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兑,为什么一定要逼着银行买低评级债

东方园林发行10亿的债券结果只募集了5000万,瞬间带动了市场焦虑情绪,低评级的信用债一下子发不动了,协会很焦虑,央行更着急。

于是,央行在跟财政部掐架之余,顺便逼着银行购买这些低评级的信用债。

打破刚兑,为什么一定要逼着银行买低评级债

那么,为什么要逼银行买低评级的信用债呢?以及,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一篇文章将回答这两个问题。

社会责任—--做给市场看的!

在大资管时代,信用评级低的债券都是资管机构买的,所以,在6月初的时候协会还纳闷,为什么你们一下子不买了?于是,他们就把各种资管机构——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资管——叫过来摸清情况。会上大家纷纷表示,资管新规执行得很好;至于为什么不买低评级的信用债,是因为怕违约。

这就倒出了资管机构的苦水!

打破刚兑,为什么一定要逼着银行买低评级债

要回到在刚兑的时代,资管机构是从来没担心过这个的,借新还旧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银行扔出来多少资产,资管机构都有能力承接。但是我们现在再看看,市场一再强调打破刚兑,你说这谁敢买?

两个老爸都在打架,谁知道他们要怎么收拾我们这一堆崽子?

而且,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市场怀疑。

打破刚兑,为什么一定要逼着银行买低评级债

接下来我们再说第二点。

本轮信用紧缩的源头在资管新规,整个资管新规的执行过程就是把表外的资产挪到表内,银行面临的唯一约束就是资本金。但是表内和表外的资产标准不一致,表外的资产标准更宽。这种不一致会导致在不放松表内资产标准的情况下,即使资本金充足,有一部分资产无法回到表内。反应到现实的情况就变成了,表内和表外资产标准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致于信用紧缩的力度远远超过了实现的估计。

心再大,也不能拿资产开玩笑。

我们在回购头来看看我们的银行系统,清楚,银行系统是有很多灰色的资产。这一部分资产在“刚兑”年代还好,就是个价格的问题,有人接盘啊,你给我钱我就接盘,价格高低问题吗!。但是在“打破刚兑”的年代,大部分资管机构都是要抓瞎的,更不要说银行扔出来不要的资产。

打破刚兑,为什么一定要逼着银行买低评级债

好了,解释了为什么资管机构为什么不收入低评级债券我们在来说说,为什么还是要银行接受。

首先,债券出来肯定不能让他在市场烂着,得有买家充当冤大头。

而在没有刚兑的年代,只有银行不怕这个事。本来你“发霉的饼干”就不少了,是吧。也就你有能力去干这件事,别人不行。

再者而言,你不得不考虑信用紧缩的问题了。谁知道你接下来的放款条件是啥啊?

就在表内的监管标准放松了之后,央妈和财政最终把这一波的信用紧缩根子还是在表外的收缩上,表外资产的创造会在表内留下影子,一个是负债端的存款,另一个是资产端的同业资产。所以,当表内表外资产标准存在巨大差异的时候,表内贷款无法快速地扩张以弥补同业资产的快速降低,从而,就会造成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和贷款增速的巨大裂口,这个缺口暗示了,表外资产回表的巨大困难,信用的剧烈收缩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打破刚兑,为什么一定要逼着银行买低评级债

所以,既然所有问题的根源都集中在银行表内信贷创造过于缓慢,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还是让银行放更多的低信用等级的信贷,买更多低评级的信用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