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和尚有話說

經過這四篇文章,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已告完結。《隨園》是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書,和尚選取不過是一鱗半爪,未必能抓住袁枚思想的核心,不過是藉以闡發我的理解而已。

本篇只選八條品讀,和尚品讀之語也多有重複。因是完結篇,和尚儘量多寫一些觀點出來,供大家欣賞和品讀。

袁氏理論在清朝影響頗大,其中觀點也能啟發心智,喜歡本書的朋友,可以買全書來品讀欣賞。如有感悟,盼來交流為幸。

(六不和尚微信公眾號:midouwei)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1

心善方能詩佳

尹文端公曰:“言者,心之聲也。古今來未有心不善而詩能佳者。《三百篇》,大半賢人君子之作。

溯自西漢蘇、李五言,下至魏、晉、六朝、唐、宋、元、明,所謂大家、名家者,不一而足。何一非有心胸、有性情之君子哉?即其人稍涉詭激,亦不過不矜細行,自損名位而已。從未有陰賊險狠,妨民病國之人。

至若唐之蘇渙作賊,劉叉攫金,羅虯殺妓:須知此種無賴,詩本不佳,不過附他人以傳耳。聖人教人學詩,其效可睹矣。”

餘笑問:“曹操何如?”公曰:“使操生治世,原是能臣。觀其祭喬太尉,贖文姬,頗有性情:宜其詩之佳也。”

王和尚品讀

寫詩須有真性情:心靈要敏感,能一葉而知秋;思維要活躍,能舉一二反三。

宋理學家排斥寫詩即因寫詩能搖盪性情,不利於修身養性。此言之謬有二,其一,大哲學家的文章自有詩情,莊子之《逍遙遊》,孔子之《論語》即是明證;其二,寫詩需要問心、修心和明心,對修養也有幫助。宋理學家之所謂寫詩不利於心無旁騖,心如止水,對小詩人可,對大詩人則不可。

另外,詩人詞人確實有放蕩心性,行為不拘之例,然此種人生而為詩人詞人,為何要入理學之門?不過理學修養到家確實能喜怒不形於色,做到見微知著,行為果決,這種人做政治家就最合適了。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袁氏所謂心善方能詩佳,倒不如說心如赤子方能詩佳,“赤子說”前已有論及,今不贅言。

和尚重點說“真性情”,真性情即所謂大丈夫氣概,能哭、能笑、能怒、能狂;傷心仄天地為之變色,長笑則凜冬能見花開,憤激則河水為之倒流,狂放則劍氣直衝霄漢。所謂真性情指不藏奸,不作偽,坦蕩蕩心不染片塵,氣昂昂雖千萬人而不懼,唯有不藏奸方能一片天真噴湧而出,不作偽方能明心見性,遇見真實自我。

寫詩不可藏奸作偽,唯有一團真情活潑潑自然而發才能動人。至於寫作手法,則是末技爾,詩道如兵道,可以堂堂正正,可以旁逸斜出,可以一片權詐,可以泰山壓頂,可以長槍大戟,可以繁複穠麗,但不論詩之詭道如何變化,背後須有一團真情,此所謂真性情。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2

考據與論詩

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或訾餘《馬嵬》詩,曰:“‘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當日貴妃不死於長生殿。”餘笑曰:“白香山《長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何曾路過峨嵋耶?”其人語塞。

然太不知考據者,亦不可與論詩。

餘《錢塘江懷古》雲:“勸王妙選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或訾之曰:“宋室都汴,不可射也。”餘笑曰:“錢謬射潮時,宋太祖未知生否。其時都汴者何人,何不一考?”

王和尚品讀

江西詩派所謂無一字無來處,是以學問作詩,可以有佳作但難有神品。何以故?因為有算計和斟酌。詩不可以顯示學問為目的,應該以表達真情為追求。

詩是藝術作品,當然不能講究句句真實,此原詩所謂“考據家不可與論詩”。但是寫詩不能追求人人都能懂,詩是高雅藝術,為何要下降到“下里巴人”的地步?和尚不解一也。

寫詩和讀詩,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字都認不全何以寫詩,何以讀詩?和尚不解二也。但是寫詩可以不考據,但須有底蘊。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和尚寫詩最喜挖坑,就是一層有一層的妙處,稍識字者,喜其音調和諧,語言工麗;稍懂詩者,喜其用典妥帖,詩意綿長;很懂詩者,能看出化自某句,有何翻新之妙,至於和尚自己則茫然不知詩從何而寫,唯有閉目微笑而已。因此,作詩應當再胸中沉吟百遍,寫出來才有“一山放出一山攔”之層層深入之意。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3

胸中之書

餘嘗謂魚門雲:“世人所以不如古人者,為其胸中書太少。我輩所以不如古人者,為其胸中書太多。昌黎雲:‘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亦即此意。

東坡雲:‘孟襄陽詩非不佳,可惜作料少。’施愚山駁之雲:‘東坡詩非不佳,可惜作料多。

詩如人之眸子,一道靈光,此中著不得金屑;作料豈可在詩中求乎?’予頗是其言。

或問:‘詩不貴典,何以少陵有讀破萬卷之說?’不知‘破’字與‘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讀書作文之法。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 蠶食桑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採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王和尚品讀

學詩須讀書,但不能死讀書,詩要寫活,書也要活讀。

讀書要廣泛閱讀,縱向思考。讀書不可只讀詩,諸子百家歷史散文都要有涉獵,取其博;但讀書也要細讀,有節次有目的地慢讀細讀,取其精。

袁氏所謂“胸中書太多”,即是看得太雜而沒章法,昏昏然茫茫然亂讀一氣,不思考不反芻,當然暈頭轉向了。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和尚讀書喜歡多讀幾遍,從未看一遍就扔掉;第二,讀書要細讀,要揣摩和對照,只有細讀才能融化於心;其三,讀書要有目的,有系統,譬如唐詩,可以先讀唐三百,對唐詩有個輪廓印象,然後讀諸家選輯,深入瞭解某位作者,最後則要細讀某人全集,枕藉觀之,神交古人。唯有系統閱讀才能建立知識框架,才敢發一言評論。

第三,讀書要有選擇,學詩不可不知詩經離騷魏晉六朝詩,這是基礎;更不可不知盛唐諸賢,宋詩各派,這是專業;然後就要讀明清當今諸家,此為興趣。

但是讀書不可讀死,要化為己有,其中詩之字法、句法、章法、典故等能學就一定要學,如此才算會讀書。草草看過,何必讀書?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4

句與意

寫景有句同而意不同者:元人云:“石壓筍斜出。”宋人云:“斷橋斜取路。”近人劉春池雲:“鳥喧晴樹樂於人。”魯星村雲:“炎天几席熱於人。”嘯村雲:“雪中無陋巷。”星村雲:“遠岸無高樹。”皆句同而意不同也。

亦有句不同而意同者,如:“岸闊樹難高”、“遠樹浪頭生”,與“遠岸無高樹”意思相同,皆不害其為佳也。

王和尚品讀

學詩可以先從模仿開始,模仿名句的字法、句法和章法。但是模仿不是抄襲而是學習其句法結構,章法佈局和字法錘鍊之處,平常物象和句意,若有字法句法和章法也能讓人眼前一亮,善寫詩者,多從字句章上出新。

但是寫詩一定要避名句如避瘟疫,只可用其意和法,而不能用其字和句,用則為盜竊。

袁氏所謂“句同意不同”即為模仿、學習和化用句法;“句不同而意同”則是殊途同歸,各有巧妙爾。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李白有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老杜有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氏可謂善化名句的老手也。

所以,讀書讀詩,目的就是將古人名句化為己有,融化成自己的詞彙量,積累夠豐富,寫詩就能信手拈來而不落窠臼;同理,讀詩讀書一定要慢、細、精才能有所得,草草看書者,何必讀書?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5

作詩有先後

餘常勸作詩者,莫輕作七古。

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秦武王舉鼎,有絕臏之患故也。

七古中,長短句尤不可輕作。

何也?古樂府音節無定而恰有定,恐康崑崙彈琴,三分琵琶,七分箏弦,全無琴韻故也。

初學詩,當先學古風,次學近體,則其勢易。倘先學近體,再學古風,則其勢難。猶之學字者,先學楷書,後學行草,亦是一定之法。

杭堇浦先生教人多作五排,曰:“五排要對仗,不得不用心思。要典雅,不得不觀書史。但專作五言八韻之賦得體,則終身無進境矣。”

王和尚品讀

學詩須有步驟,須有基礎。但是當今學詩人多是“半路出家”,基礎不牢,學不得法,滿篇拼湊,言不由衷。袁氏所謂學詩步驟,很有道理,諸君可以嘗試遵從,也可參考《滄浪詩話》學詩的步驟和《紅樓夢》“香菱學詩”一節。此處和尚不再贅言。

和尚強調的是,其一,既然想學詩就要能堅持:堅持讀書,堅持練筆,唯有堅持能見成效;其二,學詩需要從基礎入手,瞭解格律,積累詞彙量和典故,大量閱讀作品,培養詩感,唯有胸中積攢多下筆才能快;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其三,學詩要對諸體有所瞭解,何為古風,古風的特點?何為律詩,律詩的章法?何為絕句,絕句的要求?這些自己要有明晰理解,寫詩是才能精準選取體例來發洩感情。

君不見,多少人律寫成絕,絕寫成古,古寫得不倫不類,可發一笑。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6

七易其稿

作詩能速不能遲,亦是才人一病。

心餘《賀熊滌齋重赴瓊林》雲:“昔著官袍誇美秀,今披鶴氅見精神。”餘曰:“熊公美秀時,君未生,何由知之?赴瓊林不披鶴氅也。”

心餘曰:“我明知率筆,然不能再構思。先生何不作以示我?”餘唯唯。遲半月,成七絕句,心餘以為佳。

餘乃出簏中廢紙示之,曰:“已七易稿矣。”心餘嘆曰:“吾今日方知先生吟詩刻苦如是;果然第七回稿勝五六次之稿也。”

餘因有句雲:“事從知悔方徵學,詩到能遲轉是才。”

王和尚品讀

和尚寫詩講究快,快能迅速抓住感覺,兔起鶻落,予奪在手。

但是此之“快”有兩個條件:其一,快之前一定要沉吟良久,在胸中把感情醞釀成熟,援筆縱橫才能揮灑;其二,此快絕不是十分鐘寫一首《鶯啼序》之快,而是有節次,有鋪排,有深意,有思考,在寫之時迅速調動情感和詞彙,捕捉靈感,而不是為了快而快。

和尚反對苦吟詩,何也?苦吟耗時太長,感情已不新鮮,鈍則難入。閉門覓句之陳師道輩,和尚不取。

但是“快寫”之後必須加以“慢改”。改詩要慢,要細,要穩。

首先改詩之前要打破思維定式,順著原先思路,當然越看越愛,怎舍動刀?因此,詩寫成,可以先冷冷,過段時間返回頭去看。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其二,改詩要注重改字和句,注重煉字和句法,因為立意寫詩時基本確定,改是求得更精準更老練。

其三,改詩要大膽去改,不合適的字句要勇敢捨棄,如果立意不準的話,推倒重來也使得。

其四,改完之後要和詩友交流,局外人多是明眼人。被駁倒或者說服人都是樂事。意思就是,面對詩友的批評,你要麼有充足的理論做支撐,否則就勇敢承認,推倒重寫。

姜白石說:“詩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雖多亦奚為?”誠如是也。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7

詩以進一步為佳

詩以進一步為佳:杜門懸車,高尚也;而張寶臣《致仕》雲:“門為看山寧用杜?車還駕鹿不須懸。”

別離,苦事也;而黃石牧《送別冊子》雲:“一度送行傳一畫,人生那厭別離多。”

《寄衣》,古曲也;而盛青嶁《出門》雲:“檢點篋中裘葛具,早知別後寄衣難。”

“打起黃鶯兒”,懼驚夢也;而朱受新《春鶯》雲:“任爾樓頭啼曉雨,美人夢已到漁陽。”

王和尚品讀

寫詩要避兩病:其一,是不能寫得直白和透徹,水至清則無魚,詩至清則無味,萬不可寫一眼看到底的作品,詩可簡白,但是不可寡淡;詩可通俗,但不可無味。

其二,詩不能追求行雲流水,太流暢則易滑,一滑則讀者不會留意思考。初學詩者要寫得清楚明白語句通順即可,但是寫好詩要避流暢之病。

杜詩之“頓挫”即詩中感情複雜矛盾,一團熱烈情緒吞吐難發;辛稼軒詞之“欲飛還斂”即詞中有昂揚奮發而不得之鬱結情緒,一起一跌方有曲折之妙。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何以避此二病?和尚以為唯精思而已。

精思須格物問心,挖掘詩意,詩自不會直白;精思也許善用修辭,手法高妙者,平常事也有詩意;

精思須問心,寫出真情,寫出矛盾和曲折,則詩自不滑,自有高格;精思還要有個“我”在其中,我觀世界,我筆寫我心,寫出真實情愫,則詩自有一番動人態度。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8

詩能令人笑者必佳

詩能令人笑者必佳。

雲松《詠眼鏡》雲:“長繩雙目系,橫橋一鼻跨。”

古漁《客邸》雲:“近來翻厭夢,夜夜到家鄉。”張文端公雲:“姑作欺人語,報國在文章。”

尹似村《詠貧》雲:“笥能有幾衣頻典,錢值無多畫倖存。”劉春池《立春》雲:“門前久已無車馬,尚有人來送土牛。”

古漁《哭陳楚筠》雲:“才可閉門身便死,書生強健要飢寒。”蔣心餘詠《京師雞毛炕》雲:“天明出街寒蟲號,自恨不如雞有毛。”

香亭和餘詠《帳》雲:“垂處便宜人語細。”餘乍讀便笑。香亭問故。餘曰:“縱粗豪客,斷無在帳中喊叫之理。”

又詠《杖》曰:“隔戶聲先步履來。”皆真得妙。

王和尚品讀

詩要追求真趣。

袁氏所謂“令人笑”之詩,或者有真趣,或者是痴語。“痴語”者,前文“赤子之心”和“似是而非之語”和尚已有品讀,今不贅。

和尚這次強調真趣。所謂真,是用心真,用情真,用筆真,用意真。心真則寫情不假,情真則下筆不虛,用筆真則立意自真實。所謂寫真情實感亦為此。想象、描摹,虛擬只可以練筆而不可樂此不疲,寫自己,寫真心,寫真情才能寫好詩。

所謂趣,就是要有詩趣,有神趣,有樂趣,不枯燥,不刻板,不託大。

詩之動人,其一是真,其二就要趣,詩之無味,多是假大空。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完結篇

道學家不善寫詩,是道學家講究心如止水,不動如山,道學家求理,而詩人求趣。生活本有趣,當以筆寫之,有一顆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的心,筆下之詩必有趣,可參看楊成齋之詩。

當然,寫詩要追求趣,但是不能止步於趣。屈原、杜甫、辛棄疾之慷慨悲涼之詩,何曾有趣?唯一腔熱情和悲憤傾瀉而出罷了。

然,這也是趣,趣在不隱藏、不沉淪、不懈怠、不委屈爾,此即坦蕩蕩、氣昂昂之人生大真趣。(六不和尚微信公眾號:midouw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