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狂犬病虽然患病率并不算高,却因为一旦发病死亡率便接近100%而令人闻风丧胆。关于狂犬病,有一种“十日观察法”,很多人听说过,却并不清楚其详情,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不靠谱的坊间土法。

其实,“十日观察法”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一种判断动物伤人时是否存在传播狂犬病毒风险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12月曾发布了特别针对东南亚的《狂犬病常见问题解答手册(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Rabies)》(下简称《手册》),在其中就提及了十日观察法。

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什么是“十日观察法”?

世界卫生组织在《手册》中对于“十日观察法”的官方表述是:

Stop treatment if animal remains healthy throughout an observation period of 10 days or is proven to be negative for rabies by a reliable laboratory using appropriate diagnostic techniques.

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译:如果动物在(抓咬人后)10天的观察期内,仍然保持健康[仅限于猫和狗],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正确的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以终止处置(即不再继续接种剩下的几针疫苗)。


“十日观察法”需要注意什么?

1、十日观察法的正确理解是“立即用肥皂水和碘伏彻底清洁伤口后,第一时间去接种疫苗,如果十天后伤人的动物尚健康,即可不必继续接种剩下几针疫苗”,而不是“等十天,假如动物死了再去接种疫苗”。

2、十日观察法只适用于狗和猫,对于其他动物,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但所有哺乳动物都有可能感染并通过唾液传播狂犬病毒(马、驴等食草家畜虽然传播狂犬病的几率极低,但仍有个例报道),因此,被不明情况的其他哺乳动物(包括陌生的人)咬伤,仍需要先接种疫苗,再设法通过抽血化验等方式确定动物(或人)是否携带狂犬病毒,再决定是否继续接种剩下几针。

3、被不清楚是否接种疫苗的哺乳动物轻微抓咬伤,即使伤口没有流血,伤者也应该接种疫苗。若伤人动物是家养猫狗,可观察动物十天,十天后动物尚健康,可不必继续接种疫苗。

4、被不清楚是否接种疫苗的动物舔到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或舔到皮肤伤口处,同上述3处理。

怎样才是正确的预防狂犬病操作?

在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版网页中,明确给出了推荐的处置方法:

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注意,流浪猫狗和野生蝙蝠、狐、豺、狼、鼠类、浣熊、臭鼬等都属于狂犬病易感动物,危险性较高,如被咬伤,在无法捕捉动物化验的情况下,务必全程接种疫苗,伤口严重时还需要注射抗血清。

而若是被每年按时接种疫苗、接种过2次以上的猫狗抓咬伤,或者伤者本人在3个月内已经完整接种过一轮狂犬疫苗的,只要正确处理伤口,可以不用第一时间接种狂犬疫苗。被动物舔到完整的皮肤,不必接种狂犬疫苗。


“十日观察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猫、狗感染狂犬病毒后,在感染早期,它们的唾液中并不含有狂犬病毒。这时,即使被猫或狗抓咬伤,也不会有狂犬病毒进入人体。

只有当病猫/病狗体内的病毒沿神经上行至脑,并在脑中复制增殖到一定量之后,才会进入唾液腺,这时猫狗的唾液中才带有狂犬病毒。被唾液中带有狂犬病毒的猫狗抓咬伤,就有可能会感染狂犬病毒。

但到了这一阶段,猫狗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即使暂时病猫/病犬还看不出明显的狂犬病体征,也一定会在3~5天内发病,并在发病后几天内迅速衰竭死亡。狂犬病起病很急,发病的猫狗能明显看出精神萎靡或狂躁、异食癖、畏光、唾液增多、后肢疲软等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

“十日观察法”最初被提出时,是建议观察5天,看猫狗是否发病,但考虑到普通人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动物的症状,为保险起见,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延长到了10天。可以说,从猫狗唾液中开始带有狂犬病毒起,10天后即使病猫/病犬还没有死亡,症状也已经严重到了一望便知的程度了。

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为什么世卫组织要推荐“十日观察法”?

一方面,任何疫苗、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虽然随着疫苗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狂犬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已经微乎其微,但注射后7天内,发烧、注射局部红肿胀痛、关节痛、疲倦乏力等轻度、短暂的不良反应,仍有0.3~10%的发生率。

在不能确定伤人动物是否传播狂犬病毒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生命安全,接种狂犬疫苗,承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是值得的。可是一旦确定动物在伤人时并不会传播狂犬病毒,再接种疫苗,便是白白承担风险,还要花钱、挨针扎、耽误工作学习。同时,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再接种剩下的几针疫苗,对公共卫生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另一方面,很多人对狂犬病存在恐慌的心理。有些人即使接种了疫苗、注射了血清,仍然不能放下心来;有些人回想起从前被猫狗抓咬伤,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种疫苗,便一直惴惴不安。

最容易发生伤人事件的哺乳动物就数猫和狗了,明确了猫狗在伤人后十天仍然健康,就意味着伤人时不传播狂犬病毒,也能够消除很多人不必要的紧张不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狂犬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年以上(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潜伏期最长病例,潜伏期为6年),但大多数情况下潜伏期都为1~3个月,如果是小时候被狗咬伤过,已经过去十几年,也大可放宽心态,不必过度担忧。

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十日观察法”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猫狗也有效吗?

在中文网络上,也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猫狗要有至少两次明确的狂犬病疫苗接种记录,才能实施十日观察法。”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网络上的说法截图,橙色下划线指出错误,红色方框为截图中原有的)

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对《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研讨报告(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abies)》(下简称《报告》)的错误翻译和解读。

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abies》封面)

根据《报告》,动物有至少两次明确的狂犬病疫苗接种记录,并不是实施十日观察法的先决条件,而是被抓咬伤后是否需要第一时间进行疫苗接种的判断依据。

世卫组织《报告》中的原文是:

Factor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deciding to initiate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clude the epidemiological likelihood that the implicated animal was rabid, the severity of exposure (see section 8.3.2),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animal, its vaccination status (particularly for dogs and cats) and its availability for observ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ing. All exposures determined to represent a risk for rabies require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针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怎么用?别让错误认识耽误治疗时间

译:是否进行暴露后预防(即接种疫苗),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几条:伤人动物患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可能性、暴露的严重程度(见8. 3. 2节)、动物的临床特点及其免疫接种状况(尤指犬和猫),以及对其进行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可行性。所有确定为存在狂犬病风险的暴露都需要暴露后预防。

可见,动物的免疫接种状况,是“是否进行暴露后预防(即是否立刻接种疫苗)”的判断依据,而不是“可否实施十日观察法”的判断依据。

实际上,按要求接种疫苗的猫狗,并不会感染狂犬病毒;而人在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后三个月内,其血液中的抗体浓度,肯定能达到能够预防狂犬病毒感染的水平。因此,世卫组织才认为被按时接种且接种过两次以上狂犬疫苗的猫狗抓咬伤,或伤者本人在三个月内已经全程接种过狂犬疫苗的,可以不必再第一时间接种狂犬疫苗,只要正确处理伤口避免其他感染等问题即可。

从未接种过疫苗的猫狗,和接种过不论几次疫苗的猫狗,只要能够关起来观察十天的,都适用“十日观察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