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人物为什么起单名到王羲之、王献之为何同用一个“之”字?

喜欢《三国》的朋友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里面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单名,比如: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而公孙瓒、司马懿、夏侯惇、诸葛亮等则是复姓起的单名,只有极少数的人如黄承彦、严白虎、傅士仁等有二字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得从东汉之前王莽的“新朝改制”说起——

王莽篡汉、托古改制,当时颁布法规“去二名”,即不准使用二字名。只有犯了罪的人,才把单名改成二字名以示处罚。《汉书·王莽传》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因涉嫌“抢班夺权”而被废,改回原名“王会宗”以示惩戒。《汉书·王莽传》还载:“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意思是:匈奴单于也顺从新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禁止使用二字名的法令甚至影响到了匈奴。

王莽国号为“新”,实为复古。他颁布这个法规的理由是:《春秋》“讥二名”;《春秋公羊传》对“讥二名”作出解释:“二名非礼也”;东汉经学家何休在注解《公羊传》时再作解释:“为其难讳也”,也就是“二名”加大了避讳的难度、给别人增添了麻烦、不符合“礼”。

后来王莽倒台,他颁行的法令自然也就作废了,但是“去二名”影响的却很深远,直到几百年后的东晋还基本遵循着这个原则,比如当时的名臣:王敦、王导、谢安、庾亮、桓温等等皆为单名。

然而奇怪的是与他们差不多同时代的王羲之不单是“二名”,他的七个儿子还分别名为: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再往后,王徽之的儿子叫桢之、王献之的嗣子叫静之。祖孙三代不但都是“二名”,而且名中同用一个“之”字,无疑严重违背了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三国人物为什么起单名到王羲之、王献之为何同用一个“之”字?

(王羲之像)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指出:六朝时,天师道信徒以“之”字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是代表其宗教信仰,这与佛教徒以“释”、“法”、“昙”用在名字中相类似。也就是说,王羲之的本名应为王羲,他的儿子则应为王玄、王凝、王涣、王肃、王徽、王操、王献。而在名后加上这个“之”字,表示的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天师道信徒的标志。因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同用这个“之”字,并不在避讳之列。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带“之”的历史名人,如:顾恺之、寇谦之、裴松之、祖冲之等等。东晋名将刘牢之、字“道坚”,更能说明情况。

天师道就是东汉时张陵在巴蜀所创立的“正一道”,张陵之孙张鲁割据汉中时,将之与“五斗米教”合二为一。后教徒们在张陵的名字中间加一“道”字以示尊崇,奉其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鲁降曹后,大批教徒随张鲁家族北迁长安、洛阳、邺城三辅之地,天师道也从巴蜀和汉中传到了中国北方及江南的广大地区,成为道教的主流。

东晋名臣王敦、王导是王羲之的堂伯父,他们的直系后人均不带这个“之”字,王羲之的父亲名王旷,也没有这个“之”字,似可说明琅琊王氏信奉天师道是从王羲之和他的兄长王籍之开始的。

王籍之死得很早、也没有子嗣的记录。无疑,王羲之才是王氏家族开始信奉天师道的主力军。有意思的是宗教因素在女性的名字中似乎也有所体现,王羲之的三个儿媳妇:王凝之的夫人谢道韫,王献之的前妻郗道茂、后妻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她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道”字,应该也是这个原因吧?

从三国人物为什么起单名到王羲之、王献之为何同用一个“之”字?

(南宋马远《王羲之玩鹅图》台北故宫藏)

从三国人物为什么起单名到王羲之、王献之为何同用一个“之”字?

(明陈洪绶《羲之笼鹅图轴》浙江博物馆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