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族与东夷族争夺帝位:舜囚尧,禹逐舜,启杀益……建立夏王朝

五帝时代前期,在黄河流域存在着相互发生关系的三大集团。他们是西部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中部以蚩尤为代表的黎苗集团以及东部以少昊为代表的东夷集团。开始的时候,大概一炎帝和蚩尤族系最为兴盛。炎帝自西向东、蚩尤自东向西分别扩张,两者接触后,小的摩擦不断,终于在涿鹿发生大规模的激烈冲突,蚩尤暂时居于优势。炎帝败撤后,仍极为惶恐,担心蚩尤赶尽杀绝,于是游说黄帝,希望兄弟二人联手对付蚩尤。当时炎帝族系已走下坡路,而黄帝族系势力大增。为了共同的利益,黄帝与炎帝兵合一处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再次交锋,战况空前,炎黄联军大败蚩尤族系,蚩尤被杀,炎黄集团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黎苗集团被迫大部南迁,抵达江汉东部地区。而东夷集团也只好暂时服从于华夏集团。

黄帝族与东夷族争夺帝位:舜囚尧,禹逐舜,启杀益……建立夏王朝

然而,炎帝与黄帝很可能不是亲兄弟。炎帝神农氏在黄帝之前,由于神农氏“世衰”,“弗能征”,才为黄帝的崛起以征不享、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炎帝兴盛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考古发现,炎帝的中心地域渭河(包括汉水)上游宝鸡一带,恰好是属仰韶文化一期的半坡类型的发源地,该区域内聚落内部结构井然有序,贫富分化尚不明显,反映炎帝管理社会的才华。蚩尤的管理的地域大致从晋东南一直延伸到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处。因为地缘的关系,炎帝与蚩尤是很容易发生冲突的。与黄帝同时代的炎帝应是神农氏的后裔,他放弃了神农氏的民主传统,又与农业脱钩,与黄帝一样欲以武力发展势力的父系氏族部落领袖,开始扩张,于是,炎帝与蚩尤发生了战争。

炎黄二帝联合起来打败蚩尤后,因为“炎帝欲侵凌诸侯”,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以与黄帝争夺霸主地位,便攻打弱小部落,小部落纷纷投靠轩辕黄帝,寻求庇护。炎帝愤愤不平,向黄帝下了战书,在阪泉之野布阵讨战。黄、炎的联盟破裂。结果,许多部落都站到黄帝一边,联合起来向炎帝进攻。《史记》记载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三次战争后,黄帝部落得到了大发展,又向南进行了多次战争,征服了许多部落,所谓“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在这过程中,炎帝部落终于和黄帝部落结成了永久性的联盟。炎、黄联盟,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地区,东至于海,南到江、湘,西抵甘肃,北到山西、河北北部,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初定了中国的规模。后来人们把合并后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统称为华夏族,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长。

黄帝族与东夷族争夺帝位:舜囚尧,禹逐舜,启杀益……建立夏王朝

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长后,虽然在部落联盟内保留了各部族首领民主议政,选贤任能的民族习惯,但部落联盟首长的专制权力也在加强。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黄帝是五帝之首。舜,孟子认为是东夷人。

从五帝之说,可以看出黄帝、颛顼、喾、尧得以世袭帝位,取决于三个条件:其一,黄帝部族势力最大,黄帝一脉在部落联盟首领民主议政中的话语权也最重;其二,与黄帝、颛顼、喾、尧的能力、功德有关;其三,推举最大部族首领为部落联盟首长,是平衡各部族权力和利益,保证部落联盟稳定的现实需要。到了尧帝的时候,尧求贤得到了东方夷族的贤人舜,舜有政德,各部族拥护,而且东夷势力增强,文化高于其他各部族,遂在尧执政七十年后,舜被民主推举为尧的接班人,代行天子之政,并最终成为帝舜。舜为帝打破了黄帝一族世袭帝位的传统,这很可能是尧的无奈,因为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尧又无法专制,这也可能是舜囚尧的原因。舜为帝,破坏了黄帝一族世袭帝位,必然会引起黄帝部族和其他部族的一部分人不满并表现在行动上,舜不得已制定“流宥五刑”,对一些反对自己的氏族领袖和黄帝族的重要人物处以放逐之刑。为了团结各部族,舜继续重用各部族首领,如禹、弃、契、皋陶、垂、益等,分职管理联盟事务。因为舜有美德,又有部落联盟首领民主议政、举贤任能的传统,所以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这又是舜的无奈,因为舜的儿子商均不好,禹又是夏部落的英雄人物,黄帝族的后裔。黄帝族与东夷族应该是部落联盟中势力最强大的两个部族,争取部落联盟首长的较量也主要发生在两者之间。禹用权力和影响力驱逐了曾经推荐自己的年迈的舜,所谓舜“南巡苍梧”,实为被大禹流放。舜最后死在南方。

黄帝族与东夷族争夺帝位:舜囚尧,禹逐舜,启杀益……建立夏王朝

在禹当政时,部落联盟领袖的专制权力大大加强。由氏族民主过渡到个人专制,是当时阶层分化和斗争的需要,也是集中力量建设大型公共工程与大自然斗争的需要,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权力,便到处巡行,对各地部落发号施令。禹在涂山召集各氏族部落首领集会,各部首领都带许多礼品来朝见他。禹在会稽大会诸侯并计算分配贡赋时,有个部落防风氏的首领因路途远迟到了,而被禹下令处死。禹扩张的欲望也很强,带领军队征伐南方的“三苗”部落,并在出征前发表了誓师词,表示要代表上天来惩罚“三苗”。经过鏖战,大败“三苗”,“三苗”逃入汉水、丹水上游的崇山峻岭中,有的到达了江南。

禹在治水以及军事、政治上的成功,使他逐渐由军事民主制下的部落联盟首长,演变为个人专断独裁的君王。在禹年迈时,部落联盟会议推荐了东夷首领皋陶作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了东夷族的伯益作自己的继承人。但禹私下里却又培植自己的儿子启,让启掌握很多权力,不给皋陶、伯益以实权,也不给他们树立威信的机会。禹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继位,沿袭黄帝部族产生天子的传统,所以他表面尊重部落联盟首领民主议政的结果,但暗地里却为启创造继位的条件。

禹死后,由于伯益既不掌握实权又没有威信,得不到各部族的拥护和支持,“朝觐颂狱者”都不去找伯益而去找启,民间歌谣也不赞颂伯益而赞颂启。部落领袖和民间都说:“启是帝禹的儿子,他才是我们的君主。”启是黄帝族后裔,又顺应民心,因此继承了禹的帝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

黄帝族与东夷族争夺帝位:舜囚尧,禹逐舜,启杀益……建立夏王朝

东夷族首领伯益本来是禹的继承人,现在王位被启所夺,便率领强大的东夷部队向启发动进攻,打败并俘虏了启。启逃出囚禁之地,重新组织军队,向伯益反攻,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打败了伯益,伯益被启抓获并处死,这就是古书上所记的“益干启位,启杀之。”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伯益与启之异,伯益打败启的军队并俘获启,只是将启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地方,并没有杀他,伯益对政敌还是很宽容的;而启则不同,打败并抓获伯益后,立即将伯益处死,说明启心狠手辣,善以铁腕处事。

这时夏部落在西方的同姓族邦有扈氏,觉得启继位违反了民族传统,便起兵伐启。有扈氏活动于今陕西中部,力量较大。启的军队和有扈氏的军队在甘泽地方发生大战。启在战前发表了誓词《甘誓》,声讨有扈氏威侮天道、怠慢人事的罪行,表示自己要代表上天的意志去惩罚他们,鼓励自己的部属奋勇杀敌,不听命令的将士将受到惩罚。启与有扈氏两军相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启征服了有扈氏,“有扈氏为义而亡”。

黄帝族与东夷族争夺帝位:舜囚尧,禹逐舜,启杀益……建立夏王朝

启东平东夷,西平有扈,于是在钧台(今河南阳翟)大会诸侯,各地诸侯前来祝贺,表示拥戴他的统治,表明夏王朝的统治已经稳定。纵观从黄帝为部落联盟首长到启建立夏王朝这段历史,东夷部族一直与黄帝部族争夺部落联盟首长,只是争夺的方式由立功立德专为专制和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