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人物:梁山结局最好的人,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佛!

很多人评价金庸的武侠小说,都避不开《天龙八部》,里面有萧峰、有段誉,其中最让人羡慕,甚至嫉妒的角色,却是虚竹和尚。《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他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大写的屌丝逆袭传记。

从一个武功三流的穷和尚,被无数个从天而降的馅饼砸在头上,最终成为逍遥派掌门人、灵鹫宫主、还是西夏驸马。虚竹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深刻阐述了一句话:“人的命天注定。”但是,在面对天降横运时,戒守清规的虚竹并没有太过亢奋,甚至很多时候内心都是无限懊悔。

水浒人物:梁山结局最好的人,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佛!

虚竹

误喝鸡汤他苦恼、误吃酒肉他心痛、误伤生灵他懊恼、误碰女色……他好像还是挺开心的。反正到了最后,在反复的内心纠缠中,曾经恪守清规的好和尚,变成了喝酒吃肉的“坏和尚”,出家人该守的戒律,他都没守;出家人不该做的事,他基本都做了。

于是虚竹被逐出少林寺,因为他的错被少林所不容,被传统佛家所不容。佛家看到了他的行为,却不曾窥视他的内心。

这也是为何,虚竹长了头发娶了老婆,沦落成一个“俗人”后,在读者眼里,他还是一个“好和尚”,因为他的佛在心中,不在表面,更不在双手合十的一声“阿弥陀佛”中。

水浒人物:梁山结局最好的人,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佛!

萧峰

于是少室山前,当萧峰有难时,他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和萧峰统一战线,后面又倾其所有,前往辽国截人。虚竹的心是善的,和他头顶的头发,还有他嘴里的狗肉,都没有干系。

“天龙”里面的虚竹,就像极了水浒里面的鲁智深。

鲁智深也不是个“好和尚”,相比虚竹,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更“恶”。

首先,鲁智深出家的目的就不单纯,鲁智深当初做“好人好事”,不小心重拳打死了镇关西,不得已流亡江湖,最后奔波雁门,在赵员外的帮助下,上五台山落发出家。鲁智深出家,只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身份掩盖自己罪行,出家对于他而言,只是一种活命的方式,和后面当强盗没什么区别。

水浒人物:梁山结局最好的人,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佛!

鲁智深

鲁智深虽然上了五台山,跟着大家伙念了几天佛,但是佛在鲁智深心中,仍旧不过是替他消灾避难的守护者,周边一同念经求佛的和尚,不过是“直娘的秃驴”。鲁智深能在醒着的时候,在佛堂方便,也敢在醉酒后大骂金刚。从这里看,鲁智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好和尚。

后来鲁智深离了五台山,在去东京的路上,他在桃花村喝酒吃肉、打人还偷窃,在瓦罐寺杀人放火,佛家的戒律,除了色戒,鲁智深都破得一干二净。这还仅仅是鲁智深的初始状态,更不用提后面上了二龙山、梁山后,鲁智深驰骋战场,手上沾了多少人的血。

因此,从各种方面讲,鲁智深都是一个“恶”和尚,不念佛经不礼佛,这类人放在武侠小说里,基本都是师门败类,要像虚竹一样被逐出师门的。

水浒人物:梁山结局最好的人,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佛!

鲁智深

可是鲁智深虽然破尽佛门律法,山下行的却多是行侠仗义之事。鲁智深虽也杀过人,可他却是梁山上少有的,从不滥杀无辜的人,他不会像武松,一时不爽就灭人满门;更不会像李逵,动不动就残杀一片。鲁智深像极了优雅的大师,杀该杀的人,行正确大义。

大多时候,鲁智深确实行事鲁莽,比方说他拳打镇关西、瓦罐寺首战崔道成、误入华州救史进等行为,都体现出他做事少思考的特点。只是这又如何?打镇关西是锄强扶弱、战崔道成是救济僧侣、入华州是为了兄弟。鲁智深心中善念太执着,也就显得自己太莽撞。

说起鲁智深,水浒里还有一个和尚很有名,就是和杨雄媳妇通奸的裴如海。裴如海也是个奇怪的和尚。外人眼里,裴如海文质彬彬,念得好佛经、行得好善事、做得好出家人,可他见了漂亮女人,还不是浑身发软、丢了佛心、丢了羞耻、一心扑在女人身上,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水浒人物:梁山结局最好的人,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佛!

裴如海

初看鲁智深和裴如海是一类人,都是佛家戒律的破坏者,但是细看两个人又是天壤之别。自始至终,鲁智深都不曾认可自己的僧人身份,他不会说“贫僧”,只会说“洒家”;他甚至鄙视佛家的各种繁文缛节,但是他却不清楚,自己是个真正的“出家人”,因为他的心出家了。

裴如海则不同,用句现代化说,裴如海就是“披着狼皮的羊”,他心里不敢没有佛,他要依仗佛的威严,给自己带来地位、金钱和美色。他敢淫人妻,却又不敢少念经。与其说他是伪君子,不如说他是个“两面人”。阴沟里自我放逐,暗处消遣余生,这是裴如海的人生写照。

莎士比亚有他的四大悲剧,其实中国也有悲剧,水浒能算得上其中之一。众多出身不同的绿林人,曾经风光,最后大半身首异处,一个时代的落寞和一场繁华的消逝。宋江死得惨、卢俊义死得惨、吴用死得惨、林冲死得惨……应该只有鲁智深的下场最好,他“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终于参透生死,肉身成佛,这应该是水浒悲惨结局中唯一一点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