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良好的常規,對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工作非常重要。一名新手教師入職時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喊得嗓子啞了還管不住孩子;孩子不聽話,用小紅花、好吃的也只能哄一會兒,時間一長就不起作用了;精心準備的教學活動被調皮搗蛋、不配合的孩子攪得上不下去等。有些老教師會幫著出主意:“是你太好說話了,要嚴厲一點,不然孩子會欺負你的”,可真的是這樣嗎?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現實中,即便是老教師帶班,從小班帶到中班、大班,在常規方面仍有“很頭痛”的現象,而且還有“越大越管不住”的趨勢。幼兒園三年的教育到底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練就多少能力,還是應該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呢?

嚴格地講,常規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社會化,使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生活。然而在現實扭曲了的常規教育中,教師往往採取“方便自己”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表面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規教育常常陷入這樣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兒對教師的高依賴,這種高依賴反過來影響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的形成,最終導致幼兒缺乏對自身行為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而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師對幼兒的控制。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兒的發展。為此,我們應該追本溯源,還常規教育以應有的作用。同時,良好的常規還是保障各項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所以說“沒有常規就沒有教育”。接下來我們從瞭解常規培養的目的入手,理解什麼是常規。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從步入幼兒園第一天開始,幼兒就進入了一種和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社會集體生活。他們從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來,開始接受群體生活規範的約束,這是他們走入社會的第一步。在集體中,不能想幹什麼幹什麼,因為會影響別人;要遵守集體的時間表和遊戲規則,不能傷害或侵犯別人的權益;要與老師、同伴溝通,友好相處,很多事情要自己動手做……這些是很多三歲幼兒不願意接受的事實。我們教師應該知道,幼兒期是個體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幫助幼兒在這個個體社會化的初級階段逐步認識、理解和掌握常規,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能夠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和集體生活,使班級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秩序,更是人一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所以,幼兒園教育就應從培養良好常規開始。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常規建立的道與法》。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