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軍艦金剛----(Military Macaw)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從70公分到80公分不等。(27.5到31.5吋)

棲息地:依照不同亞種分佈於墨西哥南部、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的西北、秘魯北方、厄瓜多東部、波利維亞以及阿根廷等。

亞種:有三種已知亞種,分別為:

1. Military Macaw(Ara militaris )

2. Mexican Green Macaw(Ara mexicana)

3. Bolivian Green Macaw(Ara boliviana)

外型:鳥體大部份為青綠色,前額靠近上鳥喙處有一小片紅色的羽毛,臉部的裸皮為淺紅色,當興奮或是激動的時候裸皮會變成深粉紅色,臉頰邊緣和下巴為橄欖棕色以及黑棕色,頭部後方會有亮麗的藍色分佈,有許多軍艦金剛的背部以及翅膀的覆羽下方會有些橄欖色或是青銅色,背部後方以及靠進臀部的尾部覆羽為淺藍色,主要覆羽為藍色,尾巴上方為淺紅棕色而尖端帶有淺藍色,尾巴內側和飛行羽為橄欖黃,鳥喙為黑色,尖端的部分顏色比較淺,虹膜為淺黃色。

簡介:軍艦金剛鸚鵡名稱起源於當時第一批進口歐洲的鳥,多半是由軍事人員所運送進口,所以此鳥以後也就命名為軍艦金剛。軍艦金剛的外型和波芬氏金剛非常類似,但是軍艦金剛的體型比較小,身體顏色也偏向青綠色。軍艦金剛有三種亞種,外型方面也很類似,分別為軍艦金剛鸚鵡、墨西哥綠金剛鸚鵡、以及波利維亞綠金剛鸚鵡。這三種金剛之中以軍艦金剛的體型最小,墨西哥綠金剛的外型和軍艦金剛類似,但是體型則比較大些。波利維亞綠金剛的體型也比軍艦金剛略大,但喉嚨部分的羽毛偏向紅棕色、耳羽附近的顏色也比較偏紅、尾羽的藍色部分也比較亮。這種亞種也是三種之中最稀少的。在進口到美國的軍艦金剛總數之中,只有約5%是波利維亞綠金剛。三種亞種數量都很稀少,在墨西哥和波利維亞的亞種族群幾乎快絕種了,於是華盛頓公約組織在1987年10月22日將軍艦金剛及其亞種納入附錄一的一級保育類。

棲息環境和習性:軍艦金剛大多成對活動,在繁殖季的時候會以家族為單位行動,有時候也會聚集8到40只左右的群體!巨大的叫聲粗嘎刺耳、相當吵雜,所以很容易發現他們。他們喜歡站在樹梢並且利用自己的羽色作為掩護,個性外向,有時候可以悄悄接近他們。在覓食的時候不太容易受到驚擾,如果有同伴示警的話,他們會視情況等待危險過去繼續覓食,除非是特別危急的狀況,例如遇上掠食者,他們才會趕快飛走

食物:食物方面,軍艦金剛以堅果、種子、水果(特別是無花果和棕櫚樹的果實)、漿果、青蔬、以及樹上的嫩芽等為食。

繁殖:野外的軍艦金剛的繁殖季大部分為3月到8月,會在枯死的樹洞或是石灰岩峭壁的縫隙中築巢;人工豢養的軍艦金剛大部份於6月開始繁殖,到了繁殖季他們會明顯變的相當富有攻擊性和躁慮不安,經常攻擊飼主或是接近他們巢箱附近的人。可以提供60*70*100公分的巢箱,由於他們鳥喙強而有力,因此木板必需加厚,入口四周也必須加上鐵條。繁殖季節約在每年的3月到8月,一次約產下2到3枚卵,偶爾也會有產下4枚的情況出現。孵化期間約26天,12周雛鳥羽毛長成,在羽毛長成後2周就可以獨立覓食。

軍艦金剛(Military Macaw)目前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

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紅額金剛鸚鵡--------------(Red-fronted Macaw)

身長:60公分(24吋)

棲息地:玻利維亞中部、聖克魯茲西南

外型:鳥體大致上為橄欖綠色。前額、耳羽以及大腿附近都有紅色的羽毛,翅膀也有零星的分佈紅色羽毛。在翅膀前端彎曲的邊緣和翅膀覆羽內側有少量的橘紅色,翅膀內側的覆羽大部份為橄欖黃色,尾巴上方為橄欖綠色,尖端帶有些藍色,尾巴內側為橄欖黃色,臉部附近白色的裸皮有幾條棕黑色的羽毛橫向分佈,鳥喙為黑色。

簡介:紅額金剛(Red-fronted Macaw)是大型金剛之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雖然在某些國家人工繁殖的情況良好,但是因為玻利維亞的棲息地被當地居民過度開發為農地,種植許多落花生和玉米,以致於在過去40年之間,紅額金剛的棲息地減少了50%以上!再者因為花生和玉米是鸚鵡類都相當鍾愛的食物,當地種植的玉米和花生常常吸引許多紅額金剛前來覓食,農人不甘辛苦栽種的糧食被鸚鵡所食用,於是用石塊砸鳥,更甚者會槍殺前來覓食的鸚鵡,因此很多紅額金剛成為農人捍衛農作物下的犧牲者!此外最嚴重的就是盜獵這種美麗的金剛去寵物市場牟利!這三種因素造成紅額金剛數量遽減,在1970年的時候,約略估計野外約有3000到5000只的紅額金剛,到了1980年代中期的時候,紅額金剛只剩下1000到3000只!1981年當地的居民指出,5到10年前他們經常看見高達200只一群的紅額金剛,但是現在,一天能看見30到40只一群聚集就已經算很了不起了,到了1993年的時候,野外估計只剩下1000到2000只左右的紅額金剛了!!於是華盛頓公約組織在1983年的7月29日將其列為附錄一的一級保育類!

棲息環境和習性:紅額金剛主要棲息於半乾燥的山谷、刺叢區、介於1300米到2200米之間的乾躁森林植被區;偶爾也會造訪農耕區。紅額金剛通常成對活動,在繁殖季也會群聚多達30只左右,偶爾在築巢的樹上會聚集高達80只!喜歡在峭壁或是小樹洞中築巢,一大早便會飛到覓食區覓食直到黃昏才歸巢,很吵雜但是個性並不內向,每天會花很多時間在地面尋找食物,有時候高達4小時。

食物:食物方面,紅額金剛喜歡農人種植的農作物(例如花生、玉米是他們的主食),也喜歡乾燥地區各種不同的仙人掌,以及一些野生的水果、漿果、堅果和小昆蟲等。

繁殖:野外的紅額金剛繁殖季為每年11月,在每年10月就可以發現對鳥開始準備繁殖的事宜, 他們喜歡在在水源附近的峭壁築巢。一次會產下2到3枚卵,通常一次只會孵化一隻幼雛;人工豢養的紅額金剛大部份於每年5月開始繁殖,可以提供50*50*80公分的巢箱,由於他們鳥喙強而有力,因此木板必需加厚,入口四周也必須加上鐵條。一次會產下2到3枚卵,通常一次只會孵化2只幼雛;孵化期間約26天,幼鳥羽毛長成約12周。

紅額金剛(Red-fronted Macaw)目前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育類。

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黃領金剛-----(Yellow-collared Macaw)

身長:38公分(15吋)

棲息地: 巴西中部、波利維亞的東部和北部、巴拉圭的北部以及阿根廷西北。

外型:鳥體為綠色,前額以及臉頰附近為黑褐色,頭部到頸部帶點藍色的色調,頸部後方帶有一條橫向的黃色羽毛;主要飛行羽為藍色,翅膀內側的羽毛為橄欖黃;尾巴上方的羽毛為紅棕色,尖端帶有藍色,內側為橄欖黃;鳥喙為黑色尖端帶有點臘黃,虹膜為橙色。

簡介:黃領金剛鸚鵡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其頸部後方有一片黃色的羽毛。也有人稱他們為黃頸金剛(Yellow-Naped Macaw)、金頸金剛鸚鵡以及卡辛氏金剛鸚鵡。他們是迷你金剛中體型第二大的(僅次於慄額金剛),主要生活在中南美洲,是非常能適應不同棲息環境的鳥。在1970年代,黃領金剛在鳥類飼養的領域中是很稀少的品種。在1920年的早期倫敦動物園在戶外飼養了一對黃領金剛,那時候還很少人知道關於黃領金剛這種小型金剛的信息,直到近年來他們才在繁殖界被人廣泛的飼養。

黃領金剛有著迷你金剛的體型,卻和大型金剛一樣的聰明活潑,語言能力甚至也不輸給大型金剛,叫聲也比大型金剛小了許多,溫馴友善,很容易學會很多小把戲,對於那些喜歡大型金剛友善外向的個性,卻沒有足夠空間和金錢、又無法忍受巨大音量的人來說,黃領金剛絕對是最佳的選擇。也因為這些優點,他們現在在世界各地都是迷你金剛中最受歡迎的種類之一。

棲息環境和習性:黃領金剛在野外的數量還算普遍,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很強,對於很多環境巨大的改變都能夠儘量接受,幾乎各種有樹木的林地都可以看見他們。氣候潮溼的森林、沿著水源的森林地帶、只有少數孤木的乾燥草地都是他們活動的範圍。有時候農耕區也可以見到他們的蹤跡。他們是群聚性很高的鳥種,通常都是成對或是以10-20只的小群體行動,有時候在繁殖季節的晚上可以見到高達500只的鳥聚集在棲息的樹木附近。

繁殖:在野外的黃領金剛繁殖期從12月開始,人工豢養的黃領金剛的繁殖期則是從5月開始。可以提供30*30*60公分的巢箱,由於他們鳥喙強而有力,因此木板必需加厚,入口四周也必須加上鐵條。他們一次約可產下3到4枚卵,通常不會全部孵化,孵化期間為26天,幼鳥羽毛長成需要12周。

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慄額金剛-----(Chestnut-fronted Macaw/Severe Macaw)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分別為46到48公分(18到19吋)

棲息地: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圭亞那以及巴西東北方。

亞種:有一種已知亞種為Lafresnaye's Macaw(Ara s.castaneifrons)

外型:鳥體為綠色,前額靠近鳥喙的地方為深棕色,頭頂帶有些藍色的羽毛,臉部有白色的裸皮,裸皮帶有橫向深棕色的細條狀羽毛,沿著裸皮外圍有一圈深棕色的羽毛圍繞在臉部;翅膀前方彎曲的地方為紅色,內側的次級覆羽也為紅色,主要飛行羽之覆羽為藍色。尾巴內側羽毛底色為綠色,上方為紅棕色,尖端帶有藍色。內側的尾巴和飛行羽部份為深橘紅色,鳥喙為黑色,虹膜為橙色。

簡介:慄額金剛鸚鵡是迷你金剛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尾巴就佔了身體長度的一半,身體大概只有非洲灰鸚那種大小,只是體型比較瘦長些。慄額金剛的個性活潑好動、友善溫馴、外表憨厚傻氣,體型雖為小型金剛,卻有著和大型金剛一樣好的語言能力,雖然叫聲粗啞刺耳,但是比起大型金剛巨大的音量比較能讓人接受,也比大型金剛更容易訓練學習些小把戲,對於喜歡金剛鸚鵡卻沒有龐大空間飼養,又無法忍受大型金剛音量的飼主而言,慄額金剛是很好的選擇,因此他們在歐美是很受歡迎的中型金剛。

棲息環境和習性:慄額金剛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森林,有樹木的草地、和森林相鄰的平原、雨林地帶的邊緣地區、充滿次要植被的地區、有棕櫚植物的沼澤區等;此外村莊、農耕區也偶爾有他們的蹤跡。在繁殖季通常以3到15只的小群體行動,有時候也會聚集比較多的數量,在棲息的樹木周圍會聚集比較龐大的群體,常常和橙翅亞馬遜以及紅腹金剛一起行動;在清晨會相當吵雜的聚集前往覓食,大多是在飛行的時候才看的見他們,在野外他們個性謹慎害羞,只有在他們覓食的時候才能悄悄接近,因為要躲避天敵所以喜歡棲息於樹梢,在林間,身體的顏色提供了最佳的保護色,只要靜靜的不動很難被察覺。

繁殖:在野外他們的繁殖期為1月到4月,人工豢養的繁殖期則是從5月開始,可以提供30*40*40公分的巢箱,由於他們鳥喙強而有力,因此木板必需加厚,入口四周也必須加上鐵條。他們一次約可產下3到4枚卵,通常不會全部孵化,孵化期間為26天,幼鳥羽毛長成需要12周,在幼鳥離巢後約2星期可以完全獨立。

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藍翅金剛(伊利格氏金剛)----(Blue-winged Macaw / Illiger's Macaw)

身長:43公分(17吋)

棲息地:巴西東部、巴拉圭以及阿根廷東北部

外型:鳥體大部份為綠色,前額有紅色小片的羽毛,下腹部兩側有類似V字型的橘紅色羽毛,頭頂靠近鳥喙的地方為深藍色,頸背和臉頰兩側帶有點藍綠色,翅膀和其主要覆羽為藍色,翅膀邊緣則為藍綠色,翅膀內側的覆羽為橄欖綠,尾羽為藍色,尖端並帶有一點紅棕色,尾羽內側為橄欖黃,鳥喙為黑色,臉部的裸皮為白色,虹膜為橘紅色。成年公鳥的前額紅色羽毛比較多,而母鳥前額的紅毛則很少。

簡介:藍翅金剛鸚鵡又稱作伊利格氏金剛,也有人稱為伊利格氏小金剛,最早人工繁殖的紀錄是在1931英國倫敦動物園,他們成功培育了兩隻藍翅金剛的幼雛。由於棲息地的減少以及非法捕捉至寵物市場,他們的數量已經大幅減少。在1977到1979年間就有183只藍翅金剛從巴拉圭出口到美國。現今藍翅金剛在野外的數量估計不到一萬隻。於是華盛頓公約組織在1990年1月18日將其列入一級保育。

藍翅金剛之所以聲名大噪,部分原因是拜斯皮克金剛所賜。由於他們在巴西的棲息地和斯皮克金剛部分有交集,也常和斯皮克金剛群集活動,因此1995年當野外最後一隻公斯皮克金剛和母藍翅金剛結盟譜出戀曲的時候,立刻轟動了全世界。藍翅金剛和斯皮克金剛都屬於華盛頓公約一級保育的稀有鳥類,很多生物學家和科學家便開始著手研究,是否可以藉著藍翅金剛來增加斯皮克金剛在野外的一線生機。但是在野外藍翅金剛尚未有和斯皮克金剛配對的例子。因此這兩種珍稀金剛所產下的混血是否真的對斯皮克金剛的種族延續有所貢獻並沒有肯定的答案。

棲息環境和習性:藍翅金剛喜歡棲息於森林中靠近水源的地方,也喜歡沿著靠近海岸的森林活動,在繁殖季節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急速的飛行的方式很特別,和一般的小金剛並不相同。叫聲粗嘎刺耳,通常早晨和黃昏會定時大聲鳴叫,相當吵雜。

繁殖:藍翅金剛的繁殖季大約在每年的春季到夏季,人工豢養的藍翅金剛難度並不高,可以提供30*40*40公分的巢箱,由於他們鳥喙強而有力,因此木板必需加厚,入口四周也必須加上鐵條。他們一次約可以產下4到5枚卵,孵化期約26天,羽毛長成約12周,16到20周可以自行覓食,照顧飼養得宜的話,一年甚至可以繁殖高達3次。

藍翅金剛(Blue-winged Macaw)目前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育類。

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紅腹金剛--------(Red-bellied Macaw)

身長:48公分(19吋)

棲息地:委內瑞拉、蓋亞那、千里達、哥倫比亞西部、秘魯東部以及玻利維亞北部以及巴西

外型:鳥體主要為綠色,下腹部為橄欖色、帶有暗紅棕色的羽毛,頸部、背部以及尾巴外側的覆羽也都為橄欖綠色。前額和鳥喙下方為藍綠色,下巴、喉嚨和前胸上方帶有點灰色,每片羽毛的外側都帶有綠色的滾邊。翅膀的主要飛行羽以及覆羽都是藍綠色,覆羽內側為黃綠色;尾巴覆羽內為藍綠色;尾巴上方為綠色,其內部為橄欖黃色。

簡介:關於紅腹金剛鸚鵡的學名,曾經探訪過巴西的席克教授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儘管紅腹金剛有著和金剛相同的臉部裸皮和外觀,但不管從生物型態、行為以及聲音方面,都不應該被視為真正的金剛

紅腹金剛雖然名列華盛頓公約組織的二級保育類,但是在人工豢養方面的數量還是很少,也不常見,手養鳥更是稀少。儘管紅腹金剛的野生鳥價格便宜,但並不表示他們很好飼養。在蓋亞那,很多經驗老到的出口商和鳥獵人對野生紅腹金剛都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們比一般的金剛好捕捉,一個晚上就可以抓到好幾百只;恨的是即使一次抓到一大群,也無法賺到錢,因為他們人人都有著慘痛的教訓!紅腹金剛野生鳥被捕捉之後,往往還沒有等到檢疫和上飛機就已經全部暴斃,即使捕捉後立刻降價求售也少有買主,因為很多內行人都知道紅腹金剛在人類的豢養之下很快就會死亡,他們只能活在野外!近年經過鳥類學家的研究,發現死因就是他們無法適應人工豢養的環境和食物-----因為在原棲息地單一食物的特性,以致於他們不能吃任何含有高脂肪的食物,他們生性比一般金剛更神經質也容易緊迫,因此需要很大的空間和隱敝性!在這樣百分之百的高死亡率之下,在10幾年前幾乎沒有人工豢養的紅腹金剛存活下來!

棲息環境和生態:紅腹金剛生性膽小又神經質,他們的進食、築巢、休息和活動範圍幾乎都只繞著一種非常特別的棕櫚樹打轉,這種當地人稱為意大利棕櫚只生長在沼澤的高地,因此紅腹金剛就只棲息在這些沿著水源的沼澤溼地。他們的食物百分之百都是這種棕櫚樹的果實,幾乎不吃其他任何的東西。在繁殖季節的時候,他們會各自分散成小群體找尋適當的樹洞築巢,有時候也會看見高達數百隻的族群一起行動,偶爾會和橙翅亞馬遜以及慄額金剛一起活動,晚上的時候整各族群都聚集在棕櫚樹附近一起過夜。

食物:僅以特定棕櫚樹的果實為食。

繁殖:紅腹金剛野外的繁殖期因地而異;在委內瑞拉為5月開始;在蓋亞納為2月開始;在千里達為2月到9月之間;在巴西為9月開始;紅腹金剛和一般的金剛不同,野生鳥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人工成功繁殖的例子也很罕見,是繁殖難度非常高的鳥種,野生的紅腹金剛即使存活下來,也不像一般金剛那樣容易馴服信任主人,所以永遠不可能成為寵物。紅腹金剛是非常特別的鳥,千萬不要貪圖便宜購買紅腹金剛的野生鳥,他們在人工的環境下絕對無法飼養。即使是人工繁殖鳥,仍然保持著謹慎害羞的天性,要注意絕對不能讓他們曝露在緊迫的狀況之下,否則依然很容易死亡。

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紅肩金剛(漢氏金剛)------(Red-shouldered Macaw/ Hahn's Macaw)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從30到35公分不等(12到13.75吋)

棲息地:蓋亞那、蘇利南、法屬圭亞那、委納瑞拉東部、亞馬孫河流域

亞種:有三種已知亞種為

1. Red-shouldered Macaw(Ara n.nobilis)

2. Noble Macaw(Ara n.camanensis)

3. Neumann's Macaw(Ara n. longipennis )

簡介:鳥體為綠色,前額和頭頂為深藍色,翅膀前面彎曲的部份為紅色,翅膀外側的次要覆羽為藍色,尾巴和飛行羽內側為橄欖黃,臉部的裸皮為白色,鳥喙為黑色,虹膜為紅棕色。

紅肩金剛 鸚鵡是金剛中體型最小的種類,他們以翅膀上的紅色羽毛而得名。也正因為其嬌小的體型,所以又被稱作漢氏迷你金剛鸚鵡。其中之一的亞種貴族金剛(Noble Macaw)體型比較大些,約有33公分,和紅肩金剛明顯的外型區別是貴族金剛的上鳥喙為臘白色,尖端帶有一點點黑色,而紅肩金剛鳥喙上下都是黑色,且體型較小(30公分)。另一亞種紐曼氏金剛的外型和貴族金剛相同,也是上鳥喙為臘白色,但是體型比貴族金剛略大些,約有35公分,也是亞種中體型最大的,但是數量非常稀少。紅肩金剛個性活潑愛玩、友善溫馴、雖然語言能力可能不如大型金剛那麼好,但是也能學會一些簡單的字句和飼主互動,非常容易訓練學會一些小把戲,叫聲比起大型金剛更是小了許多,對於沒有足夠空間可以飼養大型金剛卻又怕吵的人來說,紅肩金剛是很不錯的選擇。

棲息環境和習性:紅肩金剛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森林、鄰接森林的平原、棕櫚樹林、雨林的邊緣地區,有時候也會造訪人類的農場和果園等種植農作物的地區。野外的數量還算普遍,在繁殖季通常會組成10只左右的小群體,甚至更多的族群一起行動,偶爾會高達上百隻。在野外他們相當害羞謹慎,只有在進食的時候可以悄悄接近他們。通常只有在他們大群飛過的時後才會被注意,飛行的時候會急速的拍動翅膀,並且伴隨著尖銳的叫聲,有時候會連續發出刺耳的叫聲,整群飛過的時候相當吵雜。

食物:紅肩金剛的主要食物為種子、水果、漿果、堅果以及花朵等。偶爾他們也會飛到農耕區覓食農作物。

繁殖:在野外他們的繁殖期為2月到6月,通常紅肩金剛在棕櫚樹洞中築巢,偶爾也會利用廢棄的白蟻塔;人工繁殖的紅肩金剛難度不高,繁殖期大部分在3月開始。可以提供30*30*60公分的巢箱,由於他們喜歡啃咬,因此木板必需加厚,入口四周也必須加上鐵條。他們一次會產下2到5枚卵,孵化期24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2個月,在幼鳥離巢後約一星期可以完全獨立。

16種原生種金剛鸚鵡大全(下)

斯皮克金剛----(Spix's Macaw)

身長:56公分(22吋)

棲息地:巴西東北部

外型:鳥體大部份為暗藍色,前胸和腹部帶點亮綠的色調,背部和尾巴上方為深藍色,眼睛附近的裸皮和臉頰為暗灰色,耳羽和前額附近的羽毛為淺藍灰色,尾巴和翅膀內側的羽毛為暗灰色,鳥喙為黑色,虹膜為黃色。

簡介:世界上有四種藍色的金剛,全都產於巴西。除了三種大型的藍色金剛以外(藍金剛家族Anodorhynchus),世界上另外一種罕見的藍色金剛(斯皮克金剛)和他的表親一樣,也差點步上滅絕。公元1819年,一位自然歷史學家受僱於德國國王前去巴西收集樣本,一位名叫做約翰˙斯皮克的博士,射殺了一隻藍色長尾巴的中大型鸚鵡,他是當時第一個收集此種鳥類標本的人,斯皮克鸚鵡的名稱也就因此而來。

由於伐木、密集的放火開墾農地以便畜牧、建築水壩淹沒了他們的棲地以及不斷的盜獵以供應私人收藏者、這些都使得斯皮克鸚鵡的數量急遽減少。到了1986年的時候,世界上居然只剩下3只野外的斯皮克金剛(一對繁殖對鳥和一隻孤鳥)!到了1987年的5月,野外只剩下那對斯皮克金剛對鳥,另外那隻孤鳥已經被盜獵者抓走了。同年12月,盜獵者居然又從對鳥中抓走其中一隻,已至於全世界野外只剩下一隻公鳥!!此時巴西政府和一些國際保育組織(例如CITES和TRAFFIC),正在著手想把野外的斯皮克金剛都捉回來加以人工豢養然後野放延續其種族。

此後相關人員決定幫他尋找母的斯皮克金剛配對,希望他們在野外最後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在篩檢相關條件後,只有一隻母斯皮克金剛符合所有的條件,由於這隻母鳥是在1987年最後一隻在野外被抓來的,後來相關人員就將這隻名叫娜塔莎的母鳥野放至野外公鳥最後被看見的活動區域,這隻母鳥適應良好,能夠辨認天敵,也懂得挑選適當的食物,和公鳥的互動也相當好,讓參與此計劃的相關人員都覺得很高興,認為這隻母鳥的確是最佳選擇。也很希望他們能夠順利繁殖。

但是悲劇發生了,1995年在母鳥被野放的兩各月後,正當大家都很高興這一對世界上僅存的野外斯皮克金剛有希望繁殖的時候,母鳥和一條輸電線碰撞身亡了!!這時候保育人士已經決定不能在讓僅存的母斯皮克鸚鵡被野放去冒險。因此野外那隻公鳥又得孤零零的生活了。後來這隻可憐的公斯皮克金剛仍舊不死心的尋找著母鳥,後來他竟然找了一隻野生的母藍翅金剛(伊利格氏金剛)當伴侶,然後在1996到1997這對奇特不尋常的愛侶終於築巢下蛋,產下三枚卵,到了1999年,他們終於順利孵化了兩隻幼雛。同年一位鳥類收藏家同意提供5只年輕的鳥(3母2公)野放到野外,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夠和野外的斯皮克金剛交配繼續延續他們在野外的種族。

上天似乎對斯皮克鸚鵡相當殘酷!!在2000年10月,悲劇又再度發生也震驚了全世界!野外最後存活的那隻公鳥失蹤了,不知被盜獵者抓去或是被掠食者捕殺,從此在也沒有人看過他的蹤跡!目前斯皮克鸚鵡已經在野外絕跡,人為的豢養約有60只,各方也在為其種族的延續努力,可惜的是這60只大部分都是兄弟姊妹,基因庫仍然急需擴充,否則還是會因為近親問題產生病變而造成滅絕。因此此種鳥兒的前途仍然堪慮!

棲息環境和習性:斯皮克金剛主要棲息於平坦的鄉村地區、刺叢植被的地區、沿著水流經過的高大林木生長區、棕櫚樹分佈區;有時候也會前往孤立樹叢區活動。平時他們大多是成對或是組成以家族為單位的小群體;平時一定會沿著河流區活動;棲息在河流附近光禿的孤立樹枝上時非常明顯。

食物:斯皮克金剛主要以特定樹木的種子為食,也吃些水果和其他植物的種子當作副食,在野外是很吵雜的鳥。

繁殖:斯皮克金剛在野外的繁殖季為11月到隔年3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築巢,有些樹洞則是他們每年都會固定使用的;人工豢養的斯皮克金剛約在每年8月開始繁殖,通常一次會產下2到3枚卵,並不是每一枚卵都會受精;孵化期間約26天,羽毛長成約2個月,在雛鳥離巢後親鳥仍然會餵養他們3個月。

斯皮克金剛目前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育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