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和梵谷都死在37歲,如何評價他倆的人生和藝術造詣?

鏻靜


如果說拉斐爾和梵高兩個人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可能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兩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大師都生活在西方美術史充滿活力和變革的時代。

除此之外,他們毫無共同之處。

題住非常睿智的看到了一位畫家的藝術造詣和收到畫家本身人生經歷的影響,這也是我們對比拉斐爾和梵高的根基。

因此,在評價二位大師藝術造詣之前,不如先來對比一下他們的人生軌跡。

雖然都有家族藝術基因,但家庭成長環境大相徑庭

  • 拉斐爾

拉斐爾的爸爸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畫家,雖然不是特別有名,但也是當時主流畫家圈裡的人。拉斐爾父親早逝,然而他10歲開始就師從名師,每個老師發現自己hold不住這個天賦橫溢的學生,就會把他轉手推給下一個大師。

由於很早就混跡在主流繪畫圈,生活優渥的拉斐爾又養成了優雅謙遜的貴族個性,所以在圈兒里人緣非常好,甚至在他年少剛出道不久,為了也去梵蒂岡給教皇畫畫,他還託關係找到教皇,結果教皇直接給他單開了間屋子讓他畫。這樣的資源,不可謂不硬氣。(當然他本身的才華也是完全不容忽視的)

如果當時有“學院派”這個叫法,拉斐爾就是個學院派學生,他從小就受到文藝復興藝術的薰陶,最終自己也成為了一位文藝復興畫派的畫家。

  • 梵高

梵高雖然家裡有幾代都是畫商(賣畫的),但生長在海牙小鄉村裡的梵高卻無緣名師,梵高一生沒有任何一個真正意義的老師,而他的爸爸,作為一個神父,只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好好過日子而已。要知道在當時,畫家可是隻有有錢的家庭才能供養的。梵高想當畫家,在家人看來簡直是瘋了。

雖然最後梵高青年時期去了巴黎投奔做畫商的叔叔,但是因為自己的野路子受到了擠兌,在那之後,他回到家鄉,開始了一段打醬油的人生(就是他畫《吃土豆的人》的那個時期)。梵高在30出頭才確定自己要真正成為一個畫家,可以說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中的戰鬥機了。

他們為何而畫

  • 拉斐爾

首先說明,這裡並無貶損大師的意思,就是就事論事。拉斐爾少年成名,意氣風發,甚至敢於在內心暗暗跟大師叫板。拉斐爾非常喜歡與同行競爭,一爭高下,當然這也是當時百家爭鳴的一種常態。

除此之外,拉斐爾從繪畫上,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喜歡模仿和偷藝,這當然也源自於他的上進心和好鬥心。據說從少年時,他就可以畫的跟師傅一模一樣,甚至旁人很難分清師徒的作品,在梵蒂岡期間,甚至還打通關係進入未完成的米開朗基羅壁畫偷學米開朗基羅的技藝。

拉斐爾就像是一個武痴,吸取百家精華,而他的畫中散發的那種溫暖的光芒,正是他順風順水的一生最好的寫照。短暫的一生,訂單不斷,雖然他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卻是三傑中顯得最功利的一個。

  • 梵高

相比之下梵高,可以說是一個大寫的“慘”字。然而在慘的表面下,是梵高一顆純淨的追求藝術與美,追求自身表達的內心。

從古至今,畫家要想避免悲慘的人生,必須得家裡首先不缺錢,屌絲逆襲的案例幾乎沒有。然而這個世界上仍然有像梵高這樣的畫家,可以不去考慮自己人生的利得,繼續執著的從事這種很難賺錢的職業,除了發自內心的熱愛,應該沒有什麼其他的理由了。

大家都知道梵高一生畫了畫了幾千幅畫,卻在生前只賣了一幅,他的潦倒和不得志跟拉斐爾形成了太鮮明的對比,彷彿拉斐爾擁有全世界,而梵高,只有他的弟弟。

為什麼拉斐爾成了拉斐爾,而梵高成了梵高

人們經常喜歡拿兩個人的個性作對比,說拉斐爾生性溫和,情商高人緣好,梵高生性古怪,情商低人緣差。我覺得這個說法簡直不能再片面。

凡事有因果,如果你不知道一個人身上曾經發生了什麼,你的確是沒什麼權力去對人家現在的人生指指點點。

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梵高生在拉斐爾家裡,可能這輩子過得無需如此悽慘。

而如果拉斐爾生長在梵高家裡,也可能不僅僅只是模仿大師,而是會在悽苦的人生中綻放出更多的藝術靈感吧。

沒錯我就是這個意思,我認為比起拉斐爾,梵高擁有更多的藝術感觸。拉斐爾可以畫出別人的靈魂,卻畫不出自己的,而梵高終其一生都在自己的畫中表達自己的靈魂。

為什麼呢?當然是因為比起拉斐爾,梵高孤獨的多。拉斐爾是當時主流畫派的寵兒,而梵高是後印象派時期,既不被新古典看得起,又不被前印象派待見的小流浪漢。

孤獨使藝術作品成為唯一的發洩出口,因此才成就了那麼多具有張力、與眾不同的藝術作品,梵高也之所以成了梵高。

早逝之殤,也是有區別的

瞭解二位生平的人應該都知道,拉斐爾死於偶感傷寒,略帶自作自受。拉斐爾喜歡美色,又因為長得帥常得女人歡心,我們當然不能相信他是傳說中縱慾而死,但是這戛然而止的美好生命卻死的如此突然,這是一種極為被動和令人驚愕的死法,當然,還略帶作感。


梵高,大家都清楚,37歲的梵高因為長期室外作畫風吹日曬,以及長期的孤獨和絕望,脆弱的精神早已崩潰,梵高如同活在那個世界的一隻臭蟲,令周圍的人厭棄和無視,梵高的死是那麼順其自然,彷彿他本來就應該在自己的37歲走向死亡。梵高如同一隻在狂風中暴曬的雜草,被慢慢抽乾水分,變得異常乾癟,毫無生氣。

很多人熱衷於去探索梵高到底是怎麼死的,其實開那一槍的人到底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梵高已經不再想要自救,是他主動放棄了自己已經殘破不堪的生命。

最後我們來說說藝術造詣吧

也許只有藝術造詣這四個字,是可以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不帶任何歷史背景的。而造詣這兩個字,卻又不僅僅在技法,更在一個藝術家的藝術態度。

在這點上,雖然二人側重不同,造詣上卻不可能分伯仲。

拉斐爾可以說是吸取了文藝復興無數大師的精華,創造出了一種在當時看來最巔峰的完美藝術,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文藝復興推向高潮。而文藝復興作為當時最先進的藝術思潮,拉斐爾的重要意義當然是顯而易見的。

梵高同樣也生活在這種新藝術思潮爆發的年代。印象派逐漸取代新古典,被社會新的買家——資本主義新貴(而非王公貴族)所欣賞,這是一個更加重視人本,重視畫家內心世界和自我表達的時代,而梵高,當然也稱得上站在這個時代的巔峰,只不過可能他稍微站的早了一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同時代沒有人像梵高一樣如此激烈的在表達自己,這種不顧一切的自我表達,正是現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的核心思想。


拉斐爾和梵高的畫,一搜一大把,我就不配圖了,其實我更加希望大家先去了解畫家生平再去看畫,你會發現那些畫散發出了完全不同的意義。


旅讀歐洲


有一個詞組叫“情深不壽”,意思是說,對待任何事物,如果感情用得太深,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那麼,往往會折損人的壽命,讓人過早的夭折。

這個詞組用到拉斐爾和梵高身上非常合適。他們都活了37歲,可以說是巧合,但深層原因是他們給自己施加了太多壓力,自己把自己累死了。

人的生命是一個正常運轉的機器,適當休息,勞逸結合,才能讓它良好運轉。像熬夜,酗酒,暴飲暴食,抑鬱,身體出了毛病後不及時治療,都會對身體這架機器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到頭來,各個身體器官過早的衰敗和老化,容易讓人出現意外。

拉斐爾《丘比特與美惠三美神》

拉斐爾跟梵高都是藝術天才,同時都是獻身於繪畫的偉大畫家,為了藝術,他們忍受了許多不幸和痛苦,長期的積勞成疾,最終讓他們遺憾離開了人世。

拉斐爾(1483年——1520年)出生在意大利一個商人兼畫家家庭,自小家境優越,喜歡畫畫,性格隨和,做事認真仔細,從不馬虎和敷衍了事。這從當時羅馬教皇分配給他的大型創作任務,他在規定時間內出色完成,完全能看出他的職業態度和人格魅力。

但同時,拉斐爾又是一個極喜歡爭強好勝的人。他剛出道時,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已經是享譽歐洲的繪畫大師,他比他們小20多歲,拉斐爾在心中發毒誓:一定要超過他們。

拉斐爾《亞當與夏娃》局部

從此後,為了成名,拉斐爾到處接活幹,給大大小小的各個教堂畫壁畫。並且接來了梵蒂岡簽署大廳天花板上的大型壁畫《亞當與夏娃》的創作。在1520年春天的某個黃昏,拉斐爾感冒發燒,實在無法堅持畫畫。他就回家躺在床上,神父對他簡單治療後,他希望自己第二天趕快能好起來,繼而畫畫。然而,第二天他再也沒有醒過來,與世長辭了。

梵高(1853年——1890年)是後印象派大師。出生在一個小牧師家庭,家庭狀況一般。他是老大,有幾個兄弟姐妹,因此,他必須一邊工作一邊畫畫,沒有條件象拉斐爾那樣有人資助畫畫。

梵高自畫像

梵高的一生窮困潦倒,僅僅賣出去一幅畫,得到40英鎊。這幅畫還是他的弟弟為了給他樹立繼續畫畫的信心,偷偷求人幫忙買走的。

畫畫需要顏料、畫布、畫筆等工具,還需要出去採風寫生,以及僱傭模特,梵高往往沒錢置辦這些東西,為了得到它們,梵高只好壓縮自己的生活費,在很長一段時間,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從而省下錢購買繪畫工具。

梵高《星空》

由於貧窮、飢餓、疾病所帶來的生存壓力,以及本身性格比較內向,梵高身邊朋友並不多,讓他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抑鬱症長期折磨著他,叫他痛不欲生,以助於讓他偏激、瘋狂,這從他後期那些《星空》、《向日葵》等作品中完全能看出他的精神狀態。

這些作品色彩濃豔,筆觸動感極強,甚至於呈現出螺旋形的扭曲狀,具有一種蓄勢待發的魔力。

在1890年的夏天某一天中午,梵高產生了幻覺,用手槍向自己腦袋開了一槍,槍聲把他帶離了人世。


鴻鵠迎罡


常言道,世事無常,人生難料。有時候真的是造化弄人,天妒英才啊!

拉斐爾和梵高,兩位相隔了300多年的繪畫天才,卻都在37歲如日中升之年而不幸早逝,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他們的名字連同他們的畫作卻成為不朽,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喜歡繪畫藝術的人們。

拉斐爾(1483一1520),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並稱為文藝復興時期“三巨匠”,在歐洲有“畫聖”之稱。

拉斐爾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一個富裕家庭。少年的他就表現出少有的繪畫天賦,16歲即被教堂聘為畫師,開始在畫壇嶄露頭角。

拉斐爾性格剛毅好強,從不服輸。他欽佩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繪畫才華和名氣,暗下決心,一定要超越這兩位年長他二三十歲的同期畫家。為此拉斐爾勤奮努力,筆耕不輟,常常為作畫夜以繼日,通曉達旦。長年的透支消耗,拉斐爾積勞成疾,但仍以為年輕不在意自己的身體。終於在1520年的一天,他因發燒病倒了。請了教堂的醫生看過說是感冒,無有大礙。不想拉斐爾服了藥睡下後就再也沒有醒來。

有人說,拉斐爾是被誤診耽誤了的。也有人說拉斐爾是生生勞累過度致死。就這樣,一個年紀輕輕的畫壇巨星殞落了。

作為寫實主義繪畫大師,拉斐爾的畫作精緻、細膩、優雅、飄逸、柔和、寧靜,詩意盎然,風度雋永。因而更易為人們所接受,所欣賞,所喜歡,所讚美。拉斐爾的經典畫作成為西方乃至世界許多國家繪畫教學的範本。

拉斐爾代表畫作欣賞



梵高(1853一1890),荷蘭19世紀後印象派畫家,其作品對19世紀和20世紀西方繪畫有著重要影響。

與拉斐爾相比,梵高出身貧寒,且兄妹4人排行老大。因為酷愛繪畫,梵高常常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省吃儉用而堅持畫畫。但當時他的畫作並不為人看好和賞識,因此也不好出手。梵高常為此苦悶糾結,終成抑鬱。在窮病交加困擾中,1890年的一天,梵高飲彈自盡。

梵高的畫作大都充滿想象和激情,色彩豔麗而熱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梵高一生窮困潦倒,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去世幾十年後,他的畫作越發彰顯出巨大的藝術價值,畫作《向日葵》在拍賣市場以逾億價格拍出,成為世界最貴的繪畫藝術品之一。

梵高代表畫作欣賞





誰憐一燈影


拉斐爾和梵高,兩位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家。卻代表了兩種有天壤之別的藝術人生。


很顯然,這兩位藝術家在大眾心中的地位是非常接近的。而吸引人們的不僅僅是他們死在了同樣的年紀這一事實,兩種截然不同且令人唏噓的藝術家生活,更讓人們樂於將他們做比較。


題主放在問題裡的拉斐爾這張自畫像作於1506年,可以說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同樣在23歲的年紀,我們的梵高老朋友甚至是連藝術的門檻都沒摸到,屬於純粹的門外漢。


我們全方位地來做個比較:拉斐爾出身於一個富足的家庭,父親是一位公爵的宮廷畫師,而梵高的家庭說不上富裕,但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提供給梵高的教育在當時的荷蘭社會還算不錯。再加之拉斐爾所在的群星璀璨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與19世紀重商主義的低地國家的荷蘭,藝術傳承上也有云泥之別。再加上拉斐爾師承當時已經成名的繪畫名家佩魯濟羅,梵高則是到了將近27歲的年齡才開始正式從事繪畫。


27歲的拉斐爾呢?早已名揚天下,為彼時歐洲權利最大的人物教皇已經工作過好幾次,上流圈子歡迎他,與其他兩位同時期的大師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相比,拉斐爾的年輕俊美就是最大的本錢。27歲的梵高,在試圖為最底層的採礦工人傳教時,迸發了自己的藝術激情。


接下來的十年裡,一位只是在繼續擴散自己的盛名,享受權利庇護下的天才藝術家光環,而另一位則在藝術道路上崎嶇地攀爬著,不斷試圖靠近藝術圈子的中心,卻又一再被打擊,後來的人們相較於他的藝術追求,對於他和高更的糾葛更感興趣,但又幾人能感同身受地看到藝術家曾看到過的東西?梵高潦倒,但從未真正絕望——絕望的人是無法拿起畫筆的——梵高的十年藝術人生中,畫了幾乎2000張畫。人們津津樂道拉斐爾的死因,說他有可能是因為縱慾身亡,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偏愛拉斐爾,在他的時代是,在以後的時代更是,他像是上帝特殊照顧過的孩子,一生平安順遂,年紀輕輕揚名立萬,逝去時並未有太多的遺憾,像是被神祝福過的一生


人們偏愛天才是情有可原的,但梵高的向日葵是另一種美,沉重的美——如果有一種美,是輕盈的、人人送去祝福的、讓人羨豔的、被人稱之拉斐爾的美,那梵高則是天平的另一端。他的成名過程至今還在接受陰謀論的考驗,他除了為後世留下來一個悲情唏噓的故事和上千幅畫作以外,沒有給同時代的藝術圈子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在比較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又數次因為同理心而偏向了梵高呢?


我們無法真正對兩位不同時空的藝術家做出精準的比較,但今日今時,我們還能看到這些精妙的作品及背後藝術家們的斑斕人生,已經是吾輩最大的幸運了。

梵高的素描是有力量的,力量並非來自於技巧,而是距離


透明流動虛無


拉斐爾和梵高都在37歲死亡,這隻能是一種巧合,沒有必要聯繫,要說原因是跟他們信的愚昧的神學和貧窮有關係。拉斐爾死於對天主教的極度信任而深陷其中,梵高死於精神病和抑鬱症。

貌似西方文藝復興主義者是神經病的還不少,因為他們信的就是愚昧無知的神學,另外就是貧窮而導致的身體疾病,身體的疾病折磨以致於形成精神上的疾病,而導致的自殺等。有些傻子說正是因為有精神病才得以是天才,這的確是傻子的言論,好笑。

首先說說拉斐爾,他是意大利著名畫家,建築師。 他信仰天主教,所以他創作了許多聖母的人物作品,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從他的作品可以知道,他是宗教的化身,作品主要為宗教服務。如果不是當聖教,或許還能留下更多精彩的作品。 拉斐爾活了37歲,如果不是當什麼所謂的聖教,或許還能留下更多精彩的作品。


梵高1853年3出生在荷蘭,1886年赴法國巴黎,死於1890年。目前一種權威的說法是,他於1890年在巴黎西北部郊區瓦茲河畔歐韋一處麥田開槍自殺,因為對心臟位置估計錯誤,只是受了重傷,不過,失血過多,兩天後死亡,年僅37歲。

真正的死因是因為梵高患有癲癇病,加上抑鬱症的雙重摺磨,在失常理性的狀態下,恍恍惚惚瘋瘋癲癲地畫下了這幅星夜。


看了圖,暈嗎? 原創不易,謝謝支持,喜歡關注我。


崇儒


謝謝你的提問。拉斐爾和梵高都是37歲死的。這沒有什麼必然聯繫,一句話,拉斐爾是累死的,而梵高死於非常正常死亡的自殺。

在我們嘆息天才畫家不同死亡的時候。非常感慨的是,生或者死,真是不可預知。


假如梵高沒有自殺,也許他的藝術成就會更高。

假如拉斐爾沒有累死在工作中,那麼,他可能就會成為意大利三傑中最傑出的天才畫家。

但是,好像上蒼沒有那麼仁慈,於是把他們引進了奔走天堂的迷路。

拉斐爾生於西曆1483年,相當於中國明憲宗成化19年。


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宮廷中並不非常知名的畫家。但是拉斐爾從小機會顯露出了繪畫的異常天賦,於是父親就叫他學畫。

沒有幾年,拉斐爾進步很快,於是父親就給他找了一個老師,給老師做學徒。拉斐爾20歲出徒以後,仍然和老師一起繪畫定製的作品。但是,拉斐爾已經比老師畫得還好。於是,拉斐爾受到教皇的關注,開始請他為羅馬教皇作畫。

這在當時的畫家中是非常罕見的。因為一般畫家至少也要30歲以後才有可能受到教皇的青睞。

拉斐爾生活在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


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就是他的前輩。拉斐爾對這兩位大師非常崇敬,經常學習他們的繪畫技法和人文主義精神。

所以,拉斐爾的繪畫非常脫俗。他的繪畫既有米開朗基羅的雄強力量,又有達芬奇的精深博大,在短短16年的獨立繪畫創造生涯中,創造了十幾幅大型壁畫。

長期連續的勤奮工作,嚴重影響了拉斐爾的健康。

他的最後一幅畫《亞當與夏娃》是梵蒂岡教皇與他1520年(相當於中國明武宗正德15年)簽訂的。

為了完成這個光榮的使命,他又投入緊張的工作。但是,就在他工作不久, 壁畫還沒有完全完成,他突然感覺渾身無力,不能動手作畫了。


繪畫了畫家拉斐爾自己的作品局部

醫生給他看了一下,也沒有發現什麼嚴重問題。但是,拉斐爾臥床休息幾天後,就被命運奪走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7歲。

拉斐爾之死,也是一個歷史之謎,有人說是過度工作勞累而死,有人說是歐洲當時的流行性疾病“黑死病”氾濫成災,加上他勞累過度,身體抵抗力下降致死。

但是,梵高之死是非常清楚的。

梵高生於1853年一個窮牧師的家庭。家裡的人多,他是長子,很早就去幹活,找不到好工作,就去學畫,然後到偏僻的小鎮的煤礦去做牧師。

但是,梵高沒有與人溝通的能力,只好到處流浪,以繪畫解悶。

但是,他也是一個繪畫天才,只因為沒有人賞識,所以,梵高,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一度精神失常。幾次想自殺,都沒有成功。一次,他發病割下了一隻自己的耳朵,不久用手槍對準自己的大腦開槍自殺。

這一年是1890年。

梵高的死屬於非正常死亡,因為是自殺。他一生都是在貧窮、飢餓、嘲笑中渡過的,他的精神是一種奔潰的狀態。

假如梵高不自殺,他的意思成就完全可以更高。

朋友們,生命是寶貴的。


千千千里馬


觀賞畫作的意趣,應在“心態同參與,畫我相與析”之間。拉斐爾與梵高同樣享年三十七,純屬冥冥世界巧合。不過,要是輕易稱作二位大師英年早逝,俺更願意換個說法 —— 濃縮的生命,愈能奮力綻放藝術的精萃。細細端詳觀摩拉斐爾筆下的聖母,俺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國內觀音菩薩的繪像雕像。的確,拉斐爾並未刻意表現莊重與神聖,相反,嘴角淡淡的憂傷、眉間微微的關愛,更激起俺的無比崇敬。至於梵高的身世與境遇,俺迷之不行,可以說上幾天幾夜。俺非常反感“疾病困擾”一類的說辭,許多真正藝術大師的創作,以及許多流芳百世作品的問世,幾乎都經歷了一個病態的癲狂的歇斯底里之過程。將他們看作普通尋常人,本身就是誤會。梵高的自畫像,在俺看來就是一部鴻篇鉅製的瞬間特寫。他娓娓道來:…… 上帝又在呼喚,你們聽到了嗎 ……


聞魯生


時間是神,冥冥中自有天意。在現實生活中,那杯具般的生活,一直如影隨形,伴隨著我們的生命之路。作為拉斐爾和梵高,他們的早夭,既是他們藝術的大完成,也是他們藝術的未完成。

拉斐爾·美惠三女神

說他們藝術的大完成,是說他們在短暫的一生中,以自己對生命與靈魂的感悟,發軔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創造了不同於他人的繪畫形式,拓展了自己的藝術之路,使一個時代,在他們的筆下,呈現出一種新的色彩。

梵高作品


說他們藝術的未完成,是說他們的早夭,使他們無法再繼續創作,以至於少了很多作品,成為這個世界藝術寶庫的缺憾。但是,正是這種大完成與未完成,才是他們人生的起點與終點,也是他們生命的必由之路。

他們兩人,一病死,一自戕。一個藝術唯美、精細,幽雅、柔情,是描繪女性美的大師。一個激情、熱情,善良、靦腆,有著超凡脫俗的心靈,將一個屬於自己的心象世界,描繪的不同凡響。

拉斐爾《丘比特與美惠三美神》


一個生活還算優渥,一個窮困潦倒。一個生前畫作被人欣賞被收入不斐,一個生前只賣出了一幅畫作。

但他們的生命,都是高貴的,藝術都是超凡脫俗的。他們在藝術創造上,都有著虔敬與信仰之心。他們是不同時代的兩座高峰,映照千古,永遠屹立。

梵高《星空》


昊愚堂夜畫


感謝#家河8#的邀請。這兩位偉大的畫家小民都講過。小民只談「藝術」造藝的思想性。

拉菲爾的繪畫完美地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藝術精神,體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和永恆的人文主義理想,這是後世古典主義繪畫者所無法比擬的。畫風寧靜柔和、宗教畫的神的形象平易近人、親切自然(比如《雅典學院》)。而梵.高的繪畫特色在於用大量鮮艷色彩在陽光下,烘托主題。以《向日葵》為例,它表現了人生雖苦難,但要永遠朝向陽光的精神(用現在的話講,勵志)。同樣具有時代思想性,這種思想性表現在自我精神,憑著精神的力量使得一切形式都熱情地扭動和跳躍。

當然,這都是時代的產物,不具現實性。讓小民想到了黑格爾的名言,藝術終結了!怎麼講?藝術通過感性形象把真實呈現給意識,宗教拋開感性形象,直接去面對神膜拜神的真理,哲學去除了宗教的情緒性和藝術的感性,直接用思考去把握真理。這即是追求真實境界的三個階段,所以,藝術終結於宗教,宗教終結於哲學,這是順理成章的事。這不是說藝術從此會消失,而是說時代的變遷-當人類心靈進步到更高層次時,便不再滿足於通過感性的形象來把握真理了。比喻說,拉菲爾的作品的輝煌,在後來的西洋畫家們也同樣能畫出同樣的作品,但後來者早已沒有了拉菲爾那種心境;同理,梵.高的後來者的作品仔細品味,只不過在表面上與他相似而已,因為後來者沒有經歷梵.高的苦難生活與精神病患,已不足以表達今天對生活的全部感受~小民意識流-亂扯,請多指教~




填格


同樣是大師,

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

藝術造詣大家都提了很多了,

小玉說說人生的事吧。

說說女人緣。

上面第一幅是拉斐爾畫的女性肖像,

第二幅是梵高畫的女性肖像。

其實從肖像表現對象也能大致窺探出,

拉斐爾是那種很受女性歡迎的。

他不僅自己年輕有才華人很nice,畫風又和諧明朗、優美典雅,哪個女性會不喜歡被這樣的男人畫畫和愛上呢?可以說,拉斐爾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的歡迎,很早就成為了一個超級巨星和萬人迷。他的性情就像他的畫一樣四處受人追捧,藝術家們都把他當作成功的典範。

拉斐爾生前,從沒被確認有情婦,也終身未娶。不過正是那幅《弗娜芮納》的出現,讓大家對拉斐爾隱秘的戀情有了更多猜測,

也許畫家有一位永遠藏在暗室中的愛人,一種瘋狂的隱秘戀情,一個描繪純情聖母的性癮者。

再說梵高,自畫像上的他看上去形象就沒有拉斐爾那麼英俊,還有點寒磣。他的情史也格外的坎坷:

初戀和19歲的房東女兒烏蘇拉,不過結果可想而知。拒絕使梵高備受打擊,後來又看上了自己舅舅家的表姐

,當他用粗魯堅定的語氣向表姐表白時,她給他的答覆竟是宿命般的巧合:“不,永遠永遠不!”再後來梵高到海牙後,梵高就開始和一個街頭妓女茜恩同居了她比梵高年長3歲,沒有結婚,卻帶著一個5歲的女兒,而且還懷著孕。當時,也許是她的處境引起梵高的同情。不過最後,依然是以分手告終。

總之,

在女人緣這事上,

拉斐爾是眾星捧月的對象,

梵高就是求之而不得。

這一點,

也算得上兩位大師很大的不同了吧!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請盡情點贊評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