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不好意思,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是因為是在電影院裡看的,所以想用對電影的標準來評價《您一定不要錯過》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一、《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or《您一定不要錯過》?

昨天紀錄片正式上映,雖然周邊有十幾個影院,但真正排片的影院少之又少。且時間都不是黃金檔。拿到票的時候才發現票面上寫著《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一直誤以為買錯了電影或者走錯了影廳。跑去問門口的工作人員,工作人說:沒錯!崔永元拍的紀錄片就是《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果然,影片的開頭就出現了“您一定不要錯過”的字樣,而在整個影片的過程中,坐訪者背後的字幕都是《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容我猜想一下,影片的原名應該就是《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後來才改名為《您一定不要錯過的》。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顯然適合坐在家裡通過電視機看,而《您一定不要錯過》就值得去電影院試試了,看看到底錯過了什麼了!這名字改得當是“一字值千金”來論!

二、訪談節目or 紀錄片?

《您一定不要錯過》全程都是採用攝影棚內的訪談形式進行。由主持人與坐談嘉賓通過訪談的形式將一個一個的影片帶出來。整個影片隨著崔永元的講述拉開了內蒙古民族電影的主題序曲。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確實也像影片介紹的那樣,這部片子講述了內蒙古民族電影中許多精彩鏡頭背後的故事,比如“懸崖墜馬”、“斷橋落水”等珍貴鏡頭 。看著花六百塊請來的臨時演員騎著馬從斷橋上直接掉入水中的真實鏡頭,不僅替當下的“扣圖黨”們汗顏。看著在馬背上瀟灑馳騁的演員,不僅替因貼了創口貼而感傷的演員臉紅。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這部片子整體看下來,感覺像是由央視出品的訪談節目。崔永元是訪談節目的高手,不過在整個片子中,崔永元並不是主持人,只是前小半段的講述人。到最後崔永元以放映員的方式出鏡,又感覺像是一個紀錄片。

反正看完一天,也沒想明白,這究竟更像是個訪談節目還是一個紀錄片。

三、激情滿滿or看著混亂

透過片子能感受到製作團隊的對內蒙古民族電影的激情滿滿。崔永元對電影有些痴迷,早前就在央視做過一個《電影傳奇》的節目。據說,《您一定不要錯過》這部片子就是崔永元找來的內蒙古的老牌導演麥麗絲執導。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雖然整部片子沒有吸引人的高潮,但整部紀錄片主題還是非常明確,透過片子可以看到其腳本的主題線。一條時間線,從解放之前講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下。一條影片線,將七十年來的優秀內蒙古影片都進行了一一講述。一條民族文化線,通過內蒙古民族電影人的談談,對蒙古族的文化寶藏的發展與傳承進行了探索。

片中,常常有說者潸然淚下、聽者動情不已的畫面。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以我個人的感覺來看,感覺整個片子的感情有點斷!往往是一個電影剛剛講完,觀眾的感覺剛剛準備入坑,卻又跳到了另一個劇情上去了。崔永元的出現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噱頭,可在片子中,崔永元一會兒出現,一會兒消失,最後出現了幾個放映電影的鏡頭顯有點唐突。作為線索人物的主持人(非崔永元)一會兒魔幻,一會兒寫實,完美地將觀眾對整個片子的觀感打得七零八落,看完感覺就是亂亂的。

這種觀感,就是總在河邊走,就是不溼鞋的感覺。不解渴,不過癮!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四、回憶追思or 為崔永元買單

進入影廳,影廳不過五十人的座位,空了不少位置,不多的觀眾中有不少白髮蒼蒼的老人。

講到動情處,隔壁坐著的老人,連連感嘆,不時小聲地與老伴回憶屬於他們的青春。這些老人在這裡找到了他們的青春,我則不然,完全是衝著“崔永無”三個字去看的。如此仗義敢言的崔永元,值得支持一下。網上還有大把我這樣的人在呼籲,片子的排片太少。

崔永元的紀錄片《您一定不要錯過》到底值不值三十塊的票價?

對於我這樣年紀的人看完對片子難有共鳴。講的電影不熟悉,邀請來的演員大多都不認識。相信80後、90後看著就更隔了。從商業的角度上來講,多少覺得這三十塊錢的票價有點點不值當了。

單純從片子的可看性來說,就算馮小剛的《手機2》票房再不好,我都相信比《您一定不能錯過》要好看一些些。(原創作者:大娛樂影評,喜歡就關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