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由成長?

讓孩子自由成長?

自由與管教的矛盾

文 / 涼爽

快樂教育對應的“釋放孩子自由天性”和應試教育對應的“控制性教育”是教育界爭執不下的的兩大教育理念。

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順其天性、自由成長,還是完全管教?還是有一種策略可以完美地衡量在兩者之間?

相信大多數人知道第一和第三種會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現實裡,很多家長卻使用著第二種教育方式。有些中國的父母似乎操之過急,不輕易放開孩子,認為孩子的教育就像彈簧,或者橡筋,如果讓他接受“快樂教育”,一旦鬆弛了,就很難再拉緊了。

更怕的是,這麼長久的歷史來,我們都是在父母的管教之下成長的,父母自認為自己成長得還不錯。萬一在我這一代我改變了教育方法,遵從“快樂教育”,讓孩子自由成長,孩子不受我的控制了,變得更差了,該怎麼辦?這是家長們不想看到的、無法挽回的後果。

讓孩子自由成長?

讓孩子自由成長?

教育的“度”在哪?

父母需要無條件給予孩子很多東西:親密關係的愛、溫暖的成長環境、儘可能多的陪伴、必不可少的溫柔和耐心等,我們總覺得已經付出了這麼多,我們總以為能培養出一個懂事聰明的孩子,可是為什麼孩子還是不夠好?

沒到吃飯時間吃著各種零食,到了吃飯的時候卻永遠不餓,還挑食;

任性、動不動就哭鬧、打人,還愛發火、頂嘴;

不愛整潔、玩具到處亂扔;

不會珍惜食物、玩具,也不會體諒家裡人……

一邊是宣揚“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一邊是無法無天的任性孩子,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兩邊的矛盾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

我們都知道矯枉過正是錯誤的,誰能清楚計算到家長需要把握的“度”,到底在哪?

放任自流與嚴厲管教,都不是好辦法。教育的“度”就是規則。

讓孩子自由成長?

讓孩子自由成長?

自由需要規則

0-1歲的孩子剛剛探索世界的時候,他們會本能地通過身體的探索行為尋求自主感。具體表現為看見什麼都想碰一碰,把物件放在嘴邊等。這時候需要父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的行動建立安全的邊界。父母過於嚴厲的控制和懲罰會讓孩子感到憤怒;過於放縱和不理會讓孩子感覺沒有安全感和分寸感。

只有溫和而堅定地陪伴孩子,確定始終如一、清晰明確的規則,比如危險的項目會被禁止,不禮貌的行為會被教訓。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規則意識。

用孟子的八個字就能概括——“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讓孩子自由成長?

讓孩子自由成長?

任性的孩子如何教育?

尊重和平等很重要。

很多家庭也會有自己制定的家規,但面對犯錯的孩子,家長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在高高在上“裁決者”的角色,很難控制好自己暴躁情緒,開始指責和數落。

面對任性的孩子,我們更要讓孩子清晰瞭解我們家庭制定的規則,以身作則,確立我們的立場。我們應該理性地去告訴孩子:“這件事情……你自己覺得是對的還是錯的?”等孩子回答自己的行為對錯,再引導孩子接受懲罰:“你做錯了,所以需要接受懲罰。”

懲罰的時候應該在家裡,尊重孩子,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一味謾罵,理性而平等地跟孩子對話。這才是真正地讓孩子自由成長。

讓孩子自由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