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邯郸古迹,小编带您走进20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台——武灵丛台


中国唯一一座3000年没改名的城市就是古都邯郸。穿越历史,探秘邯郸古迹背后的沧桑绚烂的春花,再添上一笔历史人文的浓墨重彩,一定会焕发出生动灵秀的韵味。对于邯郸人来说,丛台,或许,您早已去过无数次,或许,在您向外地朋友介绍邯郸古迹时如数家珍,可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让小编带您探寻丛台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

“武灵丛台”为战国期间赵武灵王——赵雍在位时期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赵武灵王建台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大型的军事操演。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现存丛台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高三层26米,青砖筑就,分上中下三层。

由于世事变迁,丛台多次遭灾,最后一次大修在1964年到1965年间。此次大修,把原亭阁上的灰瓦换成琉璃瓦,使得丛台更为壮观。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清末改称“财神庙”,1922年秋,重修时改名武灵旧馆,是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现为赵武灵王展室。室前的小亭名“回澜亭”,建于1931年。在丛台次层的西南侧还立有民国年间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何遂,为1922年丛台修复竣工而撰写的《丛台集序》碑。此集序碑主要记叙了丛台历史的悠久、名称的来源和位置、修建的概况和各景点来历。


丛台的顶层原是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为当时驻守邯郸兵备杨彝所筑,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交战中据此者胜。流传很广的“二度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诀别就在这里。

丛台上的古槐,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所植。距今已有四百多个春秋。据1939年《邯郸县志》载:“台上有古槐一章”。

两千多年来,闻名遐迩的武灵丛台,曾招来历代政客显贵、文人骚客登台怀古,题诗赋咏,言志抒怀。有确切记载的就有50多首,这些诗、词、赋,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描写了丛台的沧桑,也记载了邯郸的历史兴衰。

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进南门,高阶上一碑赫然耸立,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61年9月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此诗有景有情、有典有实,概括了邯郸古往今来,气势雄浑,堪称力作。

碑阴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武灵丛台”,为近代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书。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1750年9月清代乾隆皇帝巡行江南过邯郸写有《登丛台》的一首律诗:“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


乾隆诗碑——1750年秋乾隆南巡路过邯郸,登丛台,留作的古风《邯郸行》词。

丛台第二层的西侧,立有《丛台集序》碑,是黄埔军校总参议、教官何遂1922年任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驻邯郸期间,丛台修葺竣工时为之撰文。文中记述了丛台历史之悠久,名之来源于位置,修建概况及台上之景点。两块碑并为一体,文字千字。

在丛台的上层“据胜亭”台壁周围镶嵌着七方碑碣,有明代监察御史张成仁的七律《登丛台》,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石刻,举人李世昌的画兰等,这些碑碣及其诗词、绘画和镌刻都颇具独特风格。

武灵丛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战国时期,赵国本是一介小国,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着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游客在河北省邯郸市武灵丛台参观1922年国民第二军军长胡景翼题写的“滏流东渐,紫气西来”。滏阳河自西向东没有尽头,略去“流”字上一点,取“没有尽头”之意。

游客从河北省邯郸市武灵丛台南门外的一对体高2.27米石狮前走过。这对石狮是从邯郸县旧县衙门前移至此处。

游客将写有祝福语的红绳系在距今400多年的历史老槐树下祈愿。

游客在河北省邯郸市武灵丛台游玩。

游客在河北省邯郸市武灵丛台游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