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轻视妈妈,都是因为爸爸跟孩子说了这些话

春节期间,在一个亲戚家住了四天,住到尴尬癌犯上。男女主人一天拌嘴八百次,连拿个纸巾这样的小事双方也要怼上几句,作为“客人”的我,只得站在一旁扮傻。

我姐说,“他们的相处方式就是这样,两个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内心还是很心疼对方的。”本来我还挺信的,但通过两天的观察,我基本否定了我姐的说法。

首先,夫妻俩都是四十好几的人了,结婚十多年,男人没有一丁点包容女人的样子:叫妻子拿个纸巾,等了五分钟见妻子还没找到纸,直接黑脸,一句“笨蛋”、“你猪啊”就甩过去;比如,新买的小太阳电热扇,妻子不会用,一不小心按坏了某个按键,男人也不避讳有亲戚在场,直接怼:“人的头,猪的脑子。”怼完,转头就对儿子说:“你妈太笨了,以后可别学她”。

被老公嫌弃后,女人有时候会嘀咕几句,见亲戚在,只是尴尬地笑笑。有时候能明显感觉她面露不悦,洗碗的时候把碗盘摔得老响,好像在发泄什么。

孩子轻视妈妈,都是因为爸爸跟孩子说了这些话

在中国,大部分家庭依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当家做主。男人在家里往往喜欢一言堂,女人只有附和顺从的份。

有一次去一个女同事家吃饭,当天正好碰到她老公出差回来。我们正聊着关于学校社团的话题,他们的孩子八岁,听到我们的聊天内容很好奇地问:“妈妈,你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这么多,好棒啊!”

女同事趁机鼓励孩子:“你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比妈妈学得更多更棒。”孩子的眼光充满期待。

话题还没结束,她的老公冷不丁来一句:“别听你妈瞎说!就你妈上的那破学校,有啥玩意儿好学的?”

这盆冷水扣上来,明显感觉到女主人的尴尬,我赶紧说话打圆场,把话题从“大学”转移开。

一旁的孩子,看上去似乎一脸不悦。

孩子轻视妈妈,都是因为爸爸跟孩子说了这些话

每个孩子最初的“人格范本”,都来自于父母。

太多父母,在孩子面前,由着自己的性子,失了分寸地贬损、矮化另一半。这样的行为对于一个心智和认知能力稚嫩的孩子而言是一种伤害。

比如我邻居上五年级的孩子,作业不懂做从来只找爸爸,为什么?

因为早前妈妈给她辅导作业,一旦出现辅导失误的情况,孩子爸就会冷潮热讽一番。

有一天,孩子妈妈见孩子晚上十点多作业还没作完,想上前帮忙,没想到孩子竟然说:“我不用你帮,我爸说妈妈“智障”,容易帮我做错了。”孩子妈妈又惊又气,一晚上没睡着。后来花了好长时间才挽回孩子心中被“黑”的形象。

在孩子心里,父母都是同等重要,都是他们最爱的人。可是,如果一方习惯性地用语言攻击、乏低另一方,只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带有偏见。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日后长大进入婚姻,也可能重复他父母的相处模式,对配偶有失偏颇。

孩子轻视妈妈,都是因为爸爸跟孩子说了这些话

好的家庭,父母会有意识感受孩子的内心,不会把自己对配偶的不满与情绪毫无避讳地流露在孩子面前。

父母给孩子最实在的爱,就是彼此尊重对方、包容对方,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或缺的一种修养。

在孩子面前,你如何评价伴侣,将决定着一个孩子成长的维度、一个家的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