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不仅仅是“带孩子”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刘宝 刘延春 实习记者 刘佳

学前教育不仅仅是“带孩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取得“新进展”的多项民生要求中,“幼有所育”被排在了首位,可见政府对幼儿教育问题的重视。而近日,多段“上海携程亲子乐园幼儿遭虐待”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中显示,上海携程亲子乐园工作人员向多名幼童做出推搡、灌喂不明物体的行为。该视频一出,舆论的矛头迅速指向了该幼教中心。然而,携程亲子乐园事件尚未平息,紧接着,广西又曝出两起虐童案,“虐童”一词,时时扎着广大民众的心。

谁来为“虐童”事件负责

从幼师虐待学生到汽车碾压儿童,从杨永信到豫章书院,当下孩童受到伤害的新闻可谓是层出不穷。

此类事件为什么不绝于耳?家长除了震惊之余,能做的该做的是什么?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在离开视线时不受伤害?这是众家长们应该反思的。

有网友称,这要归咎于所谓的家长。首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起到监护的作用。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家长的监护相当重要,而此时,家长如果疏于监管,缺少对孩子应有的正确引导,这样不仅会使孩子身体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伤害,甚至由此会导致孩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让这个群体随波逐流,从而形成歪曲的“三观”,会对社会形成潜在的威胁,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孩子在7岁以前形成基本人格,在此之前,孩子的所有经历,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一生。期间如果被虐待,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安全感,甚至造成他们懦弱、讨好,也可能会变得暴戾。更严重可能会造成人格分裂、自闭、抑郁,甚至自杀。

除了家庭缺乏相应的监护之外,幼教机构保育员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据相关调查,涉事的保育员月薪仅有3000左右,这样的工资水平要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生活着实不易。而幼教机构的老师尤其是保育员工资低、待遇差、准入门槛低这在我国是普遍现象。幼师和保育员的实际能力与家长的期待形成了冲突,家长对幼师和保育员有着很高的期待,而他们的资质却难以提升。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0~6岁的幼托教育面临的供需矛盾相对更为突出。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所,全国学前儿童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12年提高了12.9%,但距离到2020年完成85%的目标,依旧有很大的差距。

相关专家表示,学前教育是一门大学问,绝不是用底薪招来一些素质不高的社会人士,把学前教育与“看孩子”画等号的观念必须彻底改变。

事实上,幼儿园老师在中国家庭的普遍认识中,仍旧是不需要什么技巧的,就是“带孩子”而已。在很多地区,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学生都能去当地的幼儿园当幼师。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确立了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美国的整个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都有足够的、成熟的认识。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幼教老师的把关极其严格,美国各州基本规定幼儿园教师起点学历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学士学位,有一些州甚至要求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后,在指定时期内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法律监管是关键

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类似的幼教机构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法律对于虐童行为都没有明确的认定,直到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正式通过,其中规定,对为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3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应当由教育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这是民众尤其是家长所关心的。专家表示,首先是要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虐童”案件,特别是《刑法修正案(九)》已经增设了虐待被监护人、看护人罪。由于该类案件取证难度比较大,赞同其他专家提出的增设监控设施的建议,从而便利调查取证。判决时应当同时发布对涉案人员的从业禁止令,终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

其次是注重源头治理。严格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规范审批新建幼儿园,严格按规范考核、评价幼师。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投入,完善幼师队伍建设,改善民办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教师待遇,保证其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

再者是要健全监管机制。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幼儿园及幼教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发挥公民的社会监督和网络媒体的监督作用,维护幼儿最基本的权益。

该专家还指出,要强化法律监督。检查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特别是未成年人检查部门的职能作用,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及时介入相关事件,加强监督的同时对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孩子的笑脸,是一个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所系。去年,多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的议案,建议加快立法进程。“对政府负责、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核心问题做出明确法律法定。”相关代表建议值得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