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无数人羡慕的手工业,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曾让无数人羡慕的手工业,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曾让无数人羡慕的手工业,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老家许昌

文·图‖古西岭

父亲已经过世多年,但他从事生铜铸造的事我却记忆犹新。

父亲做过小生意,干过苦工,又是一个生铜匠。

父亲古丙立,1906年出生,1994年去世,享年88岁。他生于紫云镇古庄村,八岁时给地主扛长工,十六岁进城当学徒,学会生铜匠技术。

出师后,父亲多年无钱扎本发挥技术特长,直到1962年政策宽松才开始从事生铜铸造的经营。

生铜匠与熟铜匠的区别在于加工品的原料和成型方法。生铜和熟铜都是合金。生铜是铜加锡,熟铜是铜加锌。生铜的加工方法是铸造,熟铜的加工方法是锻造。

生铜匠的铸造程序很多,其中包括打模子、冶炼,注汁成型、毛坯处理、焊接、表面处理等。

打模子首先要有模子框。模子框25公分见方,一套3框,2个死框,一个活框,框厚都是3公分。两个死框框底部有封板,四周备有可套活框的固定轴。死框分1号和2号,分别放置有正反两面的模子母。

打模子用的是很细的油沙。所谓油沙,就是含有泥土的细沙子,在襄城县西河沿的汝河道中取,经过过箩筛选而成。

打模子还需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利粉,利粉是过箩的砖头面。

打模子的具体操作,先在1号死框里撒利粉,然后套活框,往框里填满油沙,按实,用尺子刮去多余油沙,反放在事先准备的托板上。接着往2号死框里撒利粉,同样的方法加油沙,按实,刮框,将油沙模正面叠放在第一个油沙模子上。这样,一对油沙模子中间便有了铸件空间。

一摞摞模子打好后,就是注汁程序了。

注汁首先得冶炼,冶炼需要冶炼炉、冶炼罐、提汁勺。

冶炼炉的炉体是土坯垒成,高度90公分,炉子内壁要求严格,需要用粘土、碳末、炉渣面加盐和泥挂皮。

下图:父亲使用过的锉子。

曾让无数人羡慕的手工业,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冶炼罐和提汁勺制作要求也非常严格。材料都是矸子土、碳末、炉渣末和盐。制作方法,先把材料过箩,再将其和成泥,在打罐模上打造。打罐木如同棒槌,打出的冶炼罐直桶形状,高20——30公分,口径8——10公分。提汁勺拳头大小,可上下提舀,上有小把,可供用钳子夹提。

冶炼用的燃料是焦炭,提温的鼓风设备是风箱。风箱大小不一。我家用的风箱高0.9米,长1.8米,宽45公分,风箱质量有好坏差别,襄城县城东杜庄做的风箱风力大,我家的风箱就是跑杜庄买的。

冶炼还需要很多类型的钳子,有提罐钳、提勺钳、送料钳、夹灰钳。提罐钳嘴大,呈“u”字形,提勺钳嘴扁,状如鸭嘴,送料钳嘴尖,夹灰钳嘴平。

冶炼开始了,冶炼炉的炭火生着了,放进冶炼罐。风箱拼命拉,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冶炼罐也变成了红色,父亲小心翼翼把原料夹送到罐里。原料都是碎铜。有破铜锁,有烂铃铛,也有小铜钱、大铜元等。记得父亲开荒在地上还挖出一罐铜钱,都被那冶炼炉吃掉了,挺可惜的。

风箱一个劲拉,炉温一个劲升,罐子里的碎铜慢慢变化。先是发红,而后变白、变软、变成稠汁、变成稀汁。儿时好奇的我没少挤着往前看,也没少挨大人的巴掌。

铜汁快成的时候,汁子上面会飘浮很多带泡泡的赃东西,父亲就用夹灰钳往外夹,多的时候要用取汁勺舀。取出的东西叫铜灰,那东西也没舍得扔,大都送给中医外科医生配制烂醉药用了。

汁子炼成了,该铸形了,父亲把这个环节叫“倒货”。倒货是把铜汁子往模子里倒。事先把一摞摞模口朝上的模子摆放在炉边,用取汁钳夹取汁勺取铜汁往模口里倒,一勺至多可以倒满三个模口。

待一罐铜汁取完,先倒到模子中的铜汁已经逐步冷却成形。父亲就逐摞将带有铸件的模子搬进屋里,打散模坯,取出铸件。之后,将打散的模沙过筛,筛出溅漏的碎铜。收拢模沙,以继续打模子反复使用。

从模子中取出的铸件叫毛坯。接下来的程序是整理焊口、焊接、锉净、刮光。

这又需要很多工具,有锉桌、钢锉、刮刀。

锉桌是木制的,50公分高,50公分宽,70公分长。锉桌上安有锉拘、锉鋬。锉拘是控制锉子活动范围的,锉鋬是固定操作板的。锉拘“9”字形,固定在锉桌的左后方,锉鋬“n”字形,固定在锉桌的前方。

锉子是不规则长方体,一头安锉把,一头安锉鞘,锉把和锉鞘都是木制的,工作时锉梢插在“9”字形的锉拘里,手握锉把,锉子正好放在锉鋬固定的操作板上,形成操作平台。

锉子是上等钢材锻造成的,四面锉光后再剁锉,剁锉是用截子一点点往前面剁,一人拿截子执在锉子上,一人拿锤子往截子上打。每一面剁两遍,每遍都出斜纹,两遍斜纹相交,形成锉刃。一面剁成,再剁其他三面。为使锉子稳当和不损坏已剁成的锉面,锉子下面还衬一层东西,父亲说那叫皮锡。我现在琢磨,那东西是铅块。

锉子剁成后需要淬火,淬火首先把缸里灌满水,待把锉子放在火炉里烧得白热,即迅速取出放进水里,这样冷却的锉子硬度很强。

刮刀也是好钢制成的,主体长方形,在刮刀的的两头有两个延伸,好像是接两个铁钉。一头插个木质刀鞘,和锉鞘一样;另一头插个刀把,不同于锉把的是,刮刀的刀把与刀体呈垂直方向。刮刀很厚,刀刃呈棱角形。刮件因依靠刀的棱角,所以棱角磨得锋利,淬火后硬度很强。操作也在锉桌上进行。

生铜铸件都是两半的,如铜锁、烟锅、铃铛等。将它形成整体必须焊接,焊接首先要整理焊口,整理焊口容易,用锉子把焊口锉平即可。

焊接需要焊药,焊生铜铸件的焊药主要成分是响铜、锌和硼沙,比例是响铜90%,锌%9,硼沙1%。

下图:父亲使用过的锉桌。

曾让无数人羡慕的手工业,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做焊药的工艺很讲究,首先将响铜和锌放在冶炼罐经高温融化,取出融汁泼洒在模沙上,通过箩筛,取出焊药材料,而后将材料放入对臼窑内,反复杵砸,捣碎后在水中涮出细末,粗的再杵砸,再涮,直到无粗渣为止。最后集中细末,风干后放入硼沙就成了焊药。

焊接时,先把两半的铸件用铁丝捆对成整体,而后用净水和焊药,均匀涂于焊缝,要求不留隔子,焊药填缝实在。焊药涂好后,放在火炉里烧。烧焊用的火炉和一般打铁、煅铜的炉子一样。焊药熔点较低,大致一千多度。当焊药融化时把焊件取出,冷却后焊口就结实无比,整个焊件形成一体。

接下来就是做细活,用锉子把焊件表面锉净,而后用刮刀普遍刮铣,刮铣后的物件金光灿灿,能照见人脸,并且没有一点焊接的痕迹。

大批量生产时锉盘里会留下很多锉刮下来的铜末,因为铜很贵重,这些东西父亲从没扔过,都再次装入冶炼炉,回收利用。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烟锅、铜锁都很好卖,烟锅1元一个,铜锁3元一把,生铜匠的生意蛮好,那一段我家的日子好过了很多。

好景不长,1964年上级有了精神,手艺人不准搞单干,父亲加入到街道上的一个铁业组,里面的人都是铜匠,但其他人都是熟铜匠,唯独父亲是生铜匠。熟铜匠都会锻造,打铁当然不在话下,在铁业组父亲掌握的铸造技术如南辕北辙,丝毫使用不上。

铁业组是凭技术计酬,熟铜匠分底100分,父亲分底60分。没技术就下大力,打下锤技术含量不高,父亲就焊到了这个岗位上,出力大,收入低,每月只分20多元。单凭这微薄收入顾不住家,父亲就在上班之余拼命开荒,种些粮食贴补家人,勉强度日。

下图:父亲从事生铜铸造的工作间。

曾让无数人羡慕的手工业,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古西岭,男,1948年生,河南襄城县人,高级经济师,襄城县农村信用联社退休干部,襄城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襄城老年书画院秘书长,襄城县作家协会顾问。擅长写作,经济论文有40多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20多篇获奖。著有《论银行信用社经营与发展》、《荣古斋文集》两书。退休后继续笔耕。《盘活襄城文化,打造文化名城》在“豫冠杯”畅想襄城——我为襄城建设文化名城献一策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背叛》在襄城县“勤廉扬正气,清风润襄城”廉政文学作品征集中荣获一等奖。《打破一个瓶颈,营造多项发展——雷洞村实行土地流转助民致富》、《孟沟村强释内能拔穷根》等多篇老区调研报告在省以上老区杂志上发表。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向您展示一个千姿百味的许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