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蓝村镇:让复退军人有“家”可归

即墨区蓝村镇:让复退军人有“家”可归

中国山东网青岛8月1日讯 (记者 杨广科 通讯员 刘耀泽 李梦艳) 走进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城后社区办公室,物品架上整齐摆放的军用钢盔、背包、水壶、迷彩服和荣誉墙上的军功章,洋溢着浓浓的军旅气息,城后社区工作人员指着图书角摆放着的弹壳坦克模型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社区退伍军人捐赠的,这里不仅是温馨“小家”,也是服务军人的大平台。

今年5月份,蓝村镇城后社区在即墨率先成立了“军人之家”和“军人服务中心”,为现役军人、复退军人、军属和预备役等群体打造集帮扶解困、政策解读、职业发展、学习教育、致富创业、荣誉展示、文化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温馨港湾。

“军人服务中心”打造温馨之“家”

即墨区蓝村镇:让复退军人有“家”可归

“感谢政府还记得我这个伤残老兵。”今年6月份,家住城后社区的病退军人王状瑞再次因病住院,“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反映到镇民政办公室,帮他申请了临时救助。

“真没想到房子这么快就建好了!”复员军人李之明由于经济困难一直住在破旧的老房,在“军人服务中心”的帮助下,蓝村镇民政办公室帮他申请了18000元的危房改造金,李之明从此住上了新房。

……

一件件小事让退伍军人倍感温馨,体贴的帮助令他们喜笑颜开。“我镇高度重视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探索建立‘军人之家’和‘军人服务中心’模式,以城后社区为试点,计划在全镇八个社区党委设立‘军人服务中心’,在全镇57村庄设立‘军人之家’,真正让复退军人有家可归。”蓝村镇武装部长范延旭告诉笔者,今年以来蓝村镇共发放救助金10万余元,累计救助帮扶困难军人及军属50余人。

“家”为复退军人提供广阔舞台

即墨区蓝村镇:让复退军人有“家”可归

今年46岁的管崇虎当了13年兵, 2017年7月作为专项岗位人员被安排到三里社区工作,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被任命为三里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管书记负责我们社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最合适不过了,他对辖区内企业和经营场所了如指掌。”对于同事们的夸奖,管崇虎摆摆手表示这是党委政府对他的信任,得加倍努力工作。

据悉,蓝村镇结合党建五项工程,成立了蓝村镇机关管理党总支,辖设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15个支部,将专项岗位人员统一纳入支部进行管理,目前已经从60名专项岗位党员中选拔了2名优秀复退军人担任支部副书记,进一步加强复退军人党员管理,畅通晋升渠道,充分调动专项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家”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带给他们希望和动力。

“军人之家”,亲如一家

“今年八一,我们计划举办一个‘军歌会’,重温部队的峥嵘岁月。”在蓝村镇,不仅有困难可以找“家”,这里也是老兵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军人之家”与农家书屋相结合,经常举行座谈、运动、看书等各类文化活动,还可以进行政治、军事科技理论学习,接受国防教育,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军人之家”印制了连心卡,在就业、扶贫、个人成长等方面进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建立互助会,“家”里哪个兄弟有困难,其他人也都通过捐款等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据了解,蓝村镇建立了网格管理框架,设立了每年50万元的专项救助发展基金用于对退役军人的帮扶救助及创业扶持。按照“年度有计划、季度有座谈、每月有活动、节日有慰问、平时有走访”的要求,通过经常进村入户的方式,随时帮助退伍军人解决实际困难;在服务制度上,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对退伍军人申办事项抓好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快速办理、及时办结,实现“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