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青島「名片」,有著百年歷史聞名全國的商業街,青島中山路

曾經的青島“名片”,有著百年曆史聞名全國的商業街,青島中山路

中山路是一條有著百年曆史、聞名全國的商業街,曾經是青島的“名片”。它南起著名的風景名勝棧橋,北至老青島著名的大窯溝,全長約1500米。有資料稱,中山路是青島最早的一條路,明清時稱“大馬路”,當時南來北往的貨物都是從這條路進入青島的,所以這也是青島最早的一條航運物流大道。德佔青島後,道路的兩邊紛紛建起各具特色的建築。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濟南一樣,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標。而它周邊的建築就是“名片”上的各種“頭銜”,彰顯著中山路百年來的地位和作用。

中山路:青島最早的商業街

中山路,最早的名字叫弗里德里希(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大帝)路,是青島最早的商業街。

這條街的最初設計者,是德國議會。1897年,德國強佔青島後不久,德國議會與海軍圍繞把青島建設成為一個商業貿易中心還是一個海軍基地展開博弈。鬥爭的結果,海軍讓步,同意在此地設立商業中心 。所以,這條路從設計到最終的執行 ,都極盡優雅與超前,以展現把青島作為德國在遠東的貿易中心的願景。更準確地說,中山路是德國人在青島設立的樣板間和樣板路工程。

最初,德國人將中山路分為兩段,南段是棧橋至德縣路,名為弗里德里希路,屬德國等歐美僑民居住,史稱“青島區”,也叫“歐人區”;北段自德縣路至大窯溝,名為山東街,屬國人居住的“鮑島區”,也稱“華人區”,俗稱“大馬路”。南段寬闊、疏朗,多歐式建築,有著濃濃的異國情調,洋行 、咖啡館、酒吧、舞廳、旅館鱗次櫛比;北段則狹窄、擁擠,民族資本家的商號、傳統小吃店及青島早年特有的“平民院”多集中在此。日佔時期,中山路南段曾被改名為“靜岡町”,北段則稱“山東町”。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 ,這兩條名稱不同的道路,被合併統稱“山東路”。1929年5月22日,為紀念孫中山,遂改名為中山路。而當地的老市民們則簡約地稱之為“街裡”。

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街兩側雲集了亞當斯大廈(現青島第一百盛)、青島咖啡飯店(後來的青島飯店)、國貨公司、盛錫福鞋帽店、亨得利鐘錶眼鏡店、春和樓飯莊、宏仁堂藥店、山東大戲院(現中國電影院)、天真照相館以及交通銀行青島分行 、山左銀行、義聚合錢莊等新舊老字號幾百戶商家。早年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身著謙祥益,腳登盛錫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樓。”而孩子們的目標則更為明確:“一二一,上街裡,買書包,買鉛筆 ,到了學校考第一。”

不難看出,中山路在青島人心目中是他處所無法取代的“黃金之地”。

曾經的青島“名片”,有著百年曆史聞名全國的商業街,青島中山路

中山路南端:棧橋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我們不妨沿著中山路的最南端,一路向北說起。這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青島的標誌性建築—— 棧橋。

棧橋位於青島灣,與繁華的中山路成一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棧橋之所以能獲得城市地標的地位,源於其長久浸染的歷史神韻。棧橋是與青島同齡的建築。1891年6月,清政府決定將登州鎮總兵衙門移置青島口,這即是現代青島的建置之始。總兵章高元率領兩營清兵來到青島後不久,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1892年開始在膠州灣建造兩座棧橋碼頭,於1893年竣工。其中一座就是李鴻章棧橋(今棧橋),這也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隨著時光的流逝,如今兩座棧橋僅存前海棧橋。談及棧橋為何曾被稱為李鴻章棧橋時,島城著名文史專家魯海說,因為青島建置是李鴻章的建議。民間的說法是,1894年5月,李鴻章來青島口視察膠州灣防務時,當時的青島只是一個小漁村,根本沒有停靠大型官船的能力,所以就臨時修了一個港口,這就是棧橋的雛形,所以被稱為“李鴻章棧橋”。1892年與棧橋同時期開建的總兵衙門已經於1959年5月被拆除,棧橋成為青島百年曆史中最有價值的歷史遺存。

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後 ,棧橋由軍事碼頭改為貨運碼頭。為了滿足青島早期建設所需的大量貨物的運輸需求,1901年5月擴建了棧橋,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並增鋪了輕便鐵道。1905年前後 ,商貨運輸移至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

1930年,在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主張下,決定對已成為青島重要遊覽觀光景點的棧橋進行全面改造。從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投資25.8萬元擴建棧橋,並新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定名為回瀾閣。當時的回瀾閣黃瓦、朱壁、重簷,24根硃色廊柱環繞周圍,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1936年,青島市政府評選“青島十景”時,“飛閣回瀾”列為十景之首。從此,棧橋成青島第一景。

曾經的青島“名片”,有著百年曆史聞名全國的商業街,青島中山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