美小扇寄給李蕙仙保存。每次外出,梁啟超總要為李夫人購買禮品。他曾對大女兒梁思順講:“汝母所欲得之物,總不外恰克圖火鍋,醃菜罈子,黃銅菸袋之類,吾與汝母相處二十年,寧不深知耶。”梁啟超只要在家居住,就會和李蕙仙夜間長聊。他在給子女的信中透露:“每晚客散後,與汝母雜談,動至夜分。”梁啟超常炫耀自己的普通話是李夫人所教。毫無疑問,梁啟超是將李蕙仙當作賢內助和知己。李蕙仙逝世後,梁啟超概括他們的關係是:“我德有厥,君實匡之;我生多難,君挾將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賞心,君寫君藏;我有幽憂,君燠便康;我老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揚。”這種文學體裁的描述難免有誇張之處,但梁啟超與李蕙仙的心心相印、休慼與共是肯定無疑的。王桂荃由於出身卑賤、地位低下的原因,在梁啟超的文字記述中很少,但他對王的愛戀和依賴決不比李蕙仙差,尤其在日常起居的生活方面,離不開王桂荃。梁啟超出遠門常帶王桂荃前往。護國戰爭期間由於沒有王桂荃在身邊,梁啟超幾乎沒吃過一頓可口的飯,幾乎天天思念“王姨”。尤其到了晚年,梁身體不好,全靠王桂荃照料。

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是我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中妻子、妾侍加起來總有六位,為他生了十二個孩子,但真正長大成人的康有為的子女只有六個,真正教育成才的並不多,目前大多都在海外居住。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啟超遠遠超過他的老師康有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