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要不要選擇財會專業?

高考過後,又到了學生選擇專業的時候。在『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口號的感召下,可能不少人對財會專業感興趣。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結合自己的閱歷來簡單談一談。

一、所學理論基本相同,日後考證終將通透

在大部分普通院校,會計、審計、財務管理這三者僅僅是開設的部分課程有所不同。不管是什麼專業,最高層次的證書都是CPA:“只要專業好,年年都高考。”在CPA的六門專業課中,以上三個專業不過是是三門考試而已,都要學的,所以在選專業的時候不必糾結。

二、三個層次側重不同,不同追求謹慎選擇

從財會工作來說,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賬務處理,編制報表;二是內控管理,審計監督;三是籌措資金,資本運作。

平時是賬務處理。就像日常的炒菜做飯一般,把公司的業務活動歸結為為原始憑證、會計憑證、賬簿、會計報表。

月底則是出報表。到了這一步,財務從嚴謹古板的流程工作,搖身一變成了肆意狂狷的行為藝術。會計準則就像刑法量刑一樣含糊不清,建立在大量的“估計”和“假設”之上,大部分準則只定了一個大概的區間範圍,具體還要實際人員酌情裁量。偏激一點的說,整個四張財務報表除了“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之外,其它都有調整空間。

以上是基礎財務崗位的普遍性描述,但根據公司性質也略有不同:大公司財務崗位普遍人員眾多,業務細化,一個人管幾個科目或者幾個業務,知識面窄,需要輪崗才能實踐其他業務,成長速度極慢,剛入職的新員工都從原材料、資金等簡易科目做起,能接觸到收入、成本就已經很看得起你了。適宜人群是以家庭為重,沒什麼事業野心的女生。因為這類工作雖說枯燥無味,待遇一般,至少工作強度相對來說不算太大,體制內單位休產假能休一年,月中旬請假辦事家常便飯。

小公司普遍是一個人管一套賬,各種小事都要管,業務難度不大,就是流程不正規,過於繁瑣。私企、民企普遍兩三套賬,一套給稅務,哭爹喊娘少繳稅;一套給銀行,打腫臉龐吹牛皮;一套老闆自己看。總體來說是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拿兩個人的工資”。

第二個層次分為兩大部分,企業內控預算和審計

先說預算內控。內控預算和財務會計的區別有兩個,一是流程順序不同:財務會計是事後的核算統計,業務部門搞什麼業務你財務部門管不著,只要拿來的單據領導簽了字,財務老老實實做賬就行了;內控預算是事前的授權規劃,業務能不能花這個錢辦這個事,需要預算部門事先審核,看超過年初的預算沒有。二是服務對象不同:財務會計是對外負責,依據會計準則編制憑證、賬簿、報表,並將其提供給銀行、稅務等外部部門;內控預算是對企業內部領導負責,供領導拍板決斷提供數據支持,相對於規範性、完整性來說,更注重實效性、靈活性。

然後是審計。審計就是查賬,用多種方式對賬簿報表驗證查實,防止財務瞎亂搞。審計分內集團內部審計和外部事務所審計。

【先說外審】

由於外審工作頻繁出差,通宵工作壓力大,因而從業人員普遍年齡結構偏小,人員流動性強,多是剛畢業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在行業看來,本科畢業生最大的優勢就是

年輕身體好,能出差能熬夜,至於所學專業就無所謂了,是不是財務都行,反正事務所培訓體系規範完善,大有軍隊“人才熔爐”的感覺。

俗話說,“幹三年審計頂十年財務”,此話絕非虛言。和企業財務相比,外審工作一是有量的積累:外審工作接觸的企業眾多,橫跨各個行業,有了充分的實踐積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二是視野層次不同:在企業裡,除財務主管之外的崗位都侷限於自己的業務分工,無法全面統攬賬務,而審計則可以高屋建瓴,從整體入手分析企業;三是思維方式不同:企業財務求全、求細,過於關注細枝末節,而審計工作抓大放小,主次分明,不會為小金額而糾結。

外部審計的適宜人群是三四線城市出身、立志於事業發展的男同學,可以通過數年的吃苦打拼在一二線城市立足。在事務所積累三四年經驗之後,完全可以跳槽轉崗到企業財務主管、集團內審、券商投行等,兼顧事業與家庭。

【內部審計】

企業內審只存在於大型企業集團,宗旨在於先於外部審計發現自己子公司的問題。畢竟是自己人,關起門來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總比稅務、事務所發現問題再處理要好。

對於在事務所歷練過的女生來說,集團內審是相對合適的選擇。

至於第三個層次:籌措資金、資本運作,只有在上市公司才能用得到。到了這個層次,業務能力是次要的,溝通協調能力反倒躍居首位:一是要會解釋概念。非財務出身的領導一般只懂收入、利潤,一旦涉及到『以前年度損益調整』這種概念完全就懵了;二是要平衡利益。『每份報表背後,都暗藏著企業無盡的喜怒哀樂』,上市公司作為公眾企業,必須按時對外披露一些數據。但總有些東西,不披露的話,監管部門和外部機構不願意,披露的話公司領導不願意。所以權衡決斷是個難事。『每個人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人生如此,公司亦然。

三是要搭建人脈。集團來內審了,要陪著吃吃喝喝;稅務來查賬了,要陪著吃吃喝喝;事務所來外審了,要陪著吃吃喝喝;銀行來考察了,要陪著吃吃喝喝.... ....當然,吃飯誰都會,吃飯時你要察言觀色,投其所好,聊些共同話題拉近關係,『七分相似是和諧,三分不同是驚喜』。否則,內部考核時,稅務稽查時,審計定稿時,銀行定利率時,有些尺度可是要從嚴把控的哦

供給過剩性價比差,科技進步惘然失措

毫無疑問,我長期看衰財會專業。

第一,供求失衡。財會專業易於上手難於精通,社會上存在著大量低端人才供給,會計證培訓、會計師培訓的小廣告貼滿了每一個電線杆。親,高中畢業就可以考會計從業證好不好。即便是會計事務所,每年也定向招收部分非財會專業的畢業生。大家都是通宵達旦加班工作,為什麼程序員工資就比財會高好幾倍?因為時代不同了,不同職業創造的價值不同!

第二,科技進步。財會工作過於依賴工具。從幾十年前的算盤、手工賬,到十年前的用友U8,再到現在的NC、SAP。時至如今,財務共享中心和人工智能洶洶來襲。所用工具不斷進步,建立在駕馭工具之上的工作經驗也變的毫無用處。打得一手好算盤又如何,電算化來了;驗的一手好發票又如何,電子發票來了。

第三,壓力摧殘。財會是一個把人當機器的行業,是一個不需要創造力的行業。從業人員每天面無表情的用相同的思維思考,視野永遠是眼前的方寸之地。每天都在驚恐中度過,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度他人:業務人員拿來的東西,簽字怎麼不像領導的啊,是不是在坑我?怎麼調賬才能擠出來這個利潤數呢,動這個科目還是那個科目?明天審計就要來了,這個東西我藏到哪裡去呢?

最後說點實話。

  1. 如果非要學財會專業,那畢業後最好別幹財會工作。
  2. 家裡有點資源的畢業後可以進銀行,乾點非櫃員、大堂之外的崗位;
  3. 家裡沒資源但是長得不錯的小姑娘,可以去銀行賣賣理財,動動嘴皮子不累腦子,幹幾年挑個人傻錢多的客戶嫁了就好;男生長的帥沒用,還是出去跑業務放貸去吧。無論男女最好都別做櫃員,什麼『基層幹起、積累經驗』都是領導坑你的屁話。
  4. 家裡沒資源、顏值也一般的,那就只好去事務所賣苦力了。咬咬牙幹個兩三年,歷經熬夜出底稿、出差盤存貨,找機會跳槽就是了,去了企業也能獨當一面。
  5. 如果畢業後直接進體制內單位做財務,那你人生最大的成就可能是生二胎而不是事業了。
高考後,要不要選擇財會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