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故事-没人带领出不了村 探访邯郸大名“迷魂阵”

邯郸故事-没人带领出不了村 探访邯郸大名“迷魂阵”

这就是村内最宽的街道

村中房屋多不规则走向 传为穆桂英大破天门所在地

村内街道、房屋均为斜向 但《大名县志》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燕赵都市报记者陈正

在河北省邯郸大名县县城南部,潘场村一带,存在着一片迷宫式的建筑和树林,当地人流传此为穆桂英大破辽军天门阵的所在地,由于村中街道、建筑均呈不规则的斜向,许多初次入村之人极易迷失方向,这就是当地广为流传的迷魂阵旧址。

探访:村中街道小巷均为斜向

3月3日,记者来到潘场村实地探访“迷魂阵”。81岁的村民李新堂告诉记者,潘场村实际是由代堤村、陈街村、潘场村三个自然村组成,传说中的“迷魂阵”核心区域位于代堤村村东,在他幼年时这里是一座名为“金符寺”的古庙,庙分前殿、后殿,建于明代。

李新堂讲述,当年以古庙为中心,方圆十华里的范围皆为“迷魂阵”区域,很多外村人在这片地方根本找不到方向,老辈相传一些外地亲戚走亲,天色一黑就需要同村人领路才能走出村庄。

记者徒步进入村中,感觉村落不大,大街较少,胡同居多,四通八达曲曲弯弯,所有的街道和胡同并不规整,村民房屋依街而建,很少能看到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房屋座落。在村东头一片小树林中有一处洼地,附近居住的村民成玉文讲述这就是金符寺旧址,“我家的房子就是座东北朝西南,我们村的房子没有一个正的。老辈人讲村子本身就是迷魂阵的一部分。”

在林子外围一座村民自建的小庙上书“迷魂阵旧址”,“巾帼英雄破天门,跨马提刀定乾坤”。今年85岁村民张玉臣是村中年岁最长的老人,他告诉记者小庙是14年前建造的,附近的村民对宋朝巾帼英雄穆桂英在此大破天门阵的传说深信不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有村民前来拜祭。

邯郸故事-没人带领出不了村 探访邯郸大名“迷魂阵”

林中的小庙

传说:穆桂英破“迷魂阵”之地

张玉臣老人讲述,北宋年间,盘踞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国,为扩张势力、占据中原,经常南犯,因而宋辽战争不断。据史书记载,大名就是当时的主战场之一。在现今大名地名中,仍有当年战场遗址———九营十八寨之说。

相传,杨六郎杨延昭在与辽兵作战时,一度被困大名城。

辽兵元帅萧天佐在大名府西南,也就是今大名城南南关东南一带,布下一百单八阵,号称天门阵。由于该阵的布局如迷宫一般,阵内狼烟滚滚,杀气腾腾,故当地人称之为迷魂阵。穆桂英取得破阵神物“降龙木”连破数阵,后腹痛难忍,跑于小石桥下生女后反身再战,终大破迷魂阵,为杨六郎解了围。

迷魂阵被破之后,由于其内存有大量的建筑物,不断有人入住,逐渐形成村落,也就是现在大名城东南一铺、金家坛、匡公堤一带村庄。这里的村民为纪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功绩,祖祖辈辈都没有改变村落和住宅的布局,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均呈不规则斜向,民居宅院也随之建为斜向。后人还把穆桂英生小孩的小石桥称做红石桥,直到民国时才改称宏济桥,该桥就位于大名城内油坊街。

邯郸故事-没人带领出不了村 探访邯郸大名“迷魂阵”

81岁的村民李新堂告诉记者自己身后就是“金佛寺”旧址

成因:沿卫河而起因河运而兴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在大名县,这是个美好的传说,但在任何版本的《大名县志》中却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杨达对记者说。

杨达主任协助记者查询了民国版的《大名县志》,在寺庙志中,查询到潘场村明代古寺庙遗址的描述,县志中记载的寺名为“金佛寺”而非“金符寺”,该寺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并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重修。

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史志编辑蒋林魁认为,“迷魂阵”真正的起源应为卫河而起,在大名县的版图上,古老的堤堰盘蜒,河流纵横,东有卫河、马夹河,西有漳河。其间,绕城环流着御河、白水、王莽河。而大名县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自古以来为商贾繁荣之地。因为漕运的便利,人们沿河而居,逐渐形成村落,并且在建造房屋时沿街而建,民居皆成不规则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殊的地理面貌。

“这一片区域严格意义上更应该称为北宋年间的古战场,因为县志史料有宋真宗御驾亲征,抵御辽国大军的记载。”蒋林魁说道。


原文内容源自网络或粉丝提供,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