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人生不总能‘大吉大利,今晚吃鸡’,还可能随时‘落地成盒’。”

“抖音少玩点,外卖少吃点,熬夜悠着点……”

这些金句,出自武汉高校的毕业典礼上。毕业了,背上行囊,奔赴梦想。而“大学之城”的往事,你又知道多少?

一百多年前,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汉创办了一套从幼儿、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系统完备的新学制体系。

他创办的自强学堂(现武汉大学)、湖北农务学堂(现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艺学堂(现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新式学堂,为今天的武汉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重要的教育、科技中心奠定了基础。

但让这座大学之城凝练具有恒久意义的精神资源及价值意蕴的,却是80年前的“漂移”

1

弦歌不绝的大学悲欢录

80多年前,抗战起,烽火连天。为延续中华文脉,全国开启了一场悲壮的高校大迁移。当硝烟与战火逐渐逼近武汉,“大学之城”不得不经历一段漂泊流离的岁月。

刚刚在珞珈之麓、东湖之滨落成新校舍的武汉大学,在多次派员实地考察后,决定迁往四川乐山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武汉大学西迁路线图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同年九月,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也着手准备西迁,校址选在了恩施东门外的五峰山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华中农业大学恩施办学期间校景

武汉高校中,西迁时间最长的,要属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华中大学。1938年7月10,华中大学开始举校西迁,在校长韦卓民的带领下,先后辗转长沙、桂林、南宁,取道越南,转向昆明,终于在1939年3月16日落户于大理喜洲。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大慈寺,华中大学当年在喜洲的校部

1938年,1200多名武大师生冒着日军炮火,沿着长江逆江而上,一路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经历西迁的苏雪林晚年回忆,四川水道凶险,一旦“船碎人死旋入江底,再也不会浮上来”,同舟某职员的小孩坠水,没有停船救援,“谁也不理”。

乐山八年,他们的弦歌不绝的故事并不亚于西南联大。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深处内地的乐山,古称嘉州,自古以秀丽的山水闻名。武大学子初到此地,乐山人民竭尽一切可用之地,拓为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房。文庙作校本部,城郊三育学校作理学院、理学院,教会设施作女生宿舍,龙神祠作男生宿舍。学校化整为零,融入乐山城。

叶圣陶于1938年底到武大任教,初到乐山,他发现这里街面整洁,物产丰富且价格低廉,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称赞说,“此间生活便宜”,“以生活情况而论,诚然安舒不过”。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千余人的学校,竟有各类学生社团160多个,社团以出版刊物和壁报为主,连文庙棂星门两侧的墙壁都成了同学们直抒胸臆的黑板)

然而,战火之下,没有哪一寸土地可以成为世外桃源。

战乱阻隔,物资匮乏,为解决生计问题,许多教授不得不从事各种副业,以渡难关。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在乐山一家裱画铺里代客写字。他写道,“煮字难充众口饥,牵萝何补破残衣,接天兵祲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盗,坐收赢利有伧儿,一家欢笑万家啼。”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关山月画作《今日之教授生活》,画中人物系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李国平)

1939年8月19日,36架日机从师生们曾生活过的汉口出发,对乐山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轰炸。整个乐山城炸毁三分之二,七千余名无辜百姓丧生。武大师生也损失惨重,有十数人丧生,周鲠生、杨瑞六、叶圣陶等三十余位教授的家当全部被毁。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旦夕福祸,那时期,生命脆弱得如同一张白纸。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到1943年的五年中,1700多人的武大,因贫病交加死亡的人数竟在百人以上,死亡率到达8%。使得学校公墓不得不一再扩大,被称作“第八宿舍”。上午还谈笑风生的同学少年,可能晚上就搬进了“第八宿舍”。学生后来回忆,当某同学去世,同学间不愿说着这悲伤之事,只愿说,“某同学搬到第八宿舍去了”。

2

八载炼狱,铸成当时“四大名校”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尽管生活窘迫,但西迁师生发愤、勤勉的向学精神,为人所津津乐道。

武汉大学非但未因战事而停止,反而名师云集,英才辈出。学校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蒸蒸日上,与同处大后方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一道,被世人并誉为“四大名校”。

王星拱,武大西迁到抗战胜利时期的流亡校长。他求贤若渴,广揽人才,亲自奔波全国各地遍访名家,广纳天下名士于武大。其中不乏朱光潜、钱穆等名家。就连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曾秉钧也不由感叹道:就教师质量而言,清华不如武大。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朱光潜在外文系教英诗,一日,课堂上他用英文读到“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时,突然忍不住去下眼镜,泪水流满双颊,快步走出了教室。而室内的学生一脸愕然,但无人开口说话。电影《无问西东》中,有“静坐听雨”、“警报中读书”、“山洞里吟诗”等片段,致敬大师学者。

在乐山,大师的故事也是比比皆是,只是待人诉说。

乐山文庙里的大成殿,最为宽阔,还“结实”,特意作为图书馆。但这最宽阔的图书馆“人满为患”,幸好乐山多茶馆,学生便借这一隅用功。

在乐山8年间,武大创造诸多奇迹,高尚荫先生发现中华桃花水母;桂质延教授搭建起来中国的第一个电离层实验室;完成了第一本用汉语写作的宇宙射线专著;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传记《张居正大传》……仅以“国立武汉大学”为机构署名在《自然》和《科学》发表的科研论文,至少有8篇。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访华中会发现,“在四川嘉定,有人在可以遥望西藏山峰的一座宗祠里讨论原子核物理。”

孕育出美国“阿波罗”号登月飞船发动机设计师黄孝宗,两弹一星”科学家俞大光,“中国计算机之父”张孝祥,“台湾工业之父”赵耀东,“核电之父”欧阳予等多达27位院士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武汉大学经济系1944年毕业生在乐山纪念合影。这届里有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陈文蔚,上一届有谭崇台)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1946年,武大“复员”回武昌,8年间,武大学生从西迁时的600人,增加到1700人,教职工则由200人增加到600人,成为当时最完整的一所大学

幸运,大学之城的“漂移”,保住了中华文脉。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3

走过的路,是大学之城的厚度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80年后,珞珈山下,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向15000多名冒雨参加毕业典礼学生说道。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80年后,他们的芳华中,没有硝烟、没有疾病。但一直都有乐山八年时的朝气与精神,带着这份传承,他们背起行囊,奔向全国。

“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导师付磊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发表8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110,这是我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希望以后有很多钱,给母校盖几栋楼。” 毕业生们说着笑着哭着,话语里满含眷恋与感恩。

城强则校兴,校兴则城强。从“大学之城”走出的学子,他们非常愿意“回家”看看。如武大校友雷军不光带回“真金白银”的项目,还回 到校园操场上坐一坐,“归来仍是少年”。

武汉的高校已与武汉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去年来,一场又一场的校友“资智回汉”、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刷屏网络。昔日莘莘学子,今日皆成栋梁。仅去年,第一波校友“资智回汉”签约总额超1.3万亿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武汉大学已是武汉一张名片,每年樱花盛开时吸引近百万全国游客)

一座有着百年激荡史的大学之城,理应贯注着一种传统与精神。

一百多年前,推动近代教育的大学之城,在曲折中敢于推陈出新,培养实业人才。

80年前,民族危难、国运凋敝之际,西迁的大学执著地守护着百折不挠、科学报国的大学精神。

今天,武汉这座大学之城领悟蕴含在峥嵘岁月中的精神内涵,从厚重历史传承中汲取着更多智慧和教益。

附: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校友中走出的两院院士

80年后回望高校西迁,武汉这所大学的故事不亚于西南联大

参考文章及书籍:

《溯流而上:武汉大学的乐山岁月》,南方周末

《武大的西迁旧事》,信息时报

《重走西迁路 武大教师寻找“乐山精神”》,乐山晚报

《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张在军著

《西迁:从省立农专到省立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

《恩施岁月:耕读新农》,华中农业大学

《喜洲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纪念馆建成 再现了峥嵘岁月》,云南法治网

《抗战时期武汉高校内迁经过及历史意义》,三峡大学学报

《烽火西迁路》,骆郁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撰文丨刘靖宇、蔡婉婷、国倩

制图丨肖田、张敏闻、刘靖宇、国倩

校审丨玄武

排版丨刘靖宇

叶玲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