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际人口应该保持在多少亿比较科学?

大提琴心声


上海科技报科普问答主持人:主任记者 吴苡婷

人口的数量和粮食的供应能力,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人口问题还不仅仅只有数量科学,还有结构科学,老中青幼数量科学,也就是代际更替比较科学。

比如一个区域过去亩产能力只有300斤,现在变成1000斤,翻了三倍,如果耕地面积不变,它能养活的人口,就可能是过去的3倍之多。人口的增多促进了农业科学的繁荣,而农业科学的发展让人口的增多有了可能。

另外,人口除了要消费粮食,还有巨大的建设能力和创造能力。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驱动力,劳动力非常充沛。而从市场角度看,人口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13亿人的购买力与1000万人的购买力的天壤之别,这也是欧美国家格外重视中国市场的很重要原因。

而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形成,人口出生率一直处于低位,未来的年轻人口数量可能会不断走低,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有利。所以鼓励生育将是未来人口政策的一个趋势。


科坛春秋精选


合理人口多少既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资源水平,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和特点有关系。究竟多少亿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人坚持认为,从人均占有耕地的角度来看,6亿人比较合理,这样18亿亩耕地可以分给每个人人均三亩,比较合理。这个说法其实不新鲜,在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的早期,一些国家领导人也这么讲过。

如果农业是中国压倒性的产业,如果中国人要完全依靠自给自足的农业产出来养活自己和发展工业,那这种推测可能是合理的。但很遗憾,中国已经从40年前开始酝酿计划生育政策时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国家,而对于中国自己而言,服务业又超过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按照最新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82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仅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为40.5%,而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所占5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农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所吸引的就业人数已经很少了,少到目前大多数单纯依靠农业的农村都只剩下老弱病残孕的留守人口和个别种粮大户,即便如此,按照统计来讲,农业人口比例仍然偏高(因为有大量农民工虽然多年不回农村仍然被界定为农业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没有必要根据人均资源占有量来确定人口的。

因此,按照经济发展来确定人口数量和人口更替数量就更加合理了。按照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如果经济保持现在这种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原理应该是年轻人口应该不低于被他们养活的退休人口。而按照近年来诸多学者指出,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指育龄期间,每位妇女生育的子女平均数)仅为1.047。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也就是说人口会越来越少。在这一过程中退休和养老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提前进入了老年化社会。近年来,已经有诸多学者论述了人口“断崖式”下跌的可怕性,此处笔者就不赘述了。只是想指出一点,合理人口数量与人们感官上看到的人的数量并不一致,不要认为现在去大城市中哪哪都是人,就觉得人多得不得了,君不知,很多5线城市已经人烟稀疏,年轻人流失严重了。

当然,这些学者所担忧的人口断崖式下跌的现象虽然可怕,但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中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速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应该也不会因为人口的减少(据估测最晚2024年人口就会开始减少)而遭遇灾难性的后果,须知,所有发达经济体最后都必然会经历人口减少或者至少是人口增幅不断减少并最终趋于减少(如果没有外来移民补充的话),最终经济会走向稳定状态,人口减少得快,就更容易偏向停滞。期望中国那时已经进入了如日本一样的发达经济体,可以承受这种冲击。


科学时评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这一切归功于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历史。从远古时代,我们中国的人口(汉族)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一带。公元前和公元后由于战争不断,所以人口密度一度已经十分低了,根据历史学家大概的估计,当时的中国最多也就只有上下一二千万人!直到盛唐朝历史期,中国人口激增,一度接近上亿人。唐朝三百多年以后是宋朝,宋朝之后,中国历史又开始了战争不断,主要是异邦蒙古族(元)统治,历史走到明和清朝末期,民国时期,中国人口达到将近四亿人口!这个数据一直保持到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后六十多年,中国的变化非常大,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已经发生了真正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中国的人口也达到了最高峰,2010年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人数已经超过13亿了!受到世界自然地理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一样也逐步呈现出许多地域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了,有利于人们生态生存环境的国土面积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所以合理保持我国人口与生态环境的比例是一件庞大的生物和生命工程!


大提琴心声


这个问题主不光取决于中国有多少资源还要看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乃至中国的国家战略。

尽管我们长期以来都认为中国的人口过多,中国的资源难以支撑过多的人口。不过凡事无绝对,过去中国贫穷落后,过多的人口是国家发展的负担,但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今天我们都步入老龄社会了,我们反而越来越感到人口又不是负担是宝贵的资源;举个栗子,我们的邻国日本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不到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而且国土中相当大比例都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山地,人基本生活在沿海的小平原上,日本的各种自然资源基本没几样不匮乏的,就这样日本还有1.2亿人口约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如果同日本比较,咱们绝对算是地广人稀了资源丰富了。


那么日本为啥能养这么多人,首先是因为日本有极高的社会生产力,日本可以生产出大量有价值工业产品,其次是当今国际全球化日本可以轻易买到各种所需资源,日本依托全球市场卖东西换钱,再从全球购买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

再看咱们中国,自改革开放来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我们的发展水平同日本这样的发达社会也越来越接近,照此趋势中国的前景可期;其实今天中日两国的经济运行方式十分类似,都是强大的工业国,靠向全球出售工业产品获利,同时还要进口大量自然资源支持自己发展,中日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有着相当高的资源自给率,以及日本的生产水平更高;今天不论中日两国还是西方世界各国今天基本都是这种方式。

所以一个国家养多少人,根本在于你能得到多少资源,如果仅按照今天中国本土的资源来看中国人口真的不能再涨了,大家都生活水平也不能再提高多少了。正是有着今日世界的全球化咱们可以从全球购买我们需要的资源,中国可以进一步提升人口上限提高咱们生活质量。

但想利用全球市场就不光是要看中国有多少钱的问题了,还有这国家间的角力,毕竟世界资源不是无限的,你得的多一些别人就少一些,就像西方国家曾宣称的:世界无法支持中国人和美国人过一样的生活。从某种意思解读显然就是不希望中国人来和他们争夺世界资源,但是凭啥你美国人就该一直过的比我好呢?

自然是因为美国强大的实力!美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等各种力量影响着世界市场,比如美国对世界最重要16条水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军事控制力,凭借着强大的军事投送能力可以全球到达,对其他各国都有很大的军事优势;美国还影响着世界贸易规则;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可以借此影响世界经济,掌控诸多国际资源的定价权,也能凭此获利;另外还控制着石油美元,借此美国可以影响着国际间贸易;而且动不动美国还可以对对手进行或全面或某方面的封锁。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全球市场有着强大的控制影响力,而中国想获得资源不得不有所顾虑。



因为今天中国所能获得的资源有很多是可能受制于人的,为此中国不得不做多手准备,比如人口控制就是为了减少需求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中国更要去争夺,比如近些年中国大力投入军力建设很重要一方面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资源通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自己也主导一些国际组织,也是希望能有自己的影响力;扩建自己的能源储备也是为了必要时期以防万一;等等诸多行为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控制更多地世界市场,至少能确保自己的需求。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一日之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都得慢慢积累。


所以未来中国到底能养多少人口,若中国不能得到足够的资源,中国人口恐怕再难增长多少,反之中国人口上限很高哦。


蓝飘带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勤劳和智慧的民族。几千年来,江河谷地,黄土高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开出良田,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人囗的发展是受到土地生产制约的。历代王朝更替都和人口与土地矛盾有关。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和马铃薯高产农作物传入我国。清政府把这三种高产农作物逐渐推广到全国。充足的粮食增长,促使人囗呈爆炸性增长。经康乾百年盛世,乾隆末年中国人口达四亿五千万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记录保持至今。八十年代初我国人口达到八亿多\\,如今估计人口十三亿六千万左右。过多,过快增长的人囗消耗掉了国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若拿庞大的人口去平均,则一点优势没有。因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如今已少出生几亿人口。但我囯国土面积广大,地形气侯条件多种多样。欧美大型,宽辐,高速联合作业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不能普遍推广。要因地制宜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生产模式。农业是天下之本,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决定的因素。象我们这样的国家保持8到10亿人口是必须的。


关东侠客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宋公明

一, 人口问题,国之大事也。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人口生产虽然不是越多越好,但是也更不是越少越好。没有一定数量稳定持续的人口生产,社会就不可能稳定和发展。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口生产是国家大事,必须要有谋万世之长远战略,不能只顾眼前。事实早已证明一些所谓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既无真才实学又无道德良心,他们的人口理论早已破产,在实践中也走进了死胡同,可他们还死抗着不肯认错,还把反对他们的人说成是没有专业知识的民科。

二, 人口为什么增长?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孩子生多了,每年都有大量小孩出生,人口自然就越来越多。所以他们以为减少出生,人口就会减少。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近二十年来,每年新出生人口数不断下降,尽管全面放开二孩,2017年的出生人数比2016年仍然减少了63万人,可是中国总人口数量却仍然在持续不断增长,这就再明白不过证明人口总量的增长,并不完全取决于新出生人数。在人均寿命增长期,强行减少新生人口并不能让人口停止增长,反而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三, 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和水池水量的变化是一样的道理。水池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如果进水量大于出水量,则水池水量就会增加;如果进水量少于出水量,那么水量就会减少;如果进水量和出水量相等,那么水量就保持不变。人口总量也是如此,出生数大于死亡数,人口总量就会增加;出生数少于死亡数,人口就会减少;出生数与死亡数持平,人口数就保持相对稳定。2017年虽然比上一年少出生63万,但出生总数仍有1723万人,比当年死亡的人数仍然要多出700万左右,所以总人口仍然是增加的。

四, 每年死亡人口数与人均寿命有关。人均寿命增长,死亡数就少于出生数;人均寿命增长趋于极限时,死亡数就会接近和大于出生数,总人口就逞减少趋势。当人均寿命与新出生人口达到相对平衡时,出让数和死亡数会基本持平,总人口数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发达国家由于人均寿命早已趋于极限,二战后几十年虽然没有搞计划生育,人口仍然基本稳定。

五, 人口的生育数受人类的生育能力控制,也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决定于生育人口数量。随机找100个20至40岁的育龄女性,其中有没有结婚没有男朋友的,有刚结婚婚还没有怀孕的,有正在怀孕待产的,有处于脯乳期和育儿期的,有已经生育一孩以上不打算再生的,这样一来,当年生育的人数能有多少呢?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不信可以统计一下。2017年新出生人数是1723万人,那反推回去可知,生育期女性总人数是1亿7千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新生人口与育龄人数有关,而与人口总数无关。

六, 人的类的生育能力也是有极限的,人的生育能力和生育意愿是无法强求的。一定数量的生育人口,每年新生的人数是基本不变的,而新生的人口,就是未来的生育人口,这样未来的新生人口也就保持在一定数量上。而新出生的人口也是未来的死亡人口,每年的死亡率和人均寿命有关,如果人均寿命为80岁,那么今年新出生的人口数,就是80 年后年死亡数。如果人均寿命在增长,则每年的死亡数就会小于出生数,人口总量就会呈现增加。如果人均寿命增长达到极限不再增加,生育和死亡数量就会趋于平衡,人口总数就会保持相对稳定。

七, 所以人口不能只看总数,更重要的是要看生育人口数是多少。四十岁以上已失去生育能力的人口数量,对人口增长与否已没有意义。每年新生人口只与生育人口数量有关。而新出生的人口,就是未来的生育人口。如果现在新出生的人数减少,就意味着20年后生育人数减少,这样新生人口就会进一步减少,人口增长就会放缓,停止,直至负增长。所以稳定每新生出人口数才是计划生育的根本所在。每年新生人口保持稳定,则未来的生育人口也就会保持稳定,当人均寿命趋于稳定时,人口总数也会趋于相对稳定,不至于大起大落。这样每年对妇产医院,幼儿园,小学的需求,也会稳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结婚人数,死亡人数等,都会趋于相对稳定,不至于大起大落打罢子。当然,对经济发展也会更加有利。

八, 1949年以后几十年内,每年新出人数都在二千万以上,由于人均寿命由35岁快速增加到70岁以上,因此每死亡人数迅速下降到一千万以下,最低时只有六七百万,每年净增加人口在一千万以上,每十年净增加一亿以上,因此经过七十年,人口由六亿增加到十三亿以上,七十年净增加了七亿多,平均每十年增加一个多亿。但是这六七十年每年新出生数一直是二千万左右,生育人口数也一直基本不变,所增加的人数,基本上是因为人均寿命增长而新增的四十岁以上人口。现在50后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仍然健在。如果这个情况不变,到2030年,人口总数将达十六亿,但是因为人均寿命将趋于增长极限,届时每年新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会达到相对平衡,因此每年新生人口和人口总量将保持相对稳定,总人口将稳定在十六亿左右。可是实际情况时是,2000年以后,特别是2010年以后,是80后人口进入生育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每年新出生的人口不断减少,降到二千万以下,开放二胎后,也只有1700多万。而由于人均寿命增长放缓,每年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加,已超过每一千万,因此净长人数大为放缓。人口增长放缓,不是计划生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吗?可是这却引起了恐慌,因为新生人口减少,意味着未来生育人口减少,必将会引起新生人口进一步减少,就是8421现象。所以现在开放二胎,意图控制新生人口的下降。但是现在已明摆着,到2030年中国总人口已不可能达到16亿,人口世界第一不久就要让位给印度。

九, 问题不在于总人口数,而是在于生育人口的减少,印度人口总数13亿,每年新生人口有2600万,而我国人口总数接近14亿,每年新生人口只有1700多万。今天的新生人口是未来的生育人口,到2030年,1950年以出生的人进入80岁的人均寿命终点,2000后到2010后年出生的人后入生育期,这部分人口总数已经减少,届时人口能否稳定,只能看他们的生育力和生育意愿如何了。假如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5岁,则未婚占育龄女性的20%,如果生育间隔平均为三年,则这部分占30%,已经生育一孩以上而不愿再生的,占30%,怀孕期要10个月,脯乳期要一年,这部分占10%,还有因各种原因不能生育不愿生育的,剩下当年能生育的有多少呢?只有10%左右。人均寿命达到七八十岁的发达国家,人口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人均寿命快速增加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但随着人均寿命增高,人口增长速度也随之减慢。

十, 水池的水量可以用人工控制,但是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进水口出水口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用开大和关小来调节。马尔萨斯主张用战争和疾病增加死亡数来控制人口,这当然是反人类的理论。马寅初及其追随者之流所谓专家主张用减少出生来控制人口,事实证明也是行不通的。计划生育的根本在于稳定出生人口,人为减少和人为增加都是行不通的,后果也是极为严重的。在人均寿命增长期,人口增长是必然的,当人均寿命趋于极限时,人口增长必然会放缓并停止,最后保持相对稳定。中国现在人均寿命超过七十岁,但由生育期人口和新生人口均在减少,人口增长已经提前减缓,到2030年总人口达到最高峰之后,将不是保持相对稳定,而是会进入下降周期。中国人口发展曲线将画出一个从上升到下降的大大的弧线。当然,在这个大的趋势中,也有很多小的起伏,这种不断打罢子式的发展趋势,可能还要再经历百年。


宋公明5


答案不是保持多少人口。因为人口数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人口的结构才是关键。

比如,中国人口假设有十六亿,但八亿是退休老人。那么人口多不多?多。但结构行不行?不行,甚至可怕!因为养老负担实在太重,而且几十之后,人口就断崖式锐减!

因此,现在不必再讨论人口数量,而是要关注人口结构了。从人口学角度看,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2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的平衡。因此,现在重点关注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如果生育意愿过低,倾向不生或只生一个孩子,国家就该出台政策鼓励生育了。如果生育意愿偏高,那么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得实施。

就我个人观点,我尊重丁克,尊重只生一孩,也尊重生二胎。希望诸位也象我一样尊重他人,千万别用‘‘自私’’,‘‘重男轻女’’,‘‘蠢蠢欲动’’,‘‘跟风’’,‘‘皇位’’等词语来贬低别人生二胎。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素质太委婉,成不了社会上层人士,说直白一点:啃老族而已。

当然尊重归尊重,个人倾向还是生两个孩子最好!当然养两个孩子比一个孩子辛苦,但苦和乐总是相对的。盲目放大一孩的幸福,忘记一孩的风险,放大二孩的辛苦,忘记二孩带来长远利益和幸福,这也是不对的。

人口问题其实是国家大事,还是让为政者去考虑。我们多懂点常识,多一点人生境界,让个人与社会达到相对和谐,这样挺好的。


古草9


这个问题小编没专业研究过,但是可以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其实现在人口学家也无法统一出结论,我国这个国家的实际人口应该保持在多少比较科学。现在人口学家做的是根据已有的实际人口数目和人口结构,以及国家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来调节人口,使得人口和资源,人口和经济发展出于一个协调的点。即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这个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容量,同时还有科技水平、人口生活、地区开放程度和文化消费水平。而这些因素是不断在改变的。

实际上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些影响因素是政策先行的,而人口规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常保持影响因素的稳定性,然后再根据人口结构进行调节。

就像目前我国开放二胎政策。国家慎重开放二胎,一是对未来20-30年的经济发展、开放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信心;二是通过我国目前人口结构来看,人口老龄化太严重。

2015年时,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而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发展期,还需要人口红利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国家希望尽量保持人口数量不变动,维持在13-14亿。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如果二胎政策效果不明显,到2024年,人口必然要减少。

我国在清末时,人口达到了4亿。有历史学家认为,是当时传入中国的土豆、玉米和番薯等耐旱、耐淹的农作物,极大地补充了中国农民的口粮来源,使得人口增长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从战后恢复到6亿,到政策推动达到10亿,到千禧年后13亿人。我国的人口很少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使得,政策制定者没有足够的历史经验去推测中国人生育意愿,以及在自然情况下能达到一个什么生育水平。只能不断通过政策和人口结构去调节。这也很难让我们推测出中国到底拥有多少人口比较合适。


镁客网


中国的人口数量应该保持在多少最好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回答,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从我国中央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也可略见一斑。60年以前的人口政策是越多越好,甚至向苏联学习,生育多的妇女会被冠以英雄妈妈的嘉奖;近30多年以来是独生子女政策;这2年改为二孩政策,适当鼓励年轻夫妇生育。人口政策的变化与制定,都是当时的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们达成的共识。一个国家的构成要素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和人口,下面我们就把4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一个简单的对比,希望能从中得到我们需要的答案。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下同),人口14亿,人口密度144(人/平方公里,下同);印度:国土面积298,人口13.4亿,人口密度445;日本:国土面积37.8,人口1.27亿,人口密度348;美国:国土面积962,人口3.27亿,人口密度35。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印度和日本的人口密度都是很大的,美国的人口密度很低,我国居中,但4国的GDP分别是全世界排名前三位(美、中、日)和第六(印),充分说明了国家大小、人口多少与经济体量不成正比。特别是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几无矿产资源,但GDP在被我国超越之前长期雄霸第二名,都足以说明了存在国家大小和人口数量之外的因素在左右着经济的发展。到底有哪些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呢?这是另外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最起码牵涉到下面的几个方面:政治体制与政策、社会安定平稳、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矿产资源丰度、交通运输能力、能源供给、对外交往情况等等。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可以养活多少的人口,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的人口比现在少得多,但却饿死了不少的人也算是一个诠释。综上所述,不管是我国的人口密度(或数量)再增多,亦或是减少如美国,都是合理的存在。但考虑到国家发展、民族兴盛的需要、老年化社会的快速到来等因素,我国人口应该比现在适度增加,以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伟大壮举!


天天阅读头条新闻


人的社会在人口问题上,有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单纯一个农业观点是不全面的。虽然农业很重要。

要是在一万年前,在北京地区连一万数量的人口都维持不了 ,即使在物产比较丰富的上海或者广州地区,也绝对维持不了一万人口。

据今天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农业文化没开始之前,地球的自然产出,也就能维持了六百万左右的智人生存。有了农业技术之后,地球人口爆增到十亿规模。

在盛唐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就是五六千万规模,最乐观的估计也超不过九千万。可是到了昏庸的明朝,中国的人口数却轻松破亿,到了腐败透顶的大清后期,据分析,在土豆和玉米的帮助下,中国人口反而增加到了四个亿。

现代社会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他的书中说中国的人口其实在四个亿就达到了极限,证据是中国耕种良好的土地,已经大量出现的弃婴。这个令人不快的事实和结论,在当时被很多人接受。

可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进入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对农业最大的贡献,是机械的使用,这样会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让很多原来无法农业种植的土地(一旦种地就赔钱),变得有钱可赚,可以进行农业开发,在利益的鼓舞下,有跟多的土地被开垦了出来。

到了今天,农业技术更加进步了,单亩产出已经比原先提高了更多,在将来也会持续的加以增长。可是很多富裕的国家,比如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它们解决吃饱饭问题的农业,早就不是问题了,但是人口却反倒下降了。

所以说单纯从农业的角度来考虑合理人口的数量问题,显然是视野不够。同时也可以肯定,中国的农业产出问题,一定会在袁隆平等为代表的农业技术专家手里解决。

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富裕,富裕之后人口的生育下降已经开始出现,中国人口总数的下降将会是个必然现象,按照现在人口和经济关系,中国人口总数在12到15亿之间分布,将会是个大概率事件。

人口合理数的基础,和技术水平、社会财富水平等紧密相连,它们会一齐变化和起落。

但愿世长久,不需再衰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