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垂死掙扎」:巨頭來了,資本走了,還剩下什麼?

共享單車的“垂死掙扎”:巨頭來了,資本走了,還剩下什麼?

隨著季節的變換,共享單車也進入了寒冬,街頭上的共享單車越來越少了,從五彩斑斕到現在只剩下黃紅,不管是資本還是用戶,都心知肚明,共享單車行業正在逐漸走向下半場。

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根據SexyVC不完全統計,至少有30家共享單車企業加入這場激烈的戰爭,30多家累計城市單車投放量已超30萬輛,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其中僅廣州就有10多萬輛。已披露融資消息的創業公司超過10家。其中,僅2016下半年融資額超30億元人民幣,入局資本多達30家。用戶規模在今年2月到4月間取得飛速上升,增速在5月開始放緩,後來就開始進入緩慢增長期。

從今年2月,卡拉單車創始人林斌以借朋友29萬元償還用戶押金結束創業之路;之後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賠進去300多萬;3Vbike創始人巫盛華賠了100多萬;町町單車資金鍊斷裂,創始人丁偉跑路。卡拉單車、悟空單車、3Vbike、町町單車陸陸續續先後離場,奏響了共享單車大戰即將落幕的序曲。

眾所周知,共享單車市場絕大部分份額已經被最早入局的摩拜單車和ofo分食,留給其他玩家的空間很小, 一些中小玩家被困在這個巨大流量的行業裡,活得煎熬卻又不捨離去,它們中不乏一些正在等待被收購的。繼押金難退、資金斷鏈問題頻發,永安行與哈羅單車併購案的發生引發了共享單車行業的熱議,也讓一些玩家看到了希望。

按照國內互聯網領域的發展慣例,同一行業內的兩個巨頭燒錢競爭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合併,就像此前的滴滴和快的、58和趕集、美團和大眾點評。但是,共享單車不同於其他行業,共享單車大規模併購有很多難點。用戶重疊率高,企業估值過高,單車品牌形象問題等等嚴重阻礙了中小玩家的合併夢。

前幾天日小藍單車倒閉,有用戶感慨:最好騎的單車,居然也不行了。但“造好車”,是這場單車大戰的關鍵要素嗎?答案可能不是。資本有能力造一輛好車,也有理由通過一輛不太好的單車,顛覆“好車”。資本甚至還決定了二三線單車的戰略選擇。死守一線,還是深入二三線,這是一個問題。大概在2016年末,幾乎所有共享單車創業者都預言2017年末,共享單車將完成大洗牌。只不過沒想到,被洗牌的對象,包括大部分的預言者自身。導致洗牌加速的直接原因,便是資本的支持。資本的斷糧,直接決定了共享單車的“洗牌加速”。緊隨其後的,是惡性競爭留下的後遺症,大量單車無處安放,這是誰的錯呢?或者說,這一亂象是誰造成的呢?對於企業來說,沒有履行好保證用戶體驗和維護城市形象的職責;對於用戶來說,沒有合規停車用車的行為引發眾多輿論。

既然拿不到融資,市場也沒有成型的監管模式,在加上市場被摩拜、ofo這樣早期的共享單車企業所控制,一些中小型的共享單車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勢必會非常的艱難。那怎麼辦呢?關門?當然不會,辛辛苦苦做起來的企業就這麼放棄,誰都不甘心,但是又必須尋找出路,而就目前的整個共享單車市場來看,或許只有一個辦法:轉型。畢竟在流量越來越稀缺的時代,滿足用戶體驗才是一切發展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