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全文長 9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10 分鐘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精彩導讀

如何認識我們當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環境?我們的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以適應這個新時代的要求?如何全面、深度研究學科的育人價值?綜合活動的育人價值如何開發?這些也是一直困擾我們教育人的重要問題。一起來看看葉瀾教授的新思考。

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這是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葉瀾的理想追求。她開展“新基礎教育”研究已進入第25個年頭。

新時期再出發,她對這項本土化、長時段、整體綜合式的大型基礎教育改革研究也有了新的洞察。

如何認識我們當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環境?我們的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以適應這個新時代的要求?如何全面、深度研究學科的育人價值?綜合活動的育人價值如何開發?這些也是一直困擾我們教育人的重要問題。一起來看看葉瀾教授的新思考。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教育進入了新時期,“新基礎教育”也進入了新時期。我沒有想到,會在生命中遇到這麼多真心實意在乎教育,在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乎每一個人生命成長的好校長、好老師,還有我們教育研究團隊中的好同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十分必要。

這裡我主要談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簡要解讀“新時期”與“再出發”。也就是對我們現在生存的社會和“新基礎”達到的狀態作出相對理性和清晰的分析,這是繼續前行所必須回答的前提性問題。第二,學科育人價值的全面深度研究。如何理解“全面”?如何理解“深度”?第三,學校綜合活動育人價值的充分開發。第四,我們要走到哪裡去。作為理論工作者,重要的是弄明白“教育”到底是什麼,在道理上弄明白了“教育所是”,就有可能按照“教育所是”而行。每個人都將此視作自己的追求,就不會感到壓力,只有享受、歡樂,達到“自然而然”之境。

1

解讀“新時期”與“再出發”

“新時期”的分析從兩方面講:首先,從整個社會意義上如何理解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其次,為什麼講“新基礎教育”研究進入了新時期?把前提、背景弄明白,就會清楚我們從哪裡再出發,既有信心,又知道問題。

1

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新時期”的思考首先要看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生了鉅變。“鉅變”是事實,體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國家由貧窮走向富裕。2018年4月20日《人民日報》發文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組織編寫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是29.39%,這意味著中國在2017年第一次邁進了富裕區的門檻。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數據。

第二,市場經濟滲入社會一切領域。市場經濟尤其是扭曲了的市場經濟的滲入,在帶來經濟活力的同時,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如在政治領域帶來腐敗,否則不需要反腐;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公共服務領域帶來問題,在教育領域也帶來問題,它不只是涉及運行方式,而且包括對人之精神面貌的銷蝕,在精神層面上帶來深層問題。我講“滲入社會一切領域”,不是一切歌頌,而是全面瞭解,包括問題,尤其是深層問題。

第三,信息技術升級換代衝擊力強。“衝擊力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現在人工智能越來越走向替代人的勞動,這對人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才能在新時代生存提出了挑戰。2006年我在《“新基礎教育”論》裡寫到信息化時,尚未出現這樣廣泛和具有威脅性的重大沖擊。另一方面,機器人研究還可能毀滅人類,這是走向極端了!若真走到極端,一定會擺回來!在強烈的衝擊面前,我們不要忘記教育者的理智、良心和責任。

第四,價值體系功利為上、核心模糊。現在,核心價值觀的標語處處可見,但問題是:入心了嗎?成為行動的指導思想和明燈了嗎?因為市場經濟過度滲入,社會風氣往往認為名利才是實實在在的,淡化名利只是唱唱高調。學校不同於社會的是什麼?我認為,學校應是社會發展的“精神母機”,人從小養成的精神力量、社會上尚未生長和發展出來的精神力量,都應在學校中發展起來、光大起來,一代代朝著越來越美好的方向前行。而不是認為社會就這樣,無可奈何。

第五,文化領域古今中外、多元混雜。這裡用的詞是“混雜”,不是“融通”。現在復古的方式多種多樣,中國文化本就有混雜,西方文化也並非一元。一定意義上,現在出現了精神危機感、空虛感和娛樂至死等多種畸形狀態。到底怎樣的未來文化最有利於社會發展,有利於在社會中生存的每一個人的發展,有利於學校的發展?這是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

概而言之,鉅變帶來從未有過的優勢,也帶來從未有過的問題,中國社會繼續發展面臨新任務。

由富到強首先在社會內部面臨轉型的升級換代,社會發展不僅要改變改革開放之前的問題,更要改變改革開放40年本身帶來的新問題。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當前社會發展的核心任務是社會改革發展轉型本身要升級換代。升級換代的主要指標,我曾在《終身教育視界:當代中國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與提升》(首發於《中國教育科學》2016年第3期)裡展開論述,此處僅簡要表達。

一是社會發展指向和諧、民生。包括經濟增長內部的和諧,經濟增長與人文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和諧,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處理好貧富差距、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之間的關係等。現在,民生問題成為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但遺憾的是教育尚未被清晰地放在獨特、不可替代的位置。

二是經濟發展突出創新、質量。“創新”是要從原來模仿著走、跟著走、追著走,走向自己獨立朝前走,走出自己的路,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引領人類發展。改革開放40年,原來強調的是數量、速度,當前轉向強調質量。我一直認為小學發展得太大不是好事,這不符合教育的邏輯。我相信“合久必分”,學校不是超市,不能用開連鎖店的方式形成集團。無論什麼時候學校都不能忘記自己是誰,學校整體改革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三是市場經濟加強規範、誠信。“規範”“誠信”是衡量下一階段市場經濟能否成功的標準。經濟秩序、制度,包括人的精神世界秩序重建,是當前的重要命題。市場經濟本來應該誠信,但是現在日常生活裡無處不存在欺騙的可能,弄得人人自危。規範、誠信是社會穩健、安定、人心所向的基礎。

四是中國社會各地區空間佈局大轉換,城鎮化提速與美麗鄉村建設並舉。有關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 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還要發展超大型國際城市。為什麼新時期發展如此重視城市?在歷史上,城市(city)與文明(civilization)是同根詞,城市與文明連在一起,是持久、穩定的社會組織形態,世界各地的發展趨勢都是走向城市化。但農村是中國社會之根、文明之根,這是獨特的中國現象,“美麗鄉村建設”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五是國家軟實力發展提上議事日程。“軟實力”一方面是人的文化、文明和教養提高,另一方面是社會秩序重建還要形成維護機制,包括懲罰與弘揚。當前,很多城市在發展大型文化設施,校長對此要敏感,關注、研究如何使之成為滋養學生精神世界的重要資源。

在國際上,由富到強的中國也面臨挑戰。首先,中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地位發生變化。從被動全球化走向主動全球化,從被規定走向參與規定,從順勢而行走向對逆向的力量產生制約作用,這個角色定位很大氣,古老的中華民族在今天能否做到對人類發展有新貢獻?其次,發達國家強勢打壓,國際利益格局動態變化。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對“新時期”形成如下幾點基本認識:

第一,中國面臨近代以來(近200年)從未有過的複雜大變局和發展新希望,出現了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進入新時期。我們生逢大時代,不要做大時代裡的糊塗人,要做大時代裡的清醒人。

第二,社會發展必然要求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教育千事、萬事歸於“一事”,那就是:培養出能把握自身命運、具有時代發展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能創造中國未來的一代新人。教育工作者做的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不能做不識時代的糊塗人。

2

“新基礎教育”研究進入新時期

第一,共生體內部結構形成新格局(2012-2017年)。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學校數量增加,地域擴大。共生體內部出現了多元主體的豐富組合。共生體各地區、學校研究發展水平呈現差序。

第二,“新基礎教育”理論與成熟經驗有效推廣,共生體背景下開展研究的新經驗逐漸創生。已有的成熟理論與經驗,如實踐中形成的“鐵律”(整體、領導、骨幹)、推進的過程邏輯,以及合作校和基地校的示範帶領等;理論上已形成的一系列著作與論文,在新進地區推廣中發揮作用等,都足以證明已有研究成果的生命力。與此同時,推廣也在不斷創生新經驗。新經驗包括合作校自主發展、生態區建設、共生體領導小組、區域結對互動、兼職研究員培養等。

第三,“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形成標誌性成果,“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成立。學派的標誌性成果包括:2015年出版的“生命·實踐”教育學論著系列叢書(三套30本)、2016年發佈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教育信條、2018年5月召開的《迴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英文版發佈暨國際研討會,以及目前已建立的三批26所“生命·實踐”教育學合作校等。

第四,理論和實踐發展提出新問題。沒有問題意識,生命活力就會萎縮,內生力就會削弱。內生力與困難、問題、目標聯繫在一起。隨著研究隊伍和勢態不斷壯大,理論和實踐發展提出一系列新問題。當前尤其需要關注“深化”問題。研究指導力量要關注自身發展,有生命力的團隊是有梯隊的團隊,不斷培養新生力量。

綜上所述,“新基礎教育”研究、“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在新形勢下別無選擇,唯有基於現實基礎和發展需要再出發。我們需要探索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深化問題,探索基於“新基礎教育”現有經驗和問題的新發展階段目標與路徑,包括在“新基礎教育”研究三大領域深化研究、提升品質、創造學校新生活、強化合作校成長的標誌性研究等。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2

學科育人價值的全面深度研究

學科育人價值是學校教育育人價值的基礎性構成。學科是最基礎、有組織、濃縮的人類文化精華。什麼時候基礎教育都不能丟學科教學,不要忘記學科教學的重要性。

1

“新基礎教育”研究育人目標關注的核心構成

育人價值指什麼?“新基礎教育”指的是全面育人,所指有五:

第一,培養積極主動、健康發展的人生態度。兒童的心理天空應該是明亮的。明亮的天空、陽光的心態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力量,是內生力成長的重要動力。基礎教育要做對人終身有用的事,不要不在乎積極主動、健康發展的人生態度。有此,則無論順境、困境、逆境甚至身處危境,心態依然明亮,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推卸責任或逃避。

第二,個體人格的養成與公民素養的自覺健全。人格比什麼都重要,人格養成是內在力量的培育,未來社會是民主、自由的公民社會,需要有責任心的公民。自尊自信的人才會尊重人、相信人,不把他人當工具,也不把自己當工具。

第三,基礎學習力的養成和自主拓展性學習需求與能力的培養。

這裡涉及學習潛力、發展潛力的開發。

第四,獨立思考、批判性發現和創造性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在不確定、變動性增強的世態中實現自我發展的生存能力之養成。這是對人的深層挑戰,未來社會更加多元、複雜,對人更有挑戰,需要關注思維品質的培養。

第五,發展多方面的興趣,培養融入和改變身邊世界的能力,與人為善、熱愛生活和生命的人生態度,以自覺創造並可能擁有幸福人生。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擁有幸福人生,為此需要關注學生多方面興趣的培養和開發。教育中的興趣需要培養、開發和育成,不只是依順學生當前的狀態。

這是“新基礎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的“標杆”,需要通過學校各個領域的實踐來實現,不只是對學科教學領域而言。

2

學科育人價值的全方位開發

全方位開發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教師的全面素養和學科育人價值開發意識與能力的提升。教師發展是教育改革中的成人成事,現在我們要以學科育人價值的全面深度開發研究來涵養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學科教學研究需要提升到育人新水平,這對教師是個挑戰,也是實現教師發展的重要平臺。

第二,學科教學內容育人價值的系統研究和配套落實。有教師談道:學生感到知識自己也會長,不是胡亂堆積的,而是知識與知識之間有內在聯繫。這很重要。比如,數學的“魂”是什麼?數學的“魂”在哪裡?有了學科“魂”,才能對育人產生深度影響。伽利略曾說: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的語言寫成的。我們有沒有想到數學與自然的關係?研究過怎樣讓孩子體驗數學與美的關係?

在中學學習數學時,我感受到很大沖擊的是“無窮大”和“無窮小”兩個符號。人生也是如此。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從未直接體驗和深入思考過,更沒有想到可以用有形的符號來表達。儘管我的數學成績並不好,但由此生出了數學奇妙和對數學家的敬意。我想,這些可能就是數學“魂”的構成之一。很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數學教師頭腦裡有數學魂嗎?我們都要自問。數學學科內容的育人價值開發不只是思維方法,不只是形數轉化,這些很重要,是基礎,但還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遠未達到終點!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第三,教學過程多元、多形態互動推進育人價值的開發。教學過程的育人價值,所有學科都要深思,目前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如有教師提出很尖銳的問題:學生真正是自己在探究嗎?還是按照教師安排好的在探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問題嗎?不同的答案有爭論嗎?教師如何發現、捕捉與課前預設不同的資源……這些都需要深度研究。

教師習慣於捕捉和預設相同的資源,與教師預設不同的、開放式問題引出的學生自發表達的資源意味著什麼?教師需要思考:為什麼會有不同?學生有什麼獨特?越是高年級,越需要抽象思維的挑戰,但是一定要從具象開始嗎?還是當學生遇到抽象困難時再給具體的案例或操作性支撐助解?也許我們學得紮實,但是有沒有真正的探究、發現?有沒有每個人內在的自我成長和喜悅?我一直強調:教師在課前清晰把握知識的內容結構,是為了在課堂上把關注、研究的重心放在學生資源和各種互動的真實、有質量開展上。我們現在的課已經與原來不一樣了,教師不是簡單灌輸,而是讓每個學生經歷學習過程,但是學的品質如何?怎樣提升?

教學過程的研究重點不只是停留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和轉換上,更要關注的是教與學怎樣不斷轉化,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真實成長,這涉及師生關係,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關注、關愛,學生遇到問題願意和老師探討,學生能感到老師的關心、在乎,中小學生長大後記住的常常不是教師教的知識,而是教師對他的關注和心理上的關愛。我們要開發課堂作為一種學校生活獨特形態本身的育人價值。看起來靜悄悄的課堂,其實是個生活的海洋。我們對課堂的豐富性、多樣性要有深度探討,要形成新認識。

第四,學科拓展性活動育人價值的靈活創生。學科拓展活動要更開放,不要刻意,要讓學生釋放靈性。學科教學有規範,有基本要求,要熟練掌握;拓展活動則要打開腦洞,提高學習興趣。

上述育人價值的全面深度開發,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日常積累,新基礎是層累性發展,日久方能見功夫。

3

學科育人價值開發的難點

育人價值的全面深度開發,難在哪裡?首先難在要從育知、育識、育方法向全面育人提升,這是了不得的大提升,有大難度。其次,學科與育人的內在關聯和獨特結合,由一般向特殊轉化。上面我講的是“一般”,希望大家研究、開發每個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從一般到特殊,找到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教學與育人的內在關聯和獨特,大家一起清醒、努力。再次,學科教學過程育人價值的全、實、深。原來我們講學校轉型“全、實、深”,現在進入學科育人價值的“全、實、深”。

3

學校綜合活動育人價值的充分開發

這是一個新問題,大家近年來在努力探索。

1

“綜合活動”是學校實現育人價值的又一基礎性構成

綜合活動不受學科限制,它與學校生活、學生髮展的節點和韻律緊密聯繫。我們不只是把學生作為生命體,而且把學校也作為生命體,在其中可以最大限度綻放師生的生命活力,師生在各種活動中實現生命成長。在某種意義上,綜合活動更具有全局性,學科教學分科進行,綜合活動則以綜合的方式開展系列活動。現在經常看到綜合活動課程化的提法,下面我先對“綜合活動”與“學科教學”“活動課程”“拓展課程”的區別作出分析,希望大家清晰綜合活動的特殊性。

綜合活動與學科教學不一樣。我們常常聽到把班會叫作“課”,這已成為習慣,因為班會排在課程表中,班會活動中的座位基本上像上語文、數學等課一樣。這是把學科教學的規範遷移到班隊活動中帶來的問題。綜合活動與活動課程也不一樣。簡而言之,活動課程是西方在20世紀初提出的一種課程理論,它以人類活動領域來分類、組織課程,並強調以活動的方式完成課程。拓展課程包括與學科相關的拓展,與學生興趣相關的拓展(如航模小組、戲劇社、廣播臺等),或者與時代、社會發展相關的拓展,如法治課程等。願意做課程的,可以把這點放到課程裡。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綜合活動”是“新基礎教育”創造的、有自己獨特內涵的概念。通過比較,我再次強調必須認清綜合活動的特殊性:它是以學生的成長需要為出發點,以主題和項目(不是學科)為活動構架,以學生的全程參與(包括策劃、組織和總結交流等)、主動承擔責任、產生積極發展效應為開展活動的原則。我們原來關注教育者在教育改革中成事成人,現在還需要關注學生在綜合活動中成事成人。師生關係在綜合活動中更強調合作、平等,相互欣賞,相互成全。

2

構建“自然”“社會”與“學生成長”內在相通的學校綜合活動節律

人與自然存在內在不可分割的聯繫,自然與我們是最大的生命共同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萬物生命同體。人世間最大的“通”是與自然相通。四季輪轉是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人的生命、生產、生活等多方面的活動,也隨四季的律動而變化。

“節”是生命或事物發展的節點,體現了系統內轉換的臨界點。有自然的節,也有人設定的節,人類生活中形成的節,這些是歷史沉澱、人類經驗的結晶,具有紀念傳統、強化價值和發展路標的價值,它聯繫著歷史、現在和未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前了不起的創造,春秋時已有冬至,後生成兩分兩至,到漢朝正式確立了二十四節氣的自然律法,成為自然四季律動變化規律的時間節點式系統表達。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有關節氣的認識和活動逐漸豐富,具有了自然變化和社會生產、生活、習俗等多方面綜合表達的特徵,數千年來與中華民族的生存息息相關。

因此,無論從自然變化、萬物生長的節律,還是從繼承傳統的維度,節氣都應該且可能成為整合學校綜合活動最為適宜的系統框架。四季中的二十四節氣與學校綜合活動的切合點在於學生的生命成長節律和學校生活起承轉合的節律之合拍。學校活動的整體規劃,應以長時段的“季”為單位,方能形成主題的有機整合。

“新基礎教育”的共生體學校對“節”的綜合活動已經進行了探索。下面我嘗試對學校四季活動作出再構建,供大家研究參考。

1. 學校全年綜合活動以四季分大時段進行設計

每時段分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以一季中最後一個節氣結束為終點。

每一個時段的起始時日,學校都要有“送往迎來”的綜合活動,以強化生命流轉、季節轉換的標誌意識。每季都要有六節氣的名稱,自然、人文內容的圖文或專題錄像介紹(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配以詠唱、背誦等有關活動,讓節氣這項中華文化對自然變化節律的偉大認識與創造性表達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記,存活在學校生活裡。每一季的主題都要與生命成長以及學校生活的節奏相關。

每一季還要有直接到自然中的活動,提升學生直接感受自然、欣賞自然、與自然對話、息息相通的感受力,並養成親近、關注周邊自然世界的愛好與習慣。我這幾年一直嘗試用攝影與自然對話、溝通,感受這樣做是有成效的:花苞綻放、草地變綠、枝頭結果、風雲變幻……生活中的周邊世界、大自然常常會給我們帶來驚喜與感動!

2. 春季的主題是“生”——及時播種

播種生命、播種愛、播種心願。探尋、觀察、記錄、體悟,春草破土、春花凌寒、舊枝新芽的生命內生力之頑強,萬物初生之動人心魄的美。強化“開啟”“初生”對於任何生命和事物是否存在的重要價值。

3. 夏季的主題是“長”——自覺成長

長身體、長學問、長能力、長智慧、長意志、長責任、長情誼。感受自然界萬物盡力吸收陽光雨露、蓬勃生長,使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熠熠生輝的繁榮景象之美。體會“長”要善於吸收外界的能量,更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方能完成生命從出生到長大的轉換。

4. 秋季的主題是“實”——收穫成果

欣賞秋之成熟蘊含的美,大自然色彩變幻之妙。享受經努力之後獲得成就的喜樂,感受一切來之不易,感謝所有對自己成長的幫助,包括對傳統的敬重和傳承意願的強化。對自然贈予、勞動成果的珍惜,富裕時代需要形成“惜”的意識和習慣:惜物、惜財、惜時、惜情……

5. 冬季的主題是“藏”——蘊藏蓄力

蘊來年生命之力,擇再生優良之種;蘊共度嚴寒之暖,思一年成長之歷。欣賞冬季落葉後枝幹的挺拔、剛毅、不屈之美。意識到“根”的重要:雖深藏地下,卻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6. 學校全年主要綜合活動按四季分配整合

具體參閱下表: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幾點說明:

(1)各校必開展校慶系列活動,增設學校獨特的傳統節日(表中未列)。

(2)相關節氣及各類活動可按需要在班級、年級、全校三個層面以不同的方式開展,成為全校學生生活的組成。

(3)原有的為學科活動專設的節,可劃到各項活動中,也可劃入拓展課程。

葉瀾: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4

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

1

“生命·實踐”教育學——探索教育之“所是”

何謂“新基礎教育”研究、“生命·實踐”教育學派認識的“教育所是”?它包括三個方面。

1. 價值確定。教育是促進人之生命成長,通過“長善救失”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參與者變得更美好,承擔起自己從事職業的社會責任。教育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偉大事業。

2. 思維轉型。走出片面抽象、孤立對立、非此即彼等簡單歸納、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方式,用複雜思維方式研究教育活動內在的矛盾、張力、關聯、互動、生成、轉化等複雜關係,研究教育系統的結構、生存和發展之原道。

做“新基礎教育”,沒有價值確定做不下去,沒有思維轉型則做不好。我們許多校長都感到自己的思維方式變了,就是長期進行“新基礎教育”研究的結果。

3. 以身立學。我言即我信,我信即我行,我們努力這樣要求自己,這是“新基礎人”的群體人格特徵,是“生命·實踐”教育學人的人格特徵。以身立學,是以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學校整體改革為核心,通過理論與實踐多主體、多層次、多方式的多向互動,探索當代中國基礎教育學校改革解弊之方;走出創造學校新生活之路,在改革者自覺、積極參與中實現成事成人;走出創建當代中國教育學的學術之路。

2

走向“自然而然”之境

何謂“自然而然”之境?如何走到“自然而然”之境?

1. 通過學習、反思、實踐、創造,基於日常,不斷實現自我更新。

使價值成為信念;將教育之道內化於心,外在於行;練就新基礎教育、教學和學校領導的新基本功,使習慣成自然,達一切自然而然之境,這是大修煉。我們人人作為自己生命的發展主體,共同創造學校新生活,享受教育活動所特有的生命四季,享受教育獨有的尊嚴、活力與歡樂。

一個對自我更新沒有興趣的人和學校,是做不好“新基礎教育”的。

2.“生命·實踐”教育學追求的教育最高之境——“自然而然”。

我用四句話概括表達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最高境界——“自然而然”:

(1)厚朴如樹。紮根於土,堅實不移;不圖虛名,不玩花樣;成全生命,舒展成長。

(2)溫潤如玉。經久積澱,化為內質;光自心出,方得溫潤;自在自如,悅己養人。

(3)靈動如水。不畏高山,不懼險阻;一往直前,無怨無悔;坦蕩靈動,得大自在。

(4)絢麗如鳳。生命多姿,五彩繽紛;精神奮發,涅槃重生;愛心不變,歡樂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