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官有多大?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在古代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十年寒窗就為那一朝。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而科舉考試,又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如今我們從影視戲劇中看到書生高中狀元,感覺他們受到皇帝欽點,立馬就飛黃騰達,高高在上了。但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是有規定的,而且職位也比小說、戲劇中所說的低得多。

狀元、榜眼、探花

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

宋太祖

殿試是科舉中最高級別內的一次考試,也是最後一次考試。最早的殿試出現於武則天時代,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作為制度正式確立下來。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第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式,第二級是禮部舉行的會試。趙匡胤首開先河——“天子策於廷”,只要考生在殿試及第就可以直接授官。

然而古代狀元並不是官職,所以沒有品位。當了狀元只能說你拿到了一個可以當大官的資格證,至於當幾品官那還要看皇帝怎樣用人了。歷史上的狀元,有當七品縣官的,也有進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輔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

明代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在明清朝以前,狀元做官官品都非常低,明清兩朝其官品有所提升。宋朝是中國古代比較重視文人,然而狀元只授籤判,只相當現代地區一級的秘書長。而明清兩代,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頭名由皇帝點定,即是狀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這頭三名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進士出身”頭銜。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

歷屆文狀元中官最高的是南宋狀元文天祥,官至宰相,正一品。他也是歷代文狀元中最為出名者,他的浩然正氣和堅貞不屈的精神一直鼓舞著華夏兒女。

郭子儀

古代的武狀元一般都授六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但是考中之後也只是得以起家為軍官,先是補左衛長史,後來逐步升遷為邊防軍將領。在《打金枝》中的郭子儀,是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雖然郭子儀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但他剛開始從軍才補任左衛長上職位(從九品下)。

雖然古代高中狀元官雖小,但因為翰林院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翰林們接近皇帝,飛黃騰達的機會多。不過狀元在歷史上很少有做到宰相位置的,娶公主更是小說中的無稽之談了。


打工族dgz


古代的狀元只是科舉考試考中了第一名而已。在皇帝沒有賜官之前,狀元只能算是準官員,並不是正式的官員。但是,狀元是一種極高的榮譽,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有一個狀元的名頭,那也是十分榮光的事情,甚至於同樣的品級,他是狀元及第,那麼他理應收到其他同品級官員的尊重。



說到古代狀元的官有多大,這完全取決於皇帝賜予多大的官了。在唐朝,即使進士及第的人通常也就是被授校書郎,編撰,編修這一類的九品官職。到了明清,進士及第的人大致能夠被授予七品知縣一類的官職。狀元的官其實並不會比同類的進士高多少。除非他被皇帝招為女婿,成為駙馬。

一般而言,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途。到了明清時期,狀元比較好的情況是直接入翰林院做庶吉學士或者直學士。這樣的情況下,狀元可以被授予一個六品官職,比七品知縣要高出一品。



並且翰林院是一個升官的捷徑,很多狀元都是靠著翰林學士的頭銜最終進入到皇帝的中樞班底,成為權力核心上的要員。以清朝的狀元王傑為例。王傑中了狀元之後,乾隆皇帝也只給了他一個南書房當值這樣的小官,後來才升遷至內閣學士。當然,王傑的官運算是十分亨通的,一路做到了軍機大臣,內閣首輔。



所以,狀元一開始的官階並不是很大,能夠到五品就已經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那就屬於是皇帝超級賞識的人了。如明朝大才子楊慎,他的老師是內閣首輔李東陽,他的父親又是繼任首輔楊廷和,楊慎狀元及第之後,也只得到了一個翰林院修撰這樣的官職,去給明武宗修《武宗實錄》。而這個官職也只有從六品而已。


傅斯鴻


很多人都以為,古人通過科舉考上了狀元,就能夠與公主或者宰相的女兒成親,從而一步登天,光宗耀祖。但實際上狀元的官銜並不大,而且皇室也沒有那麼多的公主,宰相也沒那麼多的女兒。

由於狀元的官職時高時低,而且每個朝代都有一定的變化,想要單純的說狀元的官到底有多大,還是挺不容易的,這裡需要一個衡量的標準,就拿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來算起吧。

清朝的文武舉各級考試中,分為三年一次,也就是說每三年就必定有一個狀元的出現。既然狀元那麼高產,肯定不能讓狀元掛上要職。

於是在清朝,新進的狀元都是正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所以考上狀元后,並不能一步登天,那種畢竟是少數,很多狀元終極一生,充其量也就是個六品芝麻官罷了。

但由於翰林院素來有“儲相”之名,大部分的宰相都是出身於翰林院,而且就算是最後沒有成為宰相,也會成為皇帝的智囊團之一,與皇帝接觸次數較多。

而且翰林院的學士們經常參政議政,再加上皇帝一般都對翰林院非常關注,畢竟是他的智囊團,很多意見都是聽翰林院介紹的,這樣狀元如果真的有真才實學,會很容易被加官進爵。

所以古代的狀元並不是考上了就一定沒夠位極人臣了,最主要的還是看個人的能力,如果政治能力不夠的話,那麼讀再多的書也沒用,最後不過是讀死書而已。

至於古代人之所以那麼看重狀元郎,主要還是看在他們的才華和潛力,很多官員對狀元這麼的上心,也是出於一種押寶的心理,押中了就在他的麾下又添猛將,押不中的話,也沒什麼大的損失。


戲曲說


古代的狀元官有多大?這個提法不準確,準確地說古代的狀元起步當官有多大?


狀元只是考試的一個結果,即科舉考試中的最重要的一次考試,考了第一名。考了第一名還只是一名考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什麼官都不是

,如果運氣不好,今天考第一名,第二天興奮過度心臟瘁死,或喝酒喝死了,那算他倒黴什麼官也沒當著,還算是一個平民百姓呢。只有讓大老闆皇上分配工作後,才會有一個起步官的。

這和當今考大學一樣,比如你考了北大清華,或省裡的文科狀員,你說是什麼官?什麼官都不是。就算是你北大清華文科狀元,不進公務員隊伍,什麼官都不是,如果進了,本科起步就只能從科員開始了,和五本的起步是一樣的,都是科員。如果你是碩士畢業進機關,起步是副主任科員,博士則是主任科員。如果你是碩士或是博士,沒有進機關,那你什麼官都不是。

所以,古代的科舉制度也一樣,舉人也好,進士也好,狀元也罷,都只是一個考試成績,並不是一個官職的符號。至於以後能當什麼官,那就全靠你的情商起作用了。智商這一關已經過去了,這個時候能當多大的官,起決定作用的是靠情商了,當然運氣也很重要哦。和現代社會一個鳥樣了吧?

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現在高考所不同的是,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實質等同於當官制度,它是直接和當官這一職業相掛鉤的。所以,大家自然很感興趣,肯定得問一旦考上狀元,起步的話能當多大的官呢?

狀元及第,那隻能說祖墳冒青煙了,因為學習再好,但得讓皇帝老兒高興,皇帝老兒一高興,說誰就是誰了,有時學習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考量的因素,所以,偶然性還是蠻大的。當然,這並不代表不需要學問做底子。打個比方,考狀元有點象現在的碩士博士面試,筆試成績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網上也經常有討論筆試考第一最後沒錄取的情況。

當然,皇帝用硃砂筆點中狀元后,馬上就由吏部按皇帝的旨意和慣例考量任其官位,或任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這些職位都是文職或教職,但當然都是官了,一般都是從六品的官位了。如果是武狀元的話,及第者,所授予官職可為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等,職位一般是從六品,也有從五品,同品級官職還有王府五品典儀、鳥槍護軍參領、守禦所千總、護軍營內管領等。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 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而且古代的狀元分文科和武科,就象現在的文理分科一樣,據考證,自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8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9人

。當然有遺漏是必然的了,不必計較。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中,最後發展得怎麼樣呢。其實,很不好意思,平庸之輩卻是佔大多數,就象現在的高考狀元一樣,真正之後大有成就都反倒也不多。有的 高中狀元后,性格怪僻,飲酒成癖,一事無成,最後也一樣會落得窮困潦倒,暮年悽慘。如公元899年唐代昭宗光化二年狀元盧文煥,最後混得也是不太好,晚年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 了。

說得不好聽點,歷史就是現實的延續,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係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願狀元”牛錫庶,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

封了從六品官之後,就開啟了狀元的官圖了。雖然官雖小,但因為在翰林院,以後升遷速度非常快。不過狀元在歷史上很少有做到宰相位置的,娶公主更是小說中的無稽之談了。

歷屆武狀元中官最高的是,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天下兵馬副元帥 封汾陽王。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屆文狀元中官最高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官至宰相,正一品。他也是歷代文狀元中最為出名者。

所以,古代的狀元官到底有多大,全靠之後的努力,狀元的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當多大的官全靠以後的造化了!

同理類比,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平民百姓又可以通過高考制度逐步改變命運。所以,讓我們大家緊緊抓住知識改變命運的歷史機遇吧!


文心採露苑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古代,狀元,那可是被形容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人生四大幸事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酒後逢知己,他鄉遇故知

狀元,作為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極致目標,自然也是受萬千寵愛於一身,更是被評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

眾所周知,在古代唯有第一名才會被稱之為狀元,其難度可想而知,歷朝歷代的狀元,無一不是集各種才華於一身

考取狀元的難度

自從隋朝實行科舉制以來,歷經了,唐宋元明清等眾多朝代,近1300年的歷史,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到歷史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這將近1300年的歷史中,一共產生了592名狀元

大致算一下,每兩年多一點產生一位狀元,加上一些朝代所產生的武狀元,近1300年中所產生的文武狀元總數也不過700餘人,其考取難度可想而知

凡事考取科舉的人,無論年齡大小,只要還未考取生員的資格,便被稱之為儒童,考取了生員的資格之後,便被稱之為秀才

考中秀才之後,將要進行下一場鄉試,考中的人便被稱之為舉人

考中舉人之後,便要去進行下一場貢試,考證之後便被稱之為貢士


到了這一步之後,變差不多算是媳婦熬成婆,一切都將出現最終的結果,在最後,便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中者被稱之為進士

進士的前三名被稱之為——鼎賈三元,其中的第一名便是傳說中的狀元,第二名便稱之為探花,第三名則是榜眼

從這一系列的考試中就可以得出,這種難度,可謂是傳說中的千軍過獨木橋

古代的狀元一般是多大的官?

通過這一系列考試,很多人便會提問了,狀元這麼屌,那麼,它到底是屬於一個多大的官職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狀元並不等於是官職,就如同我們現在高考取得第一名一樣,他只是一個學歷上的名稱

雖然說狀元這一名詞,自古從今便是響噹噹,但其實,考中狀元之後所授予的官職並不是很高,一般是從六品,僅僅比傳說中的芝麻縣令七品官大一點

當狀元,做駙馬,娶公主

這句話,可謂是膾炙人口,一般人都認為只要當上狀元之後,便可以迎娶公主,其實,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夢想總是遙不可及。

一般在正常情況下,三年左右才會產生一名狀元,所以說,很多人對於狀元的第一印象,便是名留青史,迎娶公主

但是不得不把這個美好的夢想給戳破,在1300年中,僅僅有一位狀元,成功娶到了公主,他便是唐朝的鄭顥〈根據史料記載,這唯一的一位,還是屬於被迫的〉


寒窗苦讀

自古到今,這便是那些貧窮家孩子的唯一出路,從未改變

古代的高中狀元,現代的考取清華北大,無一不深深地激勵著廣大學子,為自己的未來而奮鬥,在這片青天白日之下,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片足跡

呈現個性解讀,展示百態歷史

別忘了,關注一波再走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