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吃茶、喝茶更強調的是吃和喝的動作,彷彿更注重解渴的結果;飲茶、品茶更則更強調的是慢慢品味、體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較多地注入了人的精神情感。

感受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吃茶”主以吃為主。

走進農家,主人在飯桌上不免會提到這樣一句話“吃的都是粗茶淡飯······”由此可見吃茶、吃茶吃的都是粗茶。當然“粗茶”只是主人的謙詞,無關乎茶的好壞。但“吃茶”二字卻透露出農家的淳樸氣息。吃茶的說法在農家更為常見,於是“吃茶”便有了一點方言俗語的味道,同時也就多了一點鄉土的味道,多了一份狂與豪邁。一個“吃茶”彷彿再現了水滸英雄中那種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形象。對於部分少數民族的姑娘而言,叫一聲“吃茶”則折射出的是姑娘的柔美、純樸、熱情好客。吃茶彷彿吃飯一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生活環節,說到吃茶,你便可以想見一間陳年的老木屋,一家人圍坐火塘,鬢髮蒼蒼的老人,淳樸憨厚的兒女,圍繞嬉戲的孫兒、孫女,紅紅的火塘之上土茶罐裡是翻滾的茶水,茶香滿溢,古木陳香夾雜著飄去很遠很遠。

感受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喝茶”更重在突出一個喝的動作。

喝茶給人的直觀感覺便是——將茶水不斷往咽喉引流,突出的是一個過程,彷彿更多的是以達到解渴為目的。喝茶是大眾的普遍說法,可以是口渴時胡亂地灌上一碗,可以隨便喝一杯,可以是禮貌的待客之道,可以是自己喝,可以是幾個人喝,可以是一群人喝,可以在家裡喝,可以在熱鬧的茶館喝,可以是懂茶之人喝,也可以是不懂茶之人喝。喝茶的人和喝茶的方式方法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喝茶”不注重人與茶的感情,而是人的需要,人與人之間拉近感情的需要。一句“走,喝茶去!”是茶客的約定,是茶客的相聚,是喝茶者享受孤獨之後享受熱鬧的時候。

感受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飲茶”聽起來有一點文縐縐的感覺,包含的是一種含蓄的美。

它要求的是環境靜,人物靜,心靜——環境絕對不是熱鬧的街頭茶館,人絕對不是三五成群的,心絕無雜念,注重的是人與茶感情的融合。飲茶與飲酒其實有相同之處,都強調以上三靜。李白有“對飲成三人”說明了,飲者其實是在享受著自己的孤獨。小飲一口,其實融入的是自己無盡的感情,是人通過酒或茶來尋得知音,尋得心理的寄託。

感受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 品茶”重在品其中之味

品茶則重在品茶中滋味,品茶中內涵。品普洱茶則是品茶的健、厚、和、真。“品茶”強調的是細細的品味,品的是茶的質、形、色、香、味、氣、韻。品的是過程,品的是時間文化的積澱,品的是茶中的優缺點,品的是感悟。品茶者各有各的心得體會,各有各的韻味,相同的是品茶者的交談對象是茶,感情是建立在茶之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