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德?

黄树忠


这个问题在老麦面前来回晃了好几次,不回答不大好意思了,那就搬个小马扎,与老麦一起说说一些不科学的事情。首先来说,功指的是行为,也就是执行力的问题;德,指的是遵循自然生命法则的一种结果(自然生命法则既是:道),那么功德,连在一起的概念则是:有德之功,也就是说是遵循自然生命法则结果的一种行为,既是“功德”。其实,说白了,就是循道而为,发自真心,皆为功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道理了。

你路过一片青青草地,看到几片垃圾遮地,想都没想就那么随手捡起,丢进垃圾箱,这就是功德;你走在路旁,看到一乞丐跪地,蓬头垢面,心生怜悯,放下一块钱,这就是功德;你看人落水,而自己恰有水性泼好,迅速跳水救人,这就是功德;你路遇歹徒行凶,不顾个人安危,愤然上前与之周旋,这就是功德;当然,你考虑了一番,觉得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拿起电话迅速打了110,这也是功德……


功德是发自于心,心无旁骛,无其他回报要求,顺其自然就那么做了,而不是有所回报的刻意为之。你路遇歹徒行凶,心想街机扬名立万,于是奋勇上前,这不是功德;你见有人落水,想着救人而起,报纸报道家属答谢,于是迅速跳水救人,这不是功德;你进庙烧香拜佛,祈求健康好运,功德箱里放下一叠钱,这不是功德——因为,有诸多所求于此,而不是循道而为,所以上述行为顶多算好人好事,而算不上功德一件。

你杀人越货,伤人众多,突一日大彻大悟,于是放下屠刀,再不行为,那就是大功德——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做了一辈子好人成不了佛,人家刀一扔就成佛?殊不知,你一世好人,可曾救赎过几多性命;他屠刀一放,或有千万条生灵得以存活,这难道不是大功德一件(当然,人间法律还是要制裁的哈,咱们这里只讨论功德一事)。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首发今日头条,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麦说说


功者做也,福者泽也。

功德是从自身出发,因为自身的作为累计的善果,因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产生的。

福德从自身之外产生,很多种,包括祖辈恩泽、先贤恩泽。

功德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由我们自己造,福德是外部条件产生的,需要我们来承纳。

比如说,我们自己看到垃圾遍地,伸手捡了起来,放到垃圾桶里,这个就是最简单的功德,冥冥中或许的善果累计了,就是功德。

我们的家境,我们的出身就是我们的福德,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福德。

功德与福德相辅相成,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当功德深厚者,福德薄也能积累自己不错的善果;当福德深厚者,自己作死也会丧尽自己的福德。

no zuo no die,就是福德的流失,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就是功德。不做死就不会死,自助者天助,天道循环,承负因果。

先天基础不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先天基础好,后天努力能够更上一层楼。

就如同聪明的孩子读书一样,有的人天生聪明,读书用心了事半功倍,放弃了,自然一事无成;有的孩子天生愚笨,但是用心去努力,也就可能获得成功。

当然也存在极端的例子,比如家境特别不好或者家庭特别好都有。但是,这个社会,比起原始社会来说,对大部分人都是比较公平的。

在原始社会,今天老虎吃人,明天人吃老虎,人跟老虎交换着吃肉,你有无数聪明才智,都无用武之地。

我们面对的社会,功德与福德肯定不是每个人一个标准,但是,哪怕福德不好,都有向上努力的可能,很多时候根本用不着拼祖辈的福德,而是自己积累的功德就足够区分一切了。

不是福德不够,而是你压根没有去做,压根没有积累自己的功德。

珍惜自己的福德,践行自己的功德,当面对各种不平衡的时候,自己努力一把就够了,心、善、智,德、行、施。


全真道士梁兴扬


德在古代是通假字,德就是得,得到的意思。

功德,就是依靠练功修行来获得的意思。

就像金刚经中谈的:云何降服其心。降服我们自己的心,不使它产生妄念,就是在练功,就是功德。像持戒、禅定、诵经都是在练功,就是在做功德。

福德,就是靠积攒福报来获得的意思。

帮助别人、行善、布施,就是在给自己积攒未来的福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种福田。

功德与福德的概念搞清楚了,佛教中著名的梁武帝公案是不是就很容易解答了?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盖了很多寺院,又布施,最后他问达摩祖师:我这么做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啊。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

其实梁武帝就是把功德和福德搞混了。他做的一切叫福德,每天约束自己的心不乱跑才叫功德。

而功德与福德是什么关系,金刚经里说的很清楚。你拿全世界的珠宝去布施,攒下的福报都不如看金刚经的一句话。为什么?因为金刚经讲的是降伏其心,讲的是功德。也就是说我们练习控制好自己,比去做好人好事要重要。

然后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寺院的门口都放个功德箱,你可以往里捐钱。这种给寺院捐钱是功德还是福德?布施,应该是福德,但它为什么叫功德箱呢?

你给寺院捐了钱,理论上,我说理论上哈,你会获得相应的福报。但如果你捐完钱,心里就把这件事放下,不贪恋心疼自己的钱财,这是功夫,这就是在做功德。练功比祈福重要,这才叫功德箱。

所以,给寺院捐钱你一定要三思......

反正我捐钱是祈福的,没办法,前世福报太少。

而道德经的德也是得的意思。在马王堆出图的经本中,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准确的应该叫:德道经。道就是方法。德道经,道德经,就是:收获的办法。道德经就是老子在教我们怎样去“得”。


锐视觉何老师




作为佛教徒,我们会常常提到功德,也会经常听到功德。但是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功德吗?现在的“功德”一词已经被泛化了,很多人把“功德”当做有形有相的物质来理解。其实功德的本意是“行善所获的果报”。胜鬘经中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业所感的外在福报。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却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归到自己内心的净化与提升上来,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 福报是外在的,功德是内在的;福报是有限的,功德是无限的。行善业而希求有形有相的回报,即成福报;追求自己心灵的提升,即是功德。功德一词,现在使用已经泛化,有些时候也等同于福德。严格来讲,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 功德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福德与智慧。

通常说的“做功德”,多指“福德”。功德是指内心的福慧成就,内心无限量,功德无限量。功德是人内心对慈悲与智慧的体会、拥有。功德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境界。功德大小,不在于是诵咒还是念经,在于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别:诵哪个咒功德最大?念哪尊佛菩萨名号最管用?读哪本经最殊胜?……这都错了。真正的功德,从自己内心求,越至诚、恭敬、信任,功德越大。功德的本意是内心的慈悲与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现在“功德”一词涵义已经被异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质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个误解。



“功德”的另一个重要涵义之一就是“公德”。既然是做功德事,就应该为众生着想,为环境着想,为大家着想,为别人着想,既高尚于世法,又印证于佛法,方显功德之利! 佛法认为,功德一定要符合"公德"!自私狭隘,何谈功德? 念佛最大的功德在于改变人心、净化烦恼。如果心没有改变,只是嘴里念,那只有很少很少功德。如果一个人一边念佛一边作恶,说明内心根本没有与佛号相应,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比如说吃素,是因为怜悯众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颗慈悲的心,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于有没有沾到荤腥、是不是独立干净的锅等等。如果一味执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许多烦恼,那就背离佛法了。再比如说放生,尊重、爱护生命,是种下了长寿健康的正因,以此善业回向,也能成为改善其他问题的助缘。但是如果一味怀着求回报的心去放生,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恻隐和慈悲,这样的放生功德也是微乎其微的。

同理,做其他善行也是一样,无论诵经、念佛还是拜佛、布施,修行最注重的都是内心的改变:善愿是否策发,烦恼是否调伏,智慧是否增长?内心是不是更柔软、更清净了?不能把修行当做改善外境的交易行为,这样的功利心与迷信祈祷的心无异,难以得到佛法实益。功德大小,在于自己的心。诵经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来统摄,都有功德,彼此相辅相成,增长福慧二资粮。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对立起来比较,是无益无谓的行为。就好比饮食,或饮或食都是为了滋养身体、维持生命,我们都需要,何必去比较到底哪个作用更大呢? 业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从心而生的。读诵经典,让心清净了几分,业障就能消除几分。诵经、学佛不是跟佛菩萨做生意,只要诵几卷经、念几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顺遂与幸福。佛法真正的内涵是修心,读诵经典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心好了,业好了,就会有好的果报。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内心去开发;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乐,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资粮;不能执著于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烦恼。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计的,不能以世间有形有相的物质来理解。发心承担、供养的人,其功德也是产生在内心的,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寡,而且要发愿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的功德,这样“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间的交换概念来理解佛法。 佛法教我们修福修慧的正确方法。福报不是从外在争取而来的,而是由广行布施而来。 总而言之,一句话:所有的善行,都要回向到成佛利生的大愿,这才是如理的“求功德”。


法音讲堂


(一)见得本性是功,平等慈悲是德,名功德。

(二)所行一切善为功,如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等种种布施。

如果内心清净,无分无别一事同人,内心无比的慈悲是德,是名为功德。



般若弘禅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说白了就是劝人修身养性, 唯有将自己的德行修好,方才影响他人。

杀一人救一万人,算不算功德?杀一万人救一人,算不算功德?功德自在其心,其心唯有天知地知,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唐僧幼年砍柴归来,路遇渔夫,以手中柴换鱼,并将其放生,这是功德。因为小唐僧是从本心出发,想要救那条鱼的。

反过来说,现在有很多放生活到,许多人围在水岸,将买来的鱼放生在河里,这是放生吗?这是杀生,是造孽!

很多自以为是的功德,其实算不上功德。积功德的人必须念念无间、心行平直。看似简单,其实是很难的。

如果你无意做了恶事,并不会影响你的功德;如果你有意做了好事,也不会影响你的功德。

我们回到题目,当某人做了一件好事之后,旁人便说他功德无量。那么,这个人做的好事算是功德吗?

我只能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山鬼祗树


什么是功德?六祖惠能有一回答,可资参考。六祖惠能的回答,代表了佛教对“功德”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阐释。

唐代韶州刺使韦璩在听六祖惠能讲经说法时问道:“达摩大师在度化梁武帝时,梁武帝问达摩大师'我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大师说'实无功德'。达摩大师说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实无功德,对其中道理,弟子不甚明白,请大和尚开示”。六祖惠能沉思片刻,回答说:“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惠能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体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又说:“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达摩)有过”。这就是佛教所讲的“功德”。(此说来源于六祖惠能大师《壇经》)。

我们通常讲的“功德”不同于佛教讲的“功德”。佛教讲的“功德”是“觅功德法身”,并依此修行(见上文)。我们通常讲的“功德”是维护他人、群体、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他人、群体、社会和国家来说是功,对自己来说是德。这种行为多了,就是“积功累德”。

那么,“功德”是怎么体现的呢?一般来说,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有社会地位和有权势的人,只要具有“爱国心”、“公共心”和“公益心”,且勇于体现在实践中,就是有“功德”的人。见义勇为、扶困济贫、捍卫社会整体利益和在国家危难时刻,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勇于挺身而出,就是“功德”的具体体现。历史上治水的李冰、儒家的代表孔子、修史的司马迁、开凿大运河但有争议的隋陽帝、维护国家统一和疆土完整的汉武帝、李世民以及康熙帝、霍去病、岳飞等等,就是有功于百世,累德于自身的著名人物。作为小人物(包括笔者在内),善于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功德”。先人后己,尊老爱幼,守规矩、讲文明、懂礼貌,等等,就是“积功累德”的体现,这样的人和事多了,社会必定会进入和谐壮态,人们就会体验到安全、美满和幸福。就说这些吧。仅供参考。(本文可以随便搬运、使用)


布衣闲人10


功德是佛门用语。

功德即功劳及品德的综合。可似比非物质文化遗产。

功德是精神收益和财富,是赴出的回报,是奉献的效益,是因舍的而得。

所谓功德完满或园满,即是一个人的修行达到了最高的思想境界。到此境界己经脱凡成佛。

我们常人平素口语也用功德二字,比如指责某人没德行或缺德。也以功德二字用于表障赞颂,如,德高望重,德高恩宽,德才兼备等等。

咱不是佛门弟子,但也看些佛家的书,也进廟拜佛,对《功德》二字的理解,一定很浅。不知朋友注意过没有,廟里佛前总放着个葙子,叫做《功德葙》,用于拜佛者上功答功,显然,捐钱济災之事也是功德之事称为行善积德。


琵琶嘴


古人的两个字的词语,一般说的都是两个意思。比如“道德”,道是道,德是德,是两个意思。比如思虑,思是思,虑是虑,也是两个意思。这个所谓的“功德”,也是这样,功是功,德是德。因为它们之间有先后因果关系,所以宗教界把它们就组成了一个词。那么,首先咱们先谈谈什么是“德”。由于咱们这个世界是多维空间,在平行的许多空间中,都有一个“我”的存在。在其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人的身体上带有两种象气团一样的物质,一种是黑黑的,古人称为“业”,一种是白白的,古人称为“德”。这两物质还可以相互转化。比如这个“我”对别人做了坏事,那么他身上的白色的“德”,就会飞走一块,贴到被你伤害的人身上,你就缺了“德”了。而被你伤害的人身上,也会飞出一块“业”,落在你身上,你就造了“业”了。“业”多,人就多病,多灾。“德”多,人就财多,福大。所以古人就告诫民众,要少造“业”,多积“德”。那么,对修行人来讲,“德”有什么用呢?因为“德”可直接演化成“功”。也就是说,“德”越大,“功”越高。

那么,什么是功呢?人在坐禅时,当你入定后,便会在丹田产生能量团,那是“功”的初成。随着你生活中修为的加深,你的“德”会越积越多,你的“功”就会越来越高。当你的“功”冲出头顶(天门)后,它会在你头顶形成一根功柱(只有开天眼的能看见)。这根“功”柱越高,你生命的层次也越高。当这“功”柱冲出了一定的范围,你就脱离轮回,冲出三界了。为什么佛经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这些有为只能得来世福报,并不能增加“功德”,于修者毫无益处。


古往今来之传统




「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这是修大乘道学佛之路,为什么要修诸功德,修一切功德?我们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极的修善,没有积极的修功德。大乘菩萨戒除了消极的为善,还要积极的修功德。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积极的,修一切功德圆满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家早晚作功课都念「皈依佛两足尊」,哪两足?福德和智慧都满足了。福德怎么来的?修功德来的。功德成就,福德就圆满。大家学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没有修到,听了又忘了就是没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读书的博闻强记,也都是修得的。

你们同学在现代教育之下老是靠笔记本、原子笔、靠计算机,脑子永远是空白的,我最反对。我有时也靠笔记本,这是因为脑子暂时先管下面重要的,临时拜托这笔记本先帮忙记下来,等下我还是要把它记到第八阿赖耶识心田里的,这样可以拿起来就用。我不相信年纪大的记忆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现在这年纪还否认,记忆力反而此以前还好。为什么?年纪大了功力越来越深,头脑就越冷静,记忆力就越强。所以年轻人谈不上,年轻人能博闻强记,除非他修定力有成就,或者是过去生的定力带来的。历史上讲白居易生下来就能认字,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那都是真的。

这是讲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会成就的。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真智慧是真神通,真智慧是真善根。过去我们中国人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几年以前我在大学教书就讲,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这个世界每一样东西都值钱,只有知识不值钱,但是知识的代价,它的成本,比什么都高。一篇文章写下来,稿费没有几个钱,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累积了许多时间,收集拢来许多智能,不过写一二千字,那个成本的确很高。

几十年前我有个不识字的老乡,发了财,找我帮他写一封家书。我事情很忙,他就坐在旁边等,等急了要催我快点,就说:求你真难啊!你这写信不过就拿起笔画个两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为难他。这一下我有点火了,也想教训他,就说:「写信就拿起笔画个两下,那你来画!」他说:「我就是不会写才求你嘛!」我说:「你晓得我给你写封信,成本多少钱吗?」他说:「这就一张纸有多少钱?」我说:「告诉你,从我妈妈怀胎那一天算起,生下来,从小养大,又读了几十年书,现在不过会替你写信,这要多少成本啊?你同我一起读书的,你怎么不会写!」他被我骂得只好说:「是啊,我小时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钱,但是财富再大你买得到智慧吗?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钱请人替你去打坐吗?你可以悟道吗?所以要想悟道,还要修诸功德。不要以为你只打坐,什么事不管就可以了,现在有好多同学走上这个错误的路子。我真要骂人了,你能修得好我头都给你!我同你赌这个头。我不要打坐吗?我这个老头子一天到晚为你们忙得要死,什么事都要我管,连草纸都要我管,天气冷了,还要打电话上来提醒你们把窗子关好,不要着凉。我这是什么禅定功夫啊!我在当你们的孙子啊!这是干什么?修诸功德啊!你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呢?光会在那里自己当老太爷,要读书写文章打坐,你那个文章,哼!叫作文脏!打坐叫作打堕!学佛注意啊!要修诸功德啊!

能修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乐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么修来的?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来的,如果这样可以成佛太简单了,你打开冰箱靠个六年不就成佛了吗?不行的啊!要修一切功德才成就相好庄严。这不是我讲的,是维摩居士对魔女们说的,我不过是个传话的。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想看可真难了。这里要注意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

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

我们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那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要多研究《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因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色身气脉自然转变。这里经文又隐藏着密教噢!不信你试试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结人缘,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个辟支佛。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这时不是世间小声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声普闻三界。譬如历代圣贤,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作为永远流传,高超三界,不受时代时间的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超越了须弥山。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我们自以为深信佛法,其实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说空,要真正到了空,有了实证,才是正信。这样还不够,还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师说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无数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坚固,修行人仍会退转,因为见地偏差,功德不圆满,都会造成退转。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转,才称得上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