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书法家吴玉如?

Heavn123


说吴玉如是书法家,吴玉如自己是不承认的。说吴玉如不是书法家,那普天之下的书家是都不会承认的。

都说“吴玉如”是天才

我记得以前初闻吴玉如,别人都说他是书法的天才,我索性去网上搜了搜他的行草作品,不禁感叹道“真是什么人都能当天才”

后来,自己的水平高了一些,又看到了吴玉如的作品,突然发觉不对劲。

人都已经过逝了,作品水平怎么还见涨了呢?于是多看了看,才猛然醒悟,我以前看的都是赝品!

说到底还是自己愚蠢罢了,怨不得别人发赝品图。

那,吴玉如是天才吗?

起码在我眼里是一个天才,不可多得的天才,如上世纪要有个书家排名的话,综合实力应该能在前二十。(一个世纪的书家并非少数,20位以内,则相当于邢张米董,苏黄米蔡,吴门四才子等在当时朝代的水平了。)

天才一:小楷拓大,从古至今无几人敢如此玩!

众所周知,天下楷书以小楷最难,比小楷还难的就是把小楷放大写。历史上的诸多书法家都不同意把小楷放大写,因为会失了神韵。更别谈例子了,历史上或可能有不少,但是以我对古代书法史近千位书家作品的印象,应该不超过三个人。

确实,在大多数人眼力,这是一条死路,但是在吴玉如眼力就是一条生路!

其实把字放大,这种难度对吴玉如来说还不够,吴玉如的字难度主要在⑤个方面。

生宣,

薄纸,

淡墨,

长锋,

悬肘。

你是可以看到上图中的作品有些不太精美的地方,但是原因有想过吗?

且不说用纸,光长锋淡墨这两项,都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技术门槛了,起码在我个人来说,如用长锋,那只能用浓墨,如用淡墨,锋就得短一点。

这是一种可以达到正常控笔的要求。

如在加上生宣,薄纸。那真是不得出一点差错,所以吴玉如的控笔能力,在近现代来说,应该是排在前五。

(可能有一些人觉得上图字不好看,就以为这个没什么水平,其实真正的水平在字外,需要眼力才可看出来)

早年吴玉如

吴玉如出身很好,从小就学字,十几岁就已经有些名气。后几十年真草隶篆无不精通,这个魏碑作品应该在六十岁左右写的,此时书风应该是有变化的。

因为在早年,算命先生给吴玉如看病,说他不会活过55岁。果然,活了过五十五岁。

但也是大病一场,险些丧命,自此开始吴玉如开始注重养生,这个时期的书法法度就开始没那么严谨了。

天才二:行草不走寻常路

上世纪学王的大家有两个比较出名,一个是白蕉,一个是吴玉如。

但是这二人的方法卓然不同,白蕉是努力了几十年,努力接近二王,达到了一种“近王”的笔法,很多作品写出来,有白蕉的特征,但更多的是,这个字如果是王羲之写,也大概会写成这样吧!

吴玉如是努力了从晋唐到明清,后来又回归晋唐,只是把二王作为自己的一个工具。并没有其努力追求二王,而是通过学习二王努力追求自己。

字形略像,但是韵致非常切合。

如果只是学二王为了提升自己,并算不上天才。

难得之处就是学到了二王神韵,并且留在了自己身上,这是常人学字和天才学字的差别。

用笔很自然,甚至好多笔画都很轻,感觉不太好。但是这种不太好的笔画也非常和谐。

真是把二王的神韵吃到了骨子里。

吴玉如的篆隶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这也为晚年的大行草作品的气势和笔力奠定了基础。

这是中年四十岁作品。

天才三:学字不入字

吴玉如对书法很认真,但是很多字的细节并不严谨,即便是跟白蕉谢无量等等对比,都是差很多的。

那吴玉如的字好在哪呢?

“文气”

吴玉如爱研究学问,爱读书,但是无有著述。如不是门人弟子众多,估计没人会知道这个名字。

这种极强的学养,才是吴玉如的字不可逾越的地方。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大收藏家张伯驹:“晋唐之风,当代巨擘。”
画家李苦禅:“玉如公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当重之宝之。”

如看单字,其实有些未必精彩。

但是书法有一点特好玩,看一个人单字能看出功底,但是看一个人通篇,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高低。

(小楷拓大)神在,韵在,形不散,非常困难。(写出单字很容易,但是写通篇就是功夫)

草书

吴玉如的字,高明在形而外。

在形上,只保留了一些个人风格的特点,让别人一看,这就是吴玉如。

但是在神韵气息上,是那些赝品永远达不到的。

开头说过,很多行草其实都是赝品,是临摹而来。形或许可临,但是气息怎么临呢?

文化素养就是自然书写时才能流露的。

所以古人大家的字,向来都要学完之后,还要对字外功勤加用过才能得到神韵。

从来没有人一直临帖,不读诗文画印就能临出神韵气息,从来没有。


看吴玉如的字,是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如自身没有任何基础,或许就会有人说:吴玉如连楷书用笔都不准,只有大面过的去!草书用笔拖沓软而无骨等等!


汝欲学诗,功夫应在诗外。

学字亦然,看字亦然。


梁宇航


【文藏来答】众所周知,论书重人品乃中华传统。苏东坡有过『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亦不贵也』的权威论述,这似乎已成为公认的中国特色的价值判断和美学标准。所谓的『作字先做人』便是这个道理,吴玉如则正是这方面『心正则笔正』的榜样人物。

吴玉如像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安徽泾县茂林人,早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久居津门,晚年客居京城。一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几经战乱和各种运动,但他洁身自好、痴心不改且终贯一生。吴玉如耿介不染、不事趋谒的品性主要表现在他几度去留与辗转之间的抉择上。

吴玉如 文字湖山七言联 1937

一九一二年,十五岁的吴玉如入天津新学书院学习。十六岁因不满该校教育转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恰与周恩来同班。因品学兼优,深受南开校长严范孙、张伯苓的赏识与奖掖。十八岁入北京大学预科旋而转入朝阳大学。不久父亲去世,生活发生巨变,不得不辍学赴吉林谋生。此后至一九二九年,吴玉如供职于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曾任哈尔滨第一任市长马忠骏秘书。期间,吴玉如于诗词、书法大为精进,参加了哈尔滨著名的『松滨吟社』,活动于遁园(马忠骏的私家花园),那是当时北方文化人的雅集场所,三省名流、京津文人每聚于此,诸如林纾、成多禄、张朝墉、张伯英、钟广生等皆为座上常客,当时的吴玉如属于青年才俊,所谓『同来携手谁年少?惟有泾川吴玉如』便是佐证。

吴玉如 犹期好是七言联 1942

一九三二年,吴玉如入关途经长春。郑孝胥曾挽留吴玉如在伪满洲国任职,吴玉如力辞不就,绕道回京,在某一税务部门工作,因看不惯当时的黑暗,吴玉如不甘同流合污,不久便毅然辞职。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天津被占。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之命,与清华、北大南迁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之后吴玉如准备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途经重庆时拜访张伯苓校长,被执意挽留,任参政会秘书。重庆当局有人拟介绍吴玉如加入国民党,吴玉如认为重庆『只宜花木不宜人』,便以『君子不党』为由坚辞。后,得知蒋介石欲召见,无奈之下与张伯苓不辞而别,留下『个郎生小郾王侯,耻缚功名作死囚』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立场,绕道返津,从此深居简出。

后来吴玉如能为张伯苓夫妇合衬撰写碑文并书,也算是告慰老师的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因在重庆参政会常用『吴家琭』一名,回津后怕日本人发现惹来麻烦,便以其字『玉如』为用,从此以字行世。

吴玉如 桃李江湖七言联 1952

吴玉如自律不涉足政界、不与当局接触,但有一次破例。据吴玉如之子吴同宾记载,天津解放前夕,周恩来弟弟周同宇突然被捕,南开旧友纷纷串联,设法营救。但要联名递呈保状,须有社会知名人士而且是当局尊崇者领衔出面,才可能奏效。于是,在拟定的名单里就有吴玉如。

有人说,吴玉如从不参与政治,恐怕不肯出面。但当南开校友找到吴玉如时,他问明情况,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并且首先在保状上签字。他说:『周同宇只不过是周恩来的兄弟,哥哥的事为什么一定要兄弟负责?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就捕人,那是株连。我们保的是周同宇本人,反对的是株连。光明磊落,义正词严,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他还主张将此意写进保状里。保状递上后,周同宇终于被保释。此事充分反映出文人吴玉如在大义面前的正义感和担当勇气,这是文人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

吴玉如 平世人生七言联

一九五一年,吴玉如因与津沽大学负责人发生龃龉而毅然决然辞职。自此年始,便以『迂叟』为号,此后吴玉如在京津两地以教书、鬻字维持生计,并为中华书局《辞海》、商务印书馆《辞源》编撰条目。

凡此辗转和去留之间,都尽显吴玉如耿介不染、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与操守,这是中国传统文人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吴玉如不肯苟同、直言不讳甚至不计后果的品性则体现在他毅然决然的一次次辞职上。而当自己的生活陷入窘境时,他清高、自尊的性格又让他难以启齿、不恳求人。

据梁志斌回忆,一九七二年政治运动呈疾风暴雨之势,七十五岁的吴玉如痛心疾首,集宋人词句为联:『更能销几番风雨(辛弃疾句),最可惜一片江山(姜夔句)』以解心中忧患之情。吴玉如的生活也日趋清贫甚至窘迫,常常依靠老友章士钊接济,直至无力接济。

有一次,章士钊竟向身边的服务员借五十元周济吴玉如,并力劝吴玉如给周恩来写信。章士钊说:『周恩来念旧……』吴玉如依旧不肯。无奈之下还是章士钊告知周恩来。周恩来立即致函天津有关部门。不久,吴玉如被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聘为顾问,每月有六十元生活费。至此七十六岁时,吴玉如的生活才得以保障。吴玉如亲口把这些经历说给学生梁志斌,并嘱咐梁记下此事,要写给后人,让后人了解周恩来、了解章士钊、了解这其中诸位君子的品性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义。

吴玉如 独居古义五言联 1957

一九七六年,周恩来去世。吴玉如老泪纵横、痛心不已,写下了《哭翔宇四首》。其一云:『十五同窗事眼前,百年到此哭谁边。终身相业清无我,尽瘁生灵百可传。』又写下挽联,并对梁志斌说:『周恩来对我有恩呐!』不久,天津『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建成,请吴玉如题字。他当即写下了周恩来诗句:『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他称赞此句辞情真切,用典自然,少年英气汩汩而出。这幅字一直悬在纪念馆的会客室里。

吴玉如 安乐涉猎五言联 1957

吴玉如对学生的态度更能彰显其正直、真诚、宽厚、率直的品性。他的学生多是慕名而来的,他都循循善诱,课书必先授立身之道,教导学生写字必先读书,学书先学做人。以『身正则笔正』的传统正脉言传身教,影响后学。以『功夫到时文章老,学问深处意气平』勉励后学。梁志斌说自己也受益于吴先生的引导,更钦佩其学者风范和师长苦心。

吴玉如 节临《雁塔圣教序》 1957

特殊时期的古文类书籍难以找到,吴玉如曾亲自动手用复写纸为学生复写古文(一次可复写四份),而且多是默写。他敦促学生一定要趁年轻记忆力强,多读多背古文古诗,必将受益终生。在『批林批孔』时期,吴玉如告诫梁志斌说:『要利用这个时间念《论语》,你就看那些被批的内容,记下来回家背……』在文化被虐的特殊时期,吴玉如常常吟诵清人陈恭尹的《读秦纪》:『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只有心存着薪火相传的责任感的人,才会义不容辞、不厌其烦的为学生抄书,甚至『口无遮拦』、无惧危险地具体指导。这正是吴玉如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其毫无防范与世故的君子之心亦可见一斑,其胆量勇气更非一般文人书生所及。

吴玉如 不尚都归七言联 1958

可以说,我们所见的吴玉如书法既下笔千钧又风雅如斯,既法度森严、格调高古又气韵生动、翰逸神飞,这源自他持正守中、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性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吴玉如恰如其分。

吴玉如 理到心随七言联 1959

原文作者:梁鸿(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荣宝斋》2018年4月刊《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书画】官方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