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老师、洋课堂、洋同事……, “洋旋风”刮进三亚村庄

洋老师、洋课堂、洋同事……, “洋旋风”刮进三亚村庄

三亚市美丽乡村工作人员实用英语培训在青塘村开课,外教正在给工作人员和村民上课。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宋二龙 摄

洋老师、洋课堂、洋同事……, “洋旋风”刮进三亚村庄

黄淑梅在她的摊位前。

文\海南日报记者 林诗婷

细长翠绿的椰树叶,在三亚市天涯区西岛渔村村民周祥营手中来回“穿梭”,有规律地被整齐编织、造型,不一会儿功夫,一顶时髦、实用、特色的椰叶帽便大功告成。“Hi(你好)!Look(快看)!”周祥营举起帽子,兴奋地向来自加拿大的文创课老师克雷格展示。

三亚市海棠区青塘村村民蒲秋仕这几天面对“洋老师”史蒂夫有些紧张,初学英语的她需要复习关于海南热带水果及美食的英文单词,并与老师进行日常口语训练。

在鹿城西侧,依山傍水的黎家山村中廖村中,村民黄菊金与乡亲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竹竿舞、拾螺歌等民俗表演,准备在旅游旺季与来自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洋同事”共同为游客奉上精彩琼味演出。

随着海南国际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亚乡村里也悄然刮起“洋旋风”,“洋老师”“洋课堂”“洋同事”等新鲜事物逐渐融入当地村庄,村民的工作与生活氛围也越来越“国际范”。当“土味”遇上“洋味”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一系列村庄趣事接连上演……

小秀英语做“跨国生意”

最近,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村民黄淑梅成了村里的“明星”——她用英语成功向外国游客售出水果特产。“外国人说的话你都懂了?”“用英语交流紧张不?”……茶余饭后,每当村里人聚在大榕树下乘凉休息、唠家常时,常围着黄淑梅问起五花八门的问题,“如何成功卖水果给外国游客”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大家仍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遇见“洋面孔”在中廖村也并不是新鲜事,尤其这几年,随着三亚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座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迎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黎家民俗文化、秀丽的山野美景吸引着“洋客人”。

而这次黄淑梅用英语成功促成了一桩“跨国生意”,却成为爆炸性新闻。“虽然常能看见外国游客身影,村里人几乎不会说英语,不敢和外国人交流,更别说跟他们做生意了。”中廖村村民蓝朝玲道出黄淑梅“走红”原因。

中廖村距三亚市区20多公里,此前受交通条件、教育程度制约,当地村民靠种田自给自足,对外交流相对闭塞,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陌生。如今,黄淑梅却能开口说英语,主动与外国游客交流,为什么会有如此转变?

原来,三亚正着力推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并在农村设立英语角、开办英语课,让更多的村民学英语、说英语,与国内外游客沟通交流。去年10月,中廖村成为三亚首个设有全域英语角的美丽乡村。不仅如此,今年3月,三亚还请来外籍教师进村授课,面对面教村民学习英语口语,激发村民学习英语的热情。

开办英语课的消息一出,村里顿时沸腾了,大伙“摩拳擦掌”重回课堂,对这门陌生而又熟悉的语言产生浓厚兴趣。不过,激动归激动,零基础的村民学员们,初学英语时便深受打击。

“英语课太难了!记单词、练发音、组句子等课程,对我来说就像学‘天书’!”刚接触英语时,一口蹩脚的英语发音常引得村里人捧腹大笑,这令蓝朝玲有些灰心。

不过村民明白,这些“天文乱码”是吸引“洋客人”的重要“法宝”,是能发展旅游、发家致富的“秘密武器”。为了学好英语,村民总结出五花八门的方法,借助拼音学习法、中文谐音法记忆单词,而蓝朝玲则向其6岁的女儿蓝秋玉“拜师学艺”,与女儿一起学英语。

“how much(多少钱)?cheap(便宜的)!我专门学习了做生意时会用到的单词,以后可以多多跟外国游客‘砍价’。”中廖村村民黄淑梅在村里经营小卖铺,她希望学好英语,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光顾。

文创课上学“魔法”技艺

取细长青翠的椰子树叶为原材料,周祥营通过独特的编织手法、奇妙的设计巧思,配上小石子等装饰物点缀,一顶时髦与实用兼备的帽子大功告成,不仅颇有一番“渔家味”,还颇有时尚感。

利用废弃物、树叶等环保材料制作创意产品,这是周祥营日前在加拿大环保艺术家克雷格面向村民开设的文创艺术课上学到的“魔法”技艺。今年4月,周祥营与20多位村民成为“洋老师”的首批徒弟。

事实上,对于像周祥营这样靠海而生的渔民来说,利用废弃物、木棍、竹子、树叶制作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其实并非难事。但与“洋老师”学习制作的椰叶帽有很大不同。

“平时我们自制的日用品主要考虑实用性,学习文创、艺术、设计的课程后发现,打造实用性、设计感强的日用品,可以变成手工艺品,能有大市场!”西岛渔村村民陈昌纯说,在三亚国际化进程中,渔村发展也要跟上国际化,发展文创产业能让村子更有内涵,吸引更多国内外客人。

“帽子更时尚了,更符合市场审美了,游客也特别喜欢。”周祥营将在文创艺术课上学习制作的帽子、手机架、帆布袋等手工艺品装点在其经营的民宿客房中,文艺范十足,深受游客喜爱。

位于三亚北部山区的村庄——天涯区台楼村,村民们近日也上了一堂“时髦课”——花艺造型。三亚请来专业老师进村授课,提高村民对花卉的认识及管理能力,更好地转产转业。

随处可见的三角梅、芭蕉叶、野菊花,经过艺术巧思设计,能变出什么花样?看遍乡村田野里生态、原始的自然风光,村民不知道,原来还可以给花花草草做造型、做设计,让植物更有美感与艺术性,成为市场上、展览中的抢手货。

课堂上,花艺老师钟奋冠展示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花艺作品,向村民展示花艺园林的魅力。“没想到花卉与艺术融合也是一门学问呐!”与庄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村民麦如师摆弄这些娇嫩的花花草草还有些不习惯,却学得非常认真,“我想努力考取花卉上岗证,发展花卉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洋同事”表演黎家歌舞

“啊哩哩……”日前,在中廖村内,响起了欢愉动人的黎家乐曲,打破了村子里的宁静。伴随着徐徐山风、鸟鸣花香,以青山为屏,以碧水为景,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在这座黎家山村拉开帷幕。

在黎家小院表演点,勾腿、扭腰、碎步……娴熟的舞步,专业的台风,十余名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青年呼朋引伴、载歌载舞,淋漓尽致地展示竹竿舞、拾螺歌、树叶鸣奏、织黎锦等特色民俗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徜游乡景、品味民俗。

令诸多游人意想不到的是,呈上这道缤纷“文化大餐”的演出团队,是当地的乡亲父老。换上黎族传统服饰,能歌善舞的村民们成为闪耀的演艺明星。

“月娘光光静静照在石榴园,树上石榴心酸酸……”演出惊喜仍在继续,不远处,村里大榕树旁的小院里,传来悠扬婉转的海南话歌声。走近一看,演出团队竟都是金发碧眼的“洋演员”,来自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他们身着传统黎族服饰,运用吉他、架子鼓、电子琴等西洋乐器,现场弹奏演唱一曲曲经久不衰的琼岛民谣。

琼岛元素结合国际文化,本土演员牵手外国乐队,中西跨界合作产生的奇妙效果,令这场位于山水之间的民俗表演赢得超高人气,这座黎家村庄更旺了。

卸下繁重的农活压力,成为村里的固定表演班底,为国内外游客表演,在家门口载歌载舞就能赚钱,这是村民黄菊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梦,如今美梦成为现实。三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引入国内外优质演艺、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村民融入发展,打造民族味与“国际范”兼备的乡村。

“以前过着‘看天吃饭’的日子,现在成为村里的演员,向国内外游客表演黎族歌舞,推广海南民俗文化。”这份工作令黄菊金乐在其中。

更让黄菊金开心的是,他们的演出阵容越来越国际化了,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合作,一起唱海南歌谣、跳海南舞蹈。“以前在村里见到外国游客,都感到特别惊奇,与他们交流时非常害羞。没想到现在能与‘洋同事’同台合作演出,表演海南传统民俗节目,成为好朋友,这神不神奇?”村里的变化,黄菊金感受明显。最近,她和村民们开始学习英语,要向更多的外国游客传播黎族文化。(转自海南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