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文化的發展源流

文化是一個社會或地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積澱而成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精神,是一個地域持續發展的血液和靈魂。黎族文化不僅是海南文化的主要構成,也是海南文化的特色品牌和文化亮點。但是,當前在全球化、現代化、城鎮化的浪潮下,海南黎族文化正面臨被同質化、邊緣化的危險。因此,如何保護並有效傳承正在消失的黎族文化是海南地域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然而,要有效傳承一種文化必須先對該文化的淵源和文化內核進行剖析和釐清。本文就對海南黎族文化的發展源流與文化特質進行梳理與明晰。

海南黎族文化的發展源流

一、作為海南文化構成主要素的黎族文化

地處南疆、四面環海的海南省是一個由眾多民族共同構成的省份。其中除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還包含黎、苗、回、壯等30多個少數民族。各個民族在海南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碰撞、交流與融合,共同構成了海南多元化、特色化的地域文化。

海南黎族文化的發展源流

在海南眾多的少數民族中,黎族不僅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是在海南居住時間最長、對海南歷史發展影響最大的原著居民。海南幾千年來積澱而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各方面無不滲透和彰顯著黎族文化的精神與特色。黎族及黎族文化對整個海南的地域發展、文化構成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也正是因為此,要研究海南地域發展、文化構成必然離不開對黎族文化的追溯與理解。

二、海南黎族文化的發展源流

文化是一種不斷髮展、嬗變的社會歷史產物。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地域因子都會孕育和生髮出新的文化樣態與文化內涵。海南黎族文化同樣經歷了從發源、繁衍、式微和麵臨新契機的文化流變過程,並在該過程中形成了黎族文化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與精髓。

(一)黎族文化的發源:駱越文化與海洋文化的融合與開啟

從目前已有的考古學研究成果來看,史前海南島就曾經出現過人類活動的遺蹟,如在三亞落筆洞遺址發掘的一萬多年前的人類牙齒化石和石制器具。但是,這些遺蹟無法證明所謂“三亞人”與黎族人之間存在必然聯繫。然而,考古學、地理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證明了古代百越族的分支駱越族與黎族存在著密切的淵源,如黎語與古越語在語法上存在很多的共同點,黎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也和駱越人極為相似。也正因為如此,駱越族被公認為黎族的祖先。新石器中晚期,駱越人陸續遷入海南島,成為海南島最早的世居民族。秦末漢初,秦代將領趙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更多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進入海南島,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此外,海南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以及海南獨特的海洋文化使得原來的駱越族文化在發生變化。駱越文化與海南獨特的海洋文化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與社會樣態,海南黎族文化的發展歷史由此開啟。

海南黎族文化的發展源流

(二)黎族文化的繁衍: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互納與新生

黎族文化在海南島形成並紮根以後並沒有自我封閉、與世隔絕,而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積極與外來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吸納。這期間入島的外來文化主要包含三種:一是不斷南下的中原漢文化,如元封元年漢武帝在海南設置珠崖、儋耳兩個郡,標誌著海南島被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中原文化正式進入海南並對黎族文化產生影響;後來南北朝時期冼夫人帶來的大規模人口遷徙與漢文化輸入以及宋代的大規模人口遷徙也極大地促進了黎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此外,唐宋以來的貶官文化也是促進中原文化與黎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另一種重要形式。二是不斷進入海南島的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如宋代回族開始遷入海南島,並帶來了其獨特的回族文化;元代苗族上島,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色積極與原著的黎族文化碰撞、交流,形成獨具特色的海南黎苗文化。三是除了本國文化遷入外,在此期間進入海南島的還有鄰近國家的外國民族文化,如東南亞的馬來文化、南洋文化等。也正是這樣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文化姿態使得黎族文化自身不斷豐富,不斷補充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因子,從而迎來黎族文化的新生與發展新階段。當然,這期間黎族文化不僅僅是以“引進來”的姿態迎接外來文化,還不斷地推動自身文化“走出去”,如黃道婆到大陸傳播海南的紡織技術、紡織文化;明代黎族不斷出現居民外遷的現象,黎族居民多移民至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南亞諸國,將自身文化積極傳播至這些地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