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中药涨价,到底有没有道理?

名贵中药涨价,到底有没有道理?

中成药而非中药,早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近日,漳州片仔癀药业发布“提价”公告,国家保密品种片仔癀的市场零售价将由500元/粒上调到530元/粒,供应价格(药厂销售价格)也将进行上调。

从东阿阿胶到云南白药,再到片仔癀,名贵中成药涨价俨然已成为行业常态,并且远未有停止的势头。这也招致了人们的诟病:中药,似乎正在远离诊病救人的初衷,成为束之高阁的昂贵奢侈品。

事实果真如此吗?中药企业和行业专家表示,人们对“中药”的认知存在误解和偏差。名贵中药的涨价,是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必然,总体符合消费升级的时代趋势。

此“中药”非彼中药

对于涨价引发的质疑,品牌学者尹杰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们混淆了中药材与中成药之间的差别。二是对药材的各种炒作、江湖“神医”的泛滥以及假冒伪劣,让中药的舆论形象,早就极为负面。

“中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可用于医治疾病的药材,一般是草本植物。而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是一整套工艺流程的完成品。两者位居产业链一前一后,是原料与最终产品的关系。”尹杰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虫草、石斛等中药材的哄抬炒作,各色中医院、国医馆和神医、专家的泛滥,让中药在消费者心中的整体形象低下,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整个中药行业就是低档、欺诈的代表。

“但片仔癀、云南白药、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等中成药则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与西药一样即可见效的药品产品,其药效又经过了百年人体临床检验。如果虚假无用,早就会被淘汰,是不可能流传至今的。”尹杰说。

名贵中药涨价,到底有没有道理?

正是各种人对药材的虚假炒作,毁坏了中医药的名声

“虫草石斛、各色神医奇方、养生医馆们,毁掉了中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名贵中药,或者说中成药,不过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尹杰说。

品牌传播未做到位

本轮名贵中药涨价的主角,是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拥有高知名度的漳州片仔癀。

名贵中药涨价,到底有没有道理?

都说中药走不出去,实际上直到近几年,片仔癀才逐步改变以出口为主的市场构成

资料显示,片仔癀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廷御医将配方带至闽南,是“福建三宝”之一。作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片仔癀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它和云南白药一样,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绝密级中药保密配方,拥有自己的独特知识产权,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500多年前,片仔癀就跟随福建先民‘下南洋’的迁徙,将中医药的深厚与先进,散播到东南亚乃至更遥远的地带。”片仔癀药业董事长刘建顺说,当时的东南亚地区炎热荒蛮,充满艰辛和危险。具备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功效的片仔癀,极适宜应对热带地区气候。因而去南洋闯荡的先民,行李中往往都少不了片仔癀。

直到今天,片仔癀依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0多年位居中成药外贸单项品种出口第1位。在日本、港澳台、东南亚地区,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但令人尴尬的是,片仔癀在当前市场中的知名度,显然无法与自身历史相匹配。在多个机构发布的中药品牌知名度排行中,片仔癀都排在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以及三精、江中等同行之后。

“身为名贵中药,在国内尤其是北方地区的知晓者却寥寥,人们当然会对你的突然提价,持质疑态度。”尹杰说。

他表示,互联网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已经过时。提升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是中药老字号在品牌管理方面亟须补上的不足,也是整个中药行业未来都需要重视和加强之处。

消费升级需求激增

需求大而价格升。传统中药涨价的背后,是消费升级情况下,市场需求激增的结果。

名贵中药涨价,到底有没有道理?

清代阿胶的价格就是每斤3到4两白银,相当于一般家庭半年的收入

以阿胶为例,行业龙头企业东阿阿胶近10年来连续17次提价,产品零售价从100多元/公斤涨至4000多元/公斤,10年价格涨了40多倍。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阿胶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指出,作为享受型的消费品,未来阿胶类产品价格将随原材料趋紧和消费人群增加持续上涨。

“国人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发生了变化,开始从价格转向品质,从产品转向品牌。”尹杰表示,经济收入的增加,让人们愿意为健康花更多的钱,从物美价廉到便宜无好货、一分钱一分货,中国人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此外,物质生活提升后,人们通过消费品牌来彰显个性。品牌的历史与出身,成为人们衡量、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承载着厚重传统文化、品质得到历史背书的中药老字号,成为国人的首选。

刘建顺认为,中国近现代史受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实,导致中药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代消费者的认知中,沦为落后、低端、品差、廉价的象征,自然会对提价产生不解和抵触。事实上,

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等中药,用料名贵,有的出身宫廷,自古便是公认的高质高价。

核心原料日趋稀缺

在片仔癀的提价说明中,原料稀缺甚至短缺是重要理由之一。

此前,包括东阿阿胶在内的中国阿胶企业,从非洲大量进口毛驴的新闻,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背后就是阿胶的原料——驴皮供应紧张。

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市场对阿胶的需求量已高达5000吨,实际驴皮的需求是400万张,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的驴存栏量达到1100万头才能达到市场的供需平衡。然而中国毛驴的存栏量近20年来持续下降,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1100万头跌至目前的500万头,而且还在呈现继续下降势头,造成市场严重供应不足。

而资料显示,片仔癀采用麝香、牛黄、蛇胆、田七等名贵药材用特殊工艺制成。在这公开的四味成份中,天然麝香因为来自国家一级保护的麝科动物而尤为珍贵。

名贵中药涨价,到底有没有道理?

胆小、挑剔、不易批量饲养的林麝

2003年我国将麝列入一类野生保护动物,麝香由国家统一审批和分配。片仔癀是被允许使用天然麝香的7种药品之一,每年向国家申请获得生产所用的天然麝香。但在2015年,国家停止了这种配额供应。

目前,有许多原料涉及麝香的中药企业开始使用人工合成品作为替代。但刘建顺介绍,出于对产品药效和品牌声誉的考虑,片仔癀仍然坚持使用天然麝香。

“麝的养殖,难度巨大。该物种对于环境、温度、食物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只能在海拔较高、气候适宜的地方进行养殖,成本投入很大。”片仔癀常务副总经理黄进明解释了林麝养殖规模难以快速扩大的原因。

“高速上涨的产能需求和1500只的养殖规模之间是巨大的原材料缺口,因此片仔癀价格一再上涨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尹杰说。

工艺、科技带来产品溢价

受访中药企业表示,除去原料稀缺,中药提价遭疑的缘由,还包括中药产品现代化、科技化程度低,品质不行的陈旧偏见。

“提到中药,许多人第一时间浮现出的形象,往往还是草药纸包、手搓脚碾。这导致中药普遍难以获得产品溢价。”尹杰说。

名贵中药涨价,到底有没有道理?

中成药已经实现现代化工业生产

据刘建顺介绍,包括片仔癀在内的主流中药企业,其研发、生产、包装、物流、服务等环节早已实现现代化。各企业在科研、质量方面的投入巨大。

传统中药最常遭遇质疑之处,是缺乏量化标准和科技含量。但随着对科研投入的加大,科技正逐步提升、优化着中药的传统功效。

据介绍, 2008年,东阿阿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从阿胶中成功提取DNA及DNA真伪鉴别,获得4项中国发明专利,并且于2009年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2010年,东阿阿胶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测定了驴I型胶原蛋白质序列;2012年,东阿阿胶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合作,发明了阿胶质量标准“特征肽检测法”,2015年被国家药典收录。

片仔癀也选择与各研究机构,共同开展临床研究、中药药理及分子机理研究、新药研发及临床试验等诊疗新技术的研发与协同攻关。目前,片仔癀已与香港浸会大学成立“片仔癀—香港浸会大学中药创新研发平台”;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建“中国药科大学—片仔癀联合实验室”;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北京林业大学—片仔癀麝类生物学联合实验室”等。

专家表示,很多人对名贵中药涨价有异议,有的是因为受虚假炒作等中医药负面消息的影响,令其有意无意忽略了名贵与常用、中成药与中药材的差别;有的是受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所限,还不了解、也没使用过名贵中药;有的是认为企业涨价是为了提升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去关注产品价格上涨的客观必要性。

“这也正是名贵中药企业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主力产品走向高端化,带来的是品牌形象的提升,但曲高和寡的无本之木,只会走向枯萎。要想实现业绩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积极研发、推出适合大众消费层面的新型优质产品。高低衔接,延承祖训,始终造福于民。”尹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