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男生,他是北大的,算的上是北大的高才生了,在前几天勇敢的出柜了。我很震惊,震惊之余我也很羡慕与嫉妒,我也是gay,为什么没有机会勇敢迈出那一步。想想后,我知道除了没有机会,没有资本做出同样的决定外,外界传统观念也是我不敢面对的最重要的一方面。
在中国古代,对于男性同性恋有数种委婉说法:
龙阳:出自《战国策·魏策》,其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
断袖:出自《汉书·佞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不忍惊醒他,用小刀割断半截袖子而起。今仍有“断袖之癖”一词。
分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所以说gay不是现代的产物,自古以来同性之爱都一直存在。并且在封建的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包容程度远高于当今社会。
在现代,对于男性的同性恋人士,中文的规范说法为男同性恋者,而一般口语中则常以男同志称呼之。在粤语中,通常会用来源于英文“gay”的音译“基”或“基佬”来指称男同性恋者。通常“基佬”一词带有贬损色彩。
英文中,代表“同性恋”的用语“gay”也通常被用来指代男同性恋者(虽然女同性恋者也会在很少场合被称为gay)。“Gay”一词原本用于表示“快乐”、“开心”或“明亮”。到了19世纪开始,并在20世纪开始逐渐被大众使用。到了20世纪末,“gay”一词被主要的LGBT群体推荐用来指称同性恋者,以取代具有医学意味的“homosexual”一词。在同一时间,该词也开始被附带出一些贬义的用法,并在某些英语国家流行起来。比如“That's so gay.”。
此外还有带有冒犯含义的“queer”(酷儿,通常用于指称一切非异性恋的性取向人士)、“faggot”或医学上使用的homosexuals。对男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统计不同立场的群体,根据不同的统计方式会得出差别很大的统计数字。统计男同性恋者在人口中的比例有困难的原因,一个是调查者调查的本质,比如是根据发生同性性行为来定义同性恋或是根据对同性的性吸引力来定义同性恋。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统计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受访者自己的报告,在同性恋者受到法律迫害或社会歧视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对于承认自身为同性恋有风险的地区,同性恋者并不会真实报告自己的性取向,这也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金赛博士最著名的于1948年发表的关于男性性行为的研究《人类男性性行为》中,根据金赛量表来统计,总结出美国37%的男子在成年后通过与另一名男子的接触达致性高潮。澳洲2001年-2002年的一份调查,电话访问了19,307人,其中1.6%的人士自我定义为男同性恋者[5]。其中有8.6%的男性说他们对同性感觉吸引力或发生过同性性行为[6]。总体而言,5.9%的男性说他们一生当中经历过同性性行为。一半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男性自我认为是异性恋者。
丹麦
丹麦1992年的一份随机调查中发现1,373名受访者当中有2.7%报告说他们曾经有同性性行为的经历。
法国
法国一份1992年的调查发现,受访的20,055人当中,4.1%的男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同性性行为的经验。
英国
英国一份1992年的调查发现,受访的8,337名英国男性中,6.1%有过“同性恋经验”,以及3.6%的人曾有“一名或以上同性伴侣”。
台湾
林建宏对UThome男同志聊天室发放网络问卷调查,一共回收352份。该份调查显示台湾男同性恋当中,无宗教信仰者最多占比为59.09%,佛教占比为20.45%,道教占比为11.36%,一贯道占2.56%,基督教3.98%,天主教1.14%,其它1.42%,主要以无宗教信仰和佛教为多数。
中国大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报告,以线上问卷的形式,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以滚雪球方式获取问卷调查。该问卷回收28454份,其中LGBTI群体占18088份,主要的组成群体为居住在城市、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80后”及“90后”。该份调查显示,约五分之一的LGBTI群体有宗教信仰,其中大多数信仰佛教,也有一定比例信仰基督教新教、道教等其他宗教。
美国
皮尤研究中心对美国民众进行电话访问调查其宗教信仰,在35071位成人中,有1604位表明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在LGB群体里,基督信仰占48%(新教占29%,天主教占17%,摩门教占1%),无特别宗教信仰者占41%,一神普救派等自由信仰运动占2.9%,新时代运动(如威卡教或新异教主义等)占2.4%,犹太教2%,佛教2%,伊斯兰1%,印度教1%。相较于美国大众有71%为基督徒,LGB群体比较倾向于非基督教信仰。
以上仅仅是介绍了我们同性恋朋友一点点的常识,可能还有很多人对我们这个少数群体抱有偏见,这可能是由于对我们的不了解。其实我希望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的人,或者说无论性取向如何,只要内心保持善良,你就很值得让人骄傲。
閱讀更多 咧咧大嘴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