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紹興曲藝成爲絕唱 他把五大「國遺」曲種資料全捐了

2018-08-03 10:49 | 紹興日報

不让绍兴曲艺成为绝唱 他把五大“国遗”曲种资料全捐了

近日,紹興市曲協、市戲協名譽主席,紹興市文聯“心連心”藝術團團長汪嘉寶,將從藝50餘年收集整理的地方戲曲音像資料,以及他本人創作的500多部作品,全部捐贈給紹興圖書館。

“捐贈的這批紹興地方戲曲音像資料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珍藏價值,尤其是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平湖調、蓮花落、詞調、宣卷、攤簧5大麴種的原始演出實況,極為罕見,對紹興曲藝的傳承發展大有裨益。”紹興圖書館館長王以儉說。

“紹興的曲藝是寶貝,5大‘國遺’曲種都在紹興,這樣的城市唯有紹興。但是曲藝不能當藏品,必須推陳出新,結合現代的包裝和內容,才會被更廣泛地傳唱。”汪嘉寶說,捐贈是為了讓紹興曲藝能夠代代傳承發展下去,不致於成為絕唱!

跟著豆腐師傅學蓮花落

年近古稀的曲藝名家汪嘉寶,13歲考進紹興戲曲訓練班。“紹興蓮花落,原來是豆腐師傅、船頭腦、打鐵師傅等底層人員勞作中調節精神時唱的。戲曲訓練班中的科班老師金鶴錦,人稱‘老豆腐’,蓮花落曲調唱得特別好。”汪嘉寶說,他向金鶴錦學習蓮花落唱腔,也向民間的“小豆腐”王德興學習蓮花落唱腔。

1966年,汪嘉寶同民間藝人胡兆海一起走村穿巷到處表演蓮花落,在諸暨的趙家、柯橋的王壇、稽東等地表演蓮花落《母女會》《上海奇案》《智取威虎山》等,“當時每場演出報酬只有8元。”汪嘉寶說。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紹興蓮花落不斷在變,從傳統的一人獨角,到男女雙檔、四人檔的女聲組唱和男聲組唱,乃至多人群體表演唱等,形成了十五六種表演形式。在演唱上,通過引入組唱、戲歌、音樂快板、小品說唱、蓮歌表演唱、群口無伴奏等多種形式,如《一粒米》《水鄉謠》等兒童蓮花落,讓孩子也有了適合自己唱的蓮歌。

在配樂和唱腔設計方面,除了中國傳統樂器琵琶、四胡、揚琴、二胡、笛子、鼓板,小提琴等西洋樂器也加盟進來,唱腔吸收了越劇、紹劇、滬劇、京劇等戲曲唱腔元素,並採納現代歌曲元素,節奏明快。

“紹興蓮花落髮展的音影像資料,我基本上都完整地保存著,這次把它捐了。”汪嘉寶笑著說,這樣可以讓廣大戲曲愛好者查閱、學習和觀看。

“復活”詞調 唱響宣卷平湖調

紹興詞調歷史悠久,是由盲藝人(女性居多)演唱的傳統曲藝曲種,由三至九人分角色演唱故事,是彈詞向攤簧過渡的一種曲藝,流行於紹興及其周邊地區。

“上世紀末,隨著紹興詞調藝人謝汝珍、邵文朱的去世,詞調幾近失傳。”汪嘉寶遺憾地說,1915年,魯迅先生在家為母親祝壽,請來曲藝藝人唱的就是詞調。現在留下來的只有一盒磁帶,還是他前些年在採訪一位80歲老藝人時錄製的。

為了“復活”詞調,幾十年來,汪嘉寶蒐集散落於民間的曲藝藝人的資料,紹興詞調傳統長篇書目,其中有些是紹興詞調特有的書目。

汪嘉寶憑著小時候對詞調的記憶,再加上聽詞調老藝人的曲藝錄音資料,終於將這一瀕臨失傳的曲種給“復活”了——2008年,紹興詞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他為施金裕“量身定製”的紹興詞調《十全十美》,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節上獲得一等獎。

紹興宣卷是5大麴種的“長者”,傳統的宣卷表演形式單一,以“照本宣科”的面目示人。2007年,由汪嘉寶改編的宣卷《花名寶卷》,原版長45分鐘,他改編成12分鐘,以符合觀眾欣賞需求。2014年,由汪嘉寶作曲的紹興宣卷《票》,由身穿旗袍的紹興女子曲藝隊演唱,一舉獲得第九屆全國曲藝邀請賽一等獎。

“紹興平湖調,曲調旋律緩慢,觀眾聽著好象催眠曲,昏昏欲睡。”汪嘉寶說,但紹興平湖調具有典雅清逸、平和柔緩的藝術特色。為此,在不改變原曲調旋律的情況下,將原來的坐著唱改成站著唱,將原來的三分說七分唱,改成七分說三分唱,節奏也就明快起來,更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

“我之所以能夠復活詞調,唱響宣卷、平湖調,這與我半個世紀來收集的紹興五大麴種的資料分不開。如今我老了,把所有的資料都捐出去,是希望這些資料對後來的曲藝工作者研究者有些幫助。”汪嘉寶說。

(原標題《汪嘉寶:捐贈是為了讓紹興曲藝不成為絕唱 他把五大“國遺”曲種資料全捐了》。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