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境內,微山湖


銅山境內,微山湖

湖河古堤漫談

當築堤擋水、防洪是古今抗洪搶險的重要方法之一,與過去不同的是建國以後,不僅築堤防洪,還挖河疏浚,建閘拎制。到1990年銅山全縣共培築主要河、湖提600餘公里,較好地控制了洪水災害,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銅山境內,微山湖

微山湖西堤

銅山境內的微山湖西堤的培築和形成,和歷史上湖田的的演變密切相關。近百年來,群眾為爭種湖田,擋水防洪數次培築湖提,劃據為界,現在尚有提跡可尋的湖提培築情況是:

銅山境內,微山湖

清咸豐五年,山東鄆城等縣難民,流落到微山湖西岸以後,相聚為團,原來祖居於此的農民,因水災外逃,水涸返鄉後,見已涸出的土地為“容民”佔據,常與團民爭奪,不斷髮生械鬥,團民為了據守,挖溝築堤,稱為“大邊”,至今仍有邊裡、邊外、段外之說。該提提線大約在八段村,岱海河以西1000米左右。馬坡鄉王樓渠基本上是在此提殘跡上修築的。

自民國4年(1915)起,曾先後在微山湖西修築過3條堤壩,即小高頭、大高頭和微山湖西大堤。

銅山境內,微山湖

小高頭修建於民國4年。當時因沿湖農民與徐州公務公司發生爭端,曾在大約32米高度,築一南北提為界堤東為國有湖田,堤酉為群眾私有土地,並利用該提擋水,保護堤西不受湖水浸淹。後因湖水侵襲沖刷已夷為平地,僅存一路埂,現沿湖農場以西的南北交通大道,基本都在這道堤的殘痕上。後被稱為“二道邊”、“二道官邊”、“小高頭”,都是指的這道堤。

銅山境內,微山湖

大高頭修建於民國24年。是年7月10日,山東鄄城董莊黃河決口,大溜下注微山湖後,銅山區行政督察專員都漢元春江蘇建設廳令,構築防水專堤。自豐縣北境起,循沛縣北境,經龍固集折而東南,沿昭陽湖、微山湖西岸,迄張谷山而止,共長160餘華里,銅山境內由縣長王公監工,後於同年8月18日被洪水沖垮,又在大堤以西,從銅山境內七段起趕築套堤,南達琵琶山,北麓至刃寨止,長約50餘里。兩堤相距2至3裡乃至10餘里不等。次年春夏間,銅山舉辦黃災善後工程,又在銅山工區處大修微山西堤,5月動工,7月完工,。建國後,雖曾數次培修加固,1957年被洪水沖垮,已夷為平地,僅作交通道路。該堤名稱叫法很多,諸如:大高頭、老堰、頭道官邊、小邊等。

銅山境內,微山湖

銅山境內,微山湖

微山湖西大堤修築於1958年。1957年3月,微山上游魯西地區降特大暴雨,湖水急劇上漲,7月19日韓莊水位高達36.84米,大高頭堤己被洪水漫溢堤頂而全部潰決,銅山境內有54個村莊淹沒在洪水之中。1958年按治淮委員會規劃,在“大高頭”提身以東約500至1000米左右處,約33米等高線上,另築新堤,曰“微山湖西大堤”亦稱“微山湖堰”。該堤北自南陽湖北端石佛村南至微山湖南尾藺家壩止,全長130公里,江蘇境內長97公里,其中銅山縣境內長18公里。銅山是1958年4月5日動工,上9個鄉的民工,共12670人,7月中旬,內湖水驟漲至堤腳,無法取土,被迫停工,共做土方630萬立方米,又支援沛縣完成土方33.7立方米。1959年6月15日至8月6日,上民工7600人,加高培厚張谷山至銅、沛邊界這一段大堤,完成土方30.6萬立方米。1962年至1972年,又先後四次開挖順提河,利用挖河棄土培修加固大堤,使堤頂高程達到38至39米,堤頂寬6至8米,迎水坡1:3至1:5,背水數2:8,達到原設計標準。銅山時的內防面積30萬畝,該堤成為湖西地區防洪屏障。1970午、1973年,1979年先後在大堤上建成岱海涵洞、海涵閘、八段閘等8個引水口門,旱時能引湖水入順堤河溉農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