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之兆——肥遗

肥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旱魃之兆。出自《山海经》。据说肥遗是一种居住在太华山山麓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六条腿和四只翅膀。 也有传说称肥遗是一种黄色的鹌鹑大小的鸟,喙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肥遗能够治病、防止寄生虫。

旱魃之兆——肥遗

肥遗

肥遗鸟是一种黄色的鹌鹑大小的鸟,喙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肥遗能够治病、防止寄生虫。《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䰷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䉋,兽多㸲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旱魃之兆——肥遗

肥遗鸟

出处

《山海经》之西山经中:太华山上有一种名叫“肥遗”的怪蛇,它一旦出现,便预示将有大范围的旱灾。【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明人朱国桢《诵幢小品》卷三一记载,万历十四年,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先民在山林中碰见一条长着六只脚的大蛇,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肥遗。

另据光绪《京山县志》卷一记载,明代末年,湖北京山县一民宅水沟中,亦曾发现这种“六足如鸡距”的怪蛇。【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彭杨畈民家沟中见蛇出,长六尺,围尺许,身红绿色,六足如鸡距,不噬人。郝楚望曰:“肥遗也,主千里旱。”果验。】

《山海经》中出现过两次“肥遗”,同在《西山经》中出现,但所在山是不同的。

1、太华山肥遗:(松果山)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2、英山肥遗:(石脆之山)又西七十里,曰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旱魃之兆——肥遗

肥遗鸟

出土青铜器上的纹饰

在商周青铜器上常会出现有一兽首下接双身,异向布列的纹饰,该兽首亦常常带有双角。青铜器学者亦称之为“双体龙纹”或“双身龙纹”。


这类图像,学界讨论不多,仅容庚、李济、马承源、朱凤瀚诸位先生曾有简论。

李济先生提出用《山海经》中“肥遗”形象来解释兽面纹,“这种有身的‘饕餮’,在过去的古器物学家的描述中,都泛称为‘饕餮’。加以仔细分析,认清了它的演变迹象,以为应该另命一个新名,代表它在装饰艺术史上的地位,所以就借用了《山海经》一种神话动物名称——名为‘肥遗’或‘肥遗型动物面’”。

旱魃之兆——肥遗

大方鼎 选自《善斋彝器图录》

太华山肥遗

太华山即西岳华山,以险名闻天下,禽鸟野兽无法栖身,但山中却有一种名叫肥遗的蛇。它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是一种毒蛇,和转鱼、顒一样,也是干旱的象征。传说商汤曾经在阳山下看到它,结果商朝干旱了七年。古人常说“商汤贤德,亦不免七年之旱”就缘于此。据说现今华山还有肥遗穴,当地人叫老君脐,明末大旱时肥遗曾在那里现身。肥遗又见于北次一经之浑夕山和北次三经之彭眦山。太华山的肥遗的图形有两种,一为六足四翼蛇,一为蛇头龙身一蛇尾。浑夕山的肥遗为一首两身蛇,与此处的肥遗形状不同。郭璞《图赞》曰:“肥遗为物,与灾合契。鼓翼阳山,以表亢力。桑林既祷,倏忽潜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