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除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以外,有哪些過激的言論?

通觀


我最討厭的是現在經常會遇到某些自以為幽默的人士寫的東西中,漢字中夾雜著幾個拼音,類似實(zi)事(yi)求(wei)是(shi),要費好大事去弄懂拼音的意思,誰要有這個坑爹的習慣還是趁早改了吧。

魯迅那個時代確實有人認為,中國國力的孱弱是和中國的方塊字有關的。清末民初,一些留洋歸來的知識分子,給中國帶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他們當中就有很多人推行漢子拼音化,他們認為漢字難學難寫,阻礙科學的發展,而拉丁系的文字有利於科學的引進。

他們說的或許是事實,但是想消滅漢字未免太天真了。比如“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要是改成拼音就是shi si shi shi si,si shi shi si shi,神仙也很難看懂。這些學者只看到漢字的難寫,沒考慮到漢語系的語音體系,就是重複發音的漢字太多了,拼音化就是災難,所以最終不了了之。

魯迅是大師,但是大師也有走眼的時候,比如魯迅認為中醫是騙人的觀點也是偏激的。他的家人曾經被中醫給耽誤了,所以他一直認為中醫就是騙子。不可否認中醫現在衰落了,但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一隻靠的是中醫治病,吃的是中藥,治療手段靠的是針灸火罐之類的,說中醫是騙子顯然是偏頗的。


河畔一壺酒


魯迅的偏激不是他一個人的偏激,而是整個時代的偏激。今人忽視當時的時代背景,一味求全責備,才是真正有失偏頗

魯迅先生出生於清末,生活在民國,終其一生,都處於中華民族和文明的最低谷。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整整一代中國精英都在為中國的未來尋找出路。然而他們翻遍典籍,卻無法從故紙堆中尋得救國的良方,所以整整一代大師,幾乎都陷入了偏執與癲狂的狀態。

魯迅、胡適等人偏執於在毀滅中建立新秩序,他們對中國古老的文明傳統無法與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兼容而深惡痛絕。認為只有徹底摒棄傳統文明,中國才能得救。但相較於胡適等人,魯迅還算保留了些許理智,所以才有《拿來主義》一文,認為傳統文化中好的部分仍然可以拿來用的。

辜鴻銘等人是另一種偏執,虎死不倒架,中華文明即使滅亡了依然是最優秀的。西方文明的勝出不過是劣幣淘汰良幣。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說白了也是一種無奈的偏激,一種類似破罐子破摔的執著。今人往往欣賞他可愛的固執,卻忽視他心如死灰的悲哀。

兩種偏執,一種無奈。都是對日益滑向深淵的國家民族之愛引發的。深陷茫茫黑暗,看不清前路在哪,眼裡所見是民眾的鮮血,耳中所聞是親友的噩耗。這種痛苦,不是現在喝著小酒,吃著火鍋,摟著美女唱著歌,完了沒事在網上發發牢騷的鍵盤俠所能想象的。

那個時代的偏執和激進,其實都是中國知識分子對國家前途的一種種摸索,對民族未來的一次次實驗。在後世看熱鬧的人眼裡或許顯得幼稚,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嗡嗡的聲音,掩蓋不了英雄的光芒。


老貝


《漢字拼音化科學利民,是強國富民策之一》

文字是人與人之間交流,記錄人思維的工具,其書寫識別越簡單、越有效越好。

一個國家落後的主因之一是科技的落後,科技落後緣於教育的落後,教育落後的主因之一是國人學字難,文盲多。

漢字識別書寫難幾千年來一直制約著中國的文化、哲學、科學及文明的普及、進步和發展。中國幾千年來識字的人是少數,而這少數人也大多走學而優則仕之路,即使民間的能工巧匠因為不識字的人多,他們的經驗也大多流失,沒有積累,這也是現在中國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之一。

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從甲骨文到現在的簡化漢字,就是一個與時俱進,去繁就簡,不斷完善的過程。要想使中國發展和強大必須要解決漢字識別書寫難的問題,要使多數人都能較容易地識別書寫漢語文字。而漢語文字拼音化是方向。在1951年,毛主席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漢語文字拼音化基本上可以實現會說就會識別甚至書寫,可以消除文盲。社會和科技也會更加進步,教育支出也會大幅減少。

特別是兒童和小學生,在漢字拼音化後很多甚至可以不用家長輔導自己就能看懂圖書和作業題目,增強智力。中小學的課外作業也會大幅減少,可以增加他們的課外鍛鍊時間和睡眠時間,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利。

秦始皇的偉大之處就是統一和簡化了文字。希望再出一批偉人來統一漢語文字拼音化,誰來實現漢語文字拼音化誰就將是中國人的功臣。

現在,教育部應成立一個漢字拼音化改革小組,先用4000個拼音文字來代替常用的4000個表形漢字,之後在普通媒體上試行完善。

文字拼音化是科學文字,中國漢字拼音化將來一定會實現,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選擇的客觀規律。

對於漢語文字拼音化改革,反對的人很多,不過實踐證明,反對漢字拼音化的人也全部都是半文盲,包括文史類的專家、教授,不信自己就在手機上打個漢字,再點翻頁鍵翻一兩頁,再看看還有幾個字是你認識又能讀出音的。

反對漢語文字拼音化改革的人主要有以下疑慮:

1、漢字重音字拼音化如何解決的問題

反對漢字拼音化的人認為漢語如果用拼音文字表示會產生歧義。

如趙元任所做《施氏食獅史》一文,全部是shi這個音,如果用拼音文字表示,無法表示其內容。

《施氏食獅史》一文是"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於1930年在美國寫的一篇奇文。但趙先生也是漢字拼音化的擁護者,同時代贊成漢字拼音化還有很多大師級的人物,如蔡元培、胡適、魯迅等,特別是解放後在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等人主持制定的”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的推廣對我國文字改革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貢獻。

其實,對重音漢字拼音化後也能很好解決,這也有賴於我國普通話的推廣和普通話發音以聲韻母為主的形式的優越,只要在同音字主音後面加後綴字母即可解決。

漢語拼音文字組成,由主音字母+聲調字母+後綴字母組成,如用abcd表示發音聲調,聲調後面加不發音的後綴字母來區別各個同音字,兩個字母的後綴就可以區別六百多同音字而且可以與表形漢字一 一對應。

如: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一文中“施“拼音化後為(shiagy)(由主音shi+聲調a+後綴gy組成)、其它,氏(shidxs)、食(shibch)、獅(shiams)、史(shicls)等也同樣,拼音化後不發音的後綴作為區別每個文字,為了好記,後綴也可有含義,如食物的食字後綴用ch,也就是“吃”的聲母ch表示,獅的後綴用猛獸的猛和獸的拼音第一個字母m和s表示,這樣可以好記些。

由於拼音文字是與原表形漢字一 一對應的,故不會產生異議,應用拼音化文字與原漢字沒有多大區別,並不增加詞彙量,也不會改變語法。

2、關於有些地方方言的問題,方言的發音與普通話的發音有些是不同的,但由於我國普通話的推廣使絕大多數地區使用方言的人們能夠聽懂普通話,漢字拼音化後看懂拼音化後的字母文字更加容易,即使聽不懂普通話但拼音化後的文字也使他們學起漢語拼音文字要更加容易些,也利於普通話的推廣。

3、一些反對漢語拼音化的人將漢字形容為兩維圖形增智之說,對此只反問一句,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國家的人得諾貝爾獎的人比中國少嗎?

4、有人認為“書畫同源,如果沒有表形漢字,就不會有唐詩宋詞,不會有楹聯字謎,也不會有中國畫,不會有印章金石……而這些恰恰是中國對於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實際上漢字拼音化除對豎版文字美觀有影響外,對其他方面沒什麼影響,字母寫起來也很漂亮,唐詩宋詞用字母文字記錄也沒什麼影響,而對中國畫,印章金石等更沒有多大的影響,你喜歡你照樣可以去畫你的中國畫。

5、拼音化後的中國文字適合於世界人們,這點就不多說了。要想中國推向全球首先要將表形漢字拼音化才可以。

張雲生 於 2018年02月25日


漢字拼音化科學



魯迅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以及中醫都是騙人的東西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吃人的歷史等過激過激言論。我查看了許多這方面的回答,都是一邊倒批評魯迅的甚至有人竟然說魯迅對中國文化認識膚淺,讀過只能覺得很好笑,情況絕對不是那樣的,絕對絕對!



分析問題必須放到當時的客觀環境下才能理解發生的歷史故事。五四運動後的中國,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和旗手,極力推廣白話文。當時舊中國積貧積弱,文盲佔民眾絕大多數,特別是廣大農村,識字的可以說寥寥無幾。造成這種情況固然和窮人太多沒有能力學習文化有關,但是漢字這種象形文字的繁瑣不容易認不容易寫也是制約民眾不願學習的一個因素。那時還是繁體字文言文,用的不是鋼筆鉛筆,而是毛筆,這一切都給民眾學習熱情帶來了諸多不便。而英文拉丁文只有二十六個字母,隨意組合就是一個字一句話,相比較比漢字好學好用的多。這也是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的原因之一,當然英語還和大英帝國強力推廣使用有關。



魯迅正是深諳中國文化的的弊端,為了迅速提高全民文化水平,達到他富民強國的理想,他大膽提出在全國全民推廣使用拉丁文,他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消滅中國傳統文化,而是針對當時病入膏肓的舊中國所下的一劑虎狼猛藥!他渴望民眾早起覺醒,中國早日站立起來,他的初衷是好的,而絕對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魯迅想要中國亡國滅種!

魯迅的父親害病一直吃中藥,從他文章可以看出,醫生開的方子很有意思。什麼蟋蟀必須是成對的,蟋蟀那麼小,分清公母都很困難,更別說是一對夫妻。所以魯迅父親吃了無數中藥,把一個小康之家都吃窮了,最後仍然沒有救活魯迅父親姓名。那時魯迅還小,估計覺得醫生都是騙吃騙喝騙錢的騙子,父親死了家也敗落了,魯迅可能連殺了醫生的心都有。所以後來決心到日本學習西醫,學習過西醫以後,他知道了中醫許多不合理東西,加上小時候對中醫醫生的恨入骨髓,所以他說中醫都是騙人的東西。

魯迅說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都是吃人歷史。這句話是針對五千年封建統治而言的,魯迅生活的年代是萬馬齊喑究可哀的白色恐怖年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生命隨時隨地都可能被砍殺毀滅。而民眾依然渾渾噩噩,沒有覺醒意識沒有反抗精神。魯迅為了喚起民眾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在狂人日記裡塑造了一個狂人形象,他通過狂人之口,抒發他對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激進思想,這個社會就是吃人的,你如果不想被吃還想活命,那就挺直腰桿起來抗爭到底吧,就是不能勝利,也比讓這個社會生吞活剝了強上百倍!

魯迅過激言論是在特定年代特定環境產生的,我們不能因為魯迅先生的一兩句話


就全盤否定他的豐功偉績,正如不能因為太陽有黑子耀斑就大罵太陽是混蛋,就不在陽光下生存躲進永恆黑暗裡。這是我的回答,不論你是否贊同,都不能改變我的觀點。



蟬鳴梧桐


我高中時期比較偏右,深受雜文一類刊物薰陶,那時候鄢烈山、王躍文這些作家都很喜歡,魯迅和胡適也很喜歡,不過魯迅喜歡的更多一些。但很久以後我才發現,魯迅竟然是偏左的!尤其是他以後寫出的偏學術類的作品,我們的課本上竟然沒有收錄——十多年前討論這個問題的人不少,不知道現在是不是又新出一群人來討論那些老問題。過激的言論其實大家可能都有,不信回頭看看五年前、十年前的筆記或日記,可能都要臉紅一番,但沒辦法,也算是年少時的一個經歷。

最近看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不是文字版,而是伊藤潤二的漫畫版,看得真想吊打漫畫主人公。把這個作品跟《惜別》放一起,基本上不會認為是同一作者的作品。不過也不是沒有相似處,那就是陰柔的氣息確實比較明顯,這部作品裡面的魯迅怎麼說呢,前面很有點跪舔的感覺,而且他對日德戰爭的理解很有問題——竟然會對在中國領土上打仗的日本士兵報以崇敬之情,原因無他,只是因為這些日本士兵這麼“善良、勇敢”,竟然要“幫中國人打仗”。我沒考證這話確實出自魯迅,還是說僅僅為太宰治的腦補,但太宰治這部作品跟當時其他一些日本作家的魯迅作品比較相似,都是為了中日建交的新關係而寫就。

胡適救了陳獨秀兩次,有點像朱元晦救陳亮。第二次救出陳獨秀後胡適專門提醒說,救你出來,那些老先生有很大功勞。陳獨秀的立場我們是知道的,所謂的老先生,就是他一直批評的那些老先生,但正是進監獄這件事,讓我們看清了這些老先生人格上的魅力,而那些提倡新思想的同志們,卻都對陳獨秀唯恐避之而不及,這個情結幾年前讀到後一直覺得很有趣。但這裡面對陳罵得最難聽的,還得數魯迅——看來所謂人情冷暖,新人們也是演了個生龍活虎,比老一輩人形象得多。

至於魯迅罵過的其他人,也是挺悲慘。劉和珍君是值得稱讚的,這個我們已經選入課本了,但魯迅言辭激烈罵過的其他人裡面的一些“負面毒瘤”,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她們或他們也是足以稱得上民族脊樑的,保護學生不受日本兵侵害而被殺掉的人,在當年不顧安危奮不顧身投入到救國運動中的人,將財產捐獻於國家的人……宋慶齡他們積極募捐的時候魯迅在法租界招妓……當年這些事情還真的促使我去懷疑尚不曾懷疑過的魯迅先生。

到現在為止,魯迅的文章已經看得很少了,許多內容也記不清楚,仔細想來,看過的魯迅作品也並不多,只不過相較於課本多了些而已。


肥嘟嘟的小不理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

沒錯,話就是魯迅先生說的,但重點是在“漢”字的傳播教化難度上,是在國民文盲大環境下所提出的。其站的是實用性角度。魯迅先生之前曾經提過漢字的三美,是在美觀性的角度上。並不矛盾。漢字確實入門難(沒有拼音),人們會說不會寫不會看,大多是文盲與半文盲。當時為了推廣基礎教育,故有言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確實是錯了,差點毀掉了中國的文字。但同時也促成了白話文的誕生,魯迅先生本人的狂人日記就是新中國的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漢字也逐漸變成了漢字。沒有這個轉變,你我可能還是文盲。

中國的中醫,不過是有意無意的騙子罷了——父親的病(記不清了,好像是這一本)

這話沒什麼好說的,魯迅先生的遭遇便是如此,他的父親被中醫裡面的庸醫給害死了。這是一個失去家人的病人親屬的常態。

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狂人日記

這篇好像是諷刺封建主義的,沒有細看,不做評論。


最後套用一句魯迅先生自己的話: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和事業。


簡族


魯迅說過很多過激的言論。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的成就和貢獻是不能抹殺的。但是,魯迅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魯迅也有看不明白的事,魯迅也有少許情緒化非理性的言語,也就免不了有一些過激的言論。

魯迅所處的時代,滿清滅亡,民國建立。腐朽的封建王朝滿清留下一個破敗不堪、滿目瘡痍的中國,中國的精英分子,都在反思近代中國為什麼落後,尋求拯救中國的道路。因為中醫沒有治好魯迅父親的病,魯迅和許多精英一樣,魯迅抱著“科技救中國”的理想,毅然赴日本去學醫。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講述了他父親生病的四年中,他奔走在當鋪和藥鋪的路上。但是,中醫沒能拯救他的父親,魯迅對中醫中的庸醫,憤恨到咬牙切齒,他選擇去日本學醫,也是和他父親的死有關。在《自序》中魯迅說:“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會有治不了的病人,都會有一些庸醫誤人害人。中醫中的庸醫,沒能治好魯迅的父親,魯迅就因此說“中醫是騙子”,的確很過激的呀。80年以後,真正的科學騙子“方舟子”,借用魯迅的話,向中醫舉起了屠刀,說:“中醫是偽科學”。


中國的文字歷史,假如從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算起的話,有7000年的歷史。假如從陶寺遺址出土的彩陶朱書文字算起的話,有4300年的歷史。即便從國際承認的殷墟甲骨文算起,也有3500年的歷史。漢字是從久遠的古代,一個階段一個階斷演變發展完善的。

漢字作為方塊象形字,相對於字母文字,有很多優勢,也有不少的劣勢。漢字的一個劣勢,就是在古代數學中,缺乏應用到數學中的簡易字母,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都必須有簡易字母,才能準確表達公式、方程式、元素符號等。

因為漢字本身的缺陷,加上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原因,阻礙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清末民初的精英們,大多出國留過學,他們對近代科學和西方文化相當瞭解,他們把中國落後的原因歸結到漢字和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漢字的缺陷,可以引進少量字母來解決,難道阿拉伯字母是西方發明的嗎?其實,漢字在基礎科學中的缺陷,早已經就解決了。


魯迅們在少年時期,儘管國學的成績都很優秀,其實都是剛入門而已。然後他們就出國留學了,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當他們回國後,多半是向國人傳授近代科學和西方文化,因此,這一大批人,多半是五十歲以後,才有精力潛心研究國學。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對國學的瞭解就是基礎教育,大約知道個“皮毛”而已。

因此,很多留過洋的精英,都對國學漢字發表過過激的言論。錢玄同就主張廢除漢字,推行文字拼音化。魯迅也持有廢除漢字的觀點,他大聲的吶喊,“漢字不死,中國必亡”。近百年來,漢字沒有死,中國也沒有亡,魯迅們太極端了,幸虧沒有廢除漢字,否則中國的文化歷史就斷代了。

魯迅們憤恨中國五千年的封建歷史,他們認為過長的中國歷史,阻礙了中國進入民主的社會。由於魯迅們對國學的淺薄,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極端推崇。他們戴著有色的眼鏡來觀看,偏激的詛咒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魯迅在《狂人日記》《自序》等篇章裡,寫下:“一部二十四史,只有兩個字,吃人。”


如果說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可以說的過去。但是,魯迅說:“五千年吃人歷史”,就太極端了吧。難道,我們十四億人的祖先,都是吃人族嗎?五千年時間,善良的人肯定都被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非善良之輩,我們難道都是吃人族的後裔嗎?

魯迅經常提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魯迅絕對沒有讀完,太長了太多了。冷清以為,魯迅不到二十就去日本留學了,別說二十四史,恐怕連《史記》他都沒有讀完。他回國後工作也很忙,由於長期寫文章罵人,魯迅用過60多個筆名,三十年代後,因為罵人太多,經常東躲西藏,更沒時間研究國學。

既然,魯迅就沒有讀完《史記》,魯迅又憑什麼吹捧司馬遷和《史記》呢?一個人不讀三遍以上《史記》,就不可能發現《史記》裡的問題,他就沒有資格評價司馬遷和《史記》。魯迅沒有通讀《史記》,他就沒有資格評價《史記》。魯迅吹捧《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一句相當偏激的話。


魯迅一生說過的偏激的話,很多很多,比如他在《中國小說史略》裡談《三國演義》,對劉備和諸葛亮的評價是:“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冷清懷疑魯迅真的沒讀過《三國志》,魯迅的這句極端偏激話,後來就成為《厚黑學》,大肆抹黑劉備的理論依據。


冷清先生


魯迅懷疑中醫,嗯,這和他自述看病有關,而且到現在對於中醫是否有用,還是受到大家的懷疑。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

一切的斷章取義都是耍流氓,漢字不滅的緣由是掃盲

特意到網絡查找了一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原文,以及當時背景。而後我就懂了。當時的背景是,國內文盲率極高。現在基本沒有文盲,可能大家體會不深。舉個類似的例子吧!我媳婦,家裡燈泡壞掉了,讓我換,她不行,家裡水龍頭壞了,要我換,她不行。她的理由是,我是男人,我有責任。但是,這種事情放到全國各個行業呢?我媳婦就是那類文盲,遇到事情她是不能解決的,因為她以不懂為由,推卸責任,會的人本來就少,忙不過來,不會的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文盲的普遍心理,或者低素質人的普遍心理。你可以想象國家陷入文盲泥潭後的困頓。所以,掃盲是個很重要的事情。而漢字比照拉丁字母,難學的多,尤其有些繁體字,真的很煩,比如薑,最常用的佐料,要求毫無基礎的文盲記憶,著實有難度。但如果用拼音呢?jiang,知道讀音,拼寫即可。而且對於文盲來說,讀音他們是知道的,難處在於寫,拼音可以極大化降低難度。所以,民國時期,文化圈在考慮漢字“拼音化”(實際上是拉丁化,去掉漢字,只留拼音)。

實際上建國後,漢字也差點滅亡,這次因為計算機

原因如出一轍,拉丁字母二十六個,很容易在計算機上顯示,而漢字沒有八百,無法表達通順句子。計算機的好處,不用細說。如果用算盤和人家計算機比速度,那是很滑稽的事情。但當時,計算機再好,漢字用不了,全國學習英文也不切實際,甚至是有傷國體。

早期計算機也有很多笑話,比如比爾蓋茨說過,電腦內存4M足矣



為什麼提這個?和字庫有關。當時字庫的難點就是要用有限的存儲空間顯示漢字。微軟靠ms.dos起家,它自豪的聲稱,支持16k內存以及160k軟盤(1981年)。當時的比爾蓋茨認為,未來的電腦,4M的內存已經足夠。而把漢字字庫壓縮在160K以內,確實很有難度。好在有人成功了,不然我們大陸很可能已經“拼音化”了。

所以,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對未來有錯誤的認知在所難免。不能把現有的事情和過去比較,來證明先人的愚蠢。魯迅當初提出漢字不滅,並沒有錯。而他自身的侷限性,根據切身經歷懷疑中醫,也沒有什麼不妥。聽說現在馬應龍和雲南白藥在美國賣的挺火,說明中藥中醫有過人之處,魯迅的認知有誤而已。


大浪淘沙說古今


魯迅確實說得好,但不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而是漢字必滅,中國也必亡,不過這裡的“滅”和“亡”,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消滅滅絕死亡,而是整個世界各種文化融為一體,產生一種新的全球性的文化,是各種文化的融會貫通。而且這一天極為迅速,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爆發式指數增長,很可能在幾十到一兩百年內就面目全非了。

人類社會用了幾萬年時間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同時由於部落之間相隔遙遠,因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隨著人類能力的不斷提升,交通由人力、馬力到車力發展,各個族群、城市和國家之間交流越來越普遍,因而語言、文化都開始不斷融合,到現在許許多多的語言文化都已經消失了。

而進入21世紀後,人類已進入了信息社會,迫切需要同一種語言來連接全世界,文化也因為全球性的交流而日漸融合。可以想見的是,在不遠的將來,解決了溫飽和飢餓的人類,將逐步發展出同樣的價值觀,形成共同的文化。不管你願不願意,這一天都必然會到來,我們能做的,只是陽光燦爛地去擁抱這個未來,還是做一個前朝遺老,在陰暗的角落裡自怨自艾而已。

:::關注資深科學自媒體【徐德文】,您將獲得最新最前沿最有趣的科學知識:::


徐德文


魯迅說過一些話看似偏激,實則都是有背景條件的,如果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這些話都是振聾發聵的名言。

魯迅所處的時代,腐朽的滿清封建王朝剛剛滅亡,破敗不堪、滿目瘡痍的中國,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都非常落後要改革,中國的精英分子們,都在反思近代中國為什麼落後,拯救中國的出路何在。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大家一致抱定只有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才能救中國,封建思想文化制度必須徹底打倒,中國才有希望。魯迅抱著“科技救中國”的理想,毅然赴日本去學醫,後來又棄醫從文,要改變國人的精神。魯迅是憂國憂民至為深切的革命思想家,他也有著極為深厚的國學基礎。

他的一些貌似偏激的話,當時沒有錯,現在看來仍然沒有錯。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是新文化運動及當時引進西學的背景下的話。當時的漢字還是幾千年來的繁體字,現在不是已經簡化了嗎。當時的漢字與拉丁字母、阿拉伯數字、化學符號、物理公式、英語字母以及很多科技術語和符號並不相容,現在不是兼容了嗎。否則,中國就沒有現代思想、現代科學。這些變化就是一場革故鼎新、消滅陳腐、走向新生的變革,在這個變革中一些漢字死亡了,比如“回”字的n種寫法,比如一些超過30畫的繁體字等等等等。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思想文化的發展,漢字還要在除舊革新的道路上發展涅槃。

魯迅還說過“中醫都是騙人的東西”,這是以他給父親看病的切身經歷和他後來在日本學西醫知識經驗為基礎而說的,如果當時有條件看西醫,他父親也不至於去世。現代治病基本上是西醫。中醫治病已經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醫了,西醫的現代化儀器、檢測、分析,中西醫的結合,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至於現在《狂人日記》中的“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吃人的歷史”的言論,更是振聾發聵。促使我們認清的封建思想制度的吃人本質,從而徹底破除封建思想文化制度,走向社會主義新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