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

面朝1587大海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 邀请。

1

在民间刘伯温是神人,和张子房,诸葛亮,徐茂公等人齐名,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活神仙。

很多神奇神秘的事情都往这几个人身上套,比方说诸葛亮的马前课,刘伯温的烧饼歌。

这是刘伯温的民间形象,但是历史上呢?

可能刘伯温就没有那么的神了,他和诸葛亮待遇简直天差地别,诸葛亮出山后总揽军政大权,在《三国演义》上刘备对诸葛亮简直敬若神仙,言听计从。

即使正史《三国志》,刘备对诸葛没那么言听计从恭敬有加,但是夷陵之战以后白帝城托孤,他依旧把江山和阿斗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告诉诸葛亮,阿斗这小子行你就帮帮他,如果这小子不是当皇帝的料“君可自取。”

不管刘备这话是真心还是试探,但是恰恰是这几句临终之言,成就了这对君臣的千古佳话。

刘伯温就没这么好运了。

2

刘伯温少年聪明,早早的就考上了进士,给朝廷戡乱,出了很多注意,但是都没有引起重视,不被元朝重用。

后来刘伯温在官场混了一段日子,大约看透元朝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了,所以后来就辞官回家隐居去了。

刘伯温辅助朱元璋也很有意思,朱元璋攻下金华后,听说这里有很有名的四个人,号称浙东四先生,于是就派人拿着点心去请这四位出山为自己服务。

这完全是打包价。

一开始,刘伯温还推辞了一下,然后一个叫孙炎的人给他写信说:你一定得来啊。

于是刘伯温就来了,还给朱元璋献上了早就写好的小作文《时务十八策》。


刘伯温的出山和诸葛亮就差了行市了,完全没有诸葛亮被三顾茅庐,甚至一顾也没有。


朱元璋只是派人拿着礼物来请了一下,可能连张飞关羽这样级数的人都没出场,刘伯温还想学诸葛亮摆一下架子,人老朱直接不理,不惯你臭毛病,直接让手下人写封信。


3


刘伯温还是有真本事的,为朱元璋策划很多大事,尤其是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时,刘伯温给朱元璋的一些建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时候君臣之间多少有点孔明和皇叔之间的味道。


刘伯温处处学诸葛亮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但是也因为这样先后得罪了李善长和胡惟庸两位宰相。


他晚年效法张良隐居,在老家喝酒下棋不问政事,当地县令化妆来访,他都拱手作揖自称草民,可谓小心到了极致。


但是即使是这样,依旧没能逃过胡惟庸的算计。


胡惟庸害他的方式很要命,因为刘伯温懂得阴阳数术,所以他让人向朱元璋告状说,谈洋这地方的风水很好,有王者之气,刘伯温想在这儿修坟墓,老百姓不同意,他动用势力压迫百姓。


压迫百姓这事儿朱元璋也许不太在意,但是你想在有王者之气的地方修坟墓,刘伯温你想干嘛?想让子孙后代当皇帝吗?

于是朱元璋把他诚意伯的爵位给夺了。刘伯温知道这事儿的严重性,亲自到京城谢恩,然后呆在京城不敢离开,恐怕有人给自己小鞋穿,老朱再怒就不是剥夺官位这么简单了。

在京城就到了胡惟庸的权利范围,他于是开始暗害刘伯温,趁他病时往他的药里下毒,胡惟庸真的深谙趁你病要你命的真理。

后来看刘伯温病的不像样子,朱元璋顾念旧情派人把他护送回老家,没过一个月,刘伯温就去世了。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老大被胡惟庸害死了,老二因为耿直说错话,被明成祖朱棣害死了。

4

当年明月没有浓墨重彩的写刘伯温,为啥?大约是因为不好写。

如果按照老百姓心里的活神仙来写,那就不是写历史,而是写小说了,如果按照历史来写,和人们想像中的刘伯温又差太多,那么干脆不写,一笔带过更好。

不过当年明月还是写过一个和刘伯温一样的活神仙,那就是王阳明。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王阳明的篇幅不下于朱元璋,当年明月写他如何少年顽略劣,如何官路坎坷,如何龙场悟道,后来如何天纵神明,轻而易举的平定了宁王叛乱。

这部分故事简直就是一部圣人的成长史。我就是从王阳明这儿入坑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我看的是连载版,每天两章那种,成书后反而看的少了。

大约在当年明月以及很多人心目中,刘伯温其实没有王阳明重要,王阳明是心学大师,开宗立派的人物,刘伯温只是个军师。

看历史刘伯温到晚年活的很憋屈,和民间算无遗策的活神仙的人设基本就是两路人。

老百姓只要爽,所以加了很多想象再刘伯温身上,历史上的刘基后来活的很不爽,死的不明不白。

其实如果刘基知道自己后世的刘伯温的人设,大约他也想像那样活一回吧。

=============

文:薛白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